APP下载

导师制在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模式探讨

2017-12-08王欢

考试周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导师制学生管理

王欢

摘要:“导师制”是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导师制各有各的特点,每个高校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学校类型、师资条件、教学科研状况、学生素质等选择相应的导师制形式,也有的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分阶段、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导师制。

“导师制”是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它开始主要是在牛津、剑桥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采用,实质上就是对研究生的“个别辅导制”。由于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的卓越成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后来进一步推广到本科生培养中,继而在美国和其他各国的本科生培养中得到推行,为世界各国的高校所借鉴。

关键词:导师制;农村医学;乡村医生本土化;学生管理

导师制在我国推行20多年以来,一大批高校纷纷进行尝试和试验,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尚无统一、标准、权威的定义,在我国许多大学中,导师制的实践形式或类型不尽相同。费英勤等在《本科生导师制探析》一文中提出,从时间的角度看,可分为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和本科生年级导师制;从指导过程而言,可分为科研导师制和综合导师制,前者重在引导学生探索感兴趣或擅长的科学领域,要求担任的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课题来源,后者注重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的一体化,导师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业规划到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进行全方位指导,从选定教师一直到学生离开学校,导师会一直跟踪指导学生,努力做到真正的个性化培养。沈澍等在《本科生学习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中将南京邮电大学的导师制分为试点的英才学习导师制,以引导为主的低年级学习导师制和以指导为主的高年级学习导师制。秦婧、张晓芳在《高职导师制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中提出了高职导师制的运行模式,认为大一学生应采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指导,实行班级导师为主,辅导员、班导生为辅的导师制,大二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指导,实行学习导师为主,朋辈导师、辅导员为辅的导师制,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总而言之,每种导师制都有其特点,各高校都是根据自身的学校类型、师资条件、教学科研状况、学生素质等选择相应的导师制形式,也有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分阶段、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导师制。

乡村医生是最贴近农村居民健康的“守护者”,着重加强乡村医生队伍的建设,对切实牢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让农村居民获得方便、价廉、安全的基本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是指在本村庄里的农家子弟中寻找村医的苗子,通过培养,让其在本村担任村医。这是有效解决我省乡村医生后继乏人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校,乡村医生本土化学员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学习能力不一,最高学历大专,最低学历初中未毕业。由于生源是一个极不均匀的群体,其认知能力、学习基础、情感体验、价值取向、家庭背景等都相差悬殊,因此不仅教师的教学难度大,且学员管理所面对的问题复杂多样,如果按照普通全日制学生的管理模式,采取同一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这必将影响教学和管理效能,进而影响本项目的培养效果。我们在这三年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发现,年龄较大、学历层次较高、已婚的学员,其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而年龄太小、学历层次较低、未婚的学员,其学习态度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成绩也较差;但年龄太大,超过40岁以上的学员,尽管其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学习也非常努力刻苦,但因各种原因而影响了其学习效果,学习成绩不可能非常优秀。有的学员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认知较模糊,对职业风险、职业道德、职业目标等没有明确的认识;有的学员以为在学校混三年就可以执业了,甚至以为在学校报个到就可以回去等着拿文凭;有的工学矛盾突出,经常请假,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有的年龄太小,心智不成熟,自控能力差,网瘾重,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与普通招收的学生相比,其学生管理和教学难度都较大。那么,如何做好一个如此不均匀群体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提高项目培养质量的关键。

湖南省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项目已经实施三年,我校作为该项目的承办学校之一,2013年计划培养98人,目前在籍学员为85人;2014年计划培养165人,目前在籍学员为157人;2015年计划培养129人,目前在籍学员为129人;2016年计划培养180人,在籍学员共计371人。生源主要来自于怀化、湘西州、娄底、株洲、邵阳等地州市,其中公费232人,自费139人。学员年龄跨度较大,最大42岁,最小15岁;其中18周岁以下的共74人,占全部人数的20%,35周岁以上的共29人,占全部人数的8%;已婚206人,占56%。

我校在认真分析学员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创新地引用高校的导师制管理模式,对2015级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学员中的部分学员在班主任制的基础上,实施了导师制管理,即每个导师对接10个左右学生,导师在学习上辅导,在心理上疏导,在生活上指导,从而将教师、学生与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希望借此来提高学员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提高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瓶颈,例如导师的数量不够,导师的积极性不高,导师辅导的时间不够,导师的职责不明确,采取何种导师制形式更合适,等等,从而影响了导师制在我校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中的实施效果。重在探讨导师制在生源极其不均匀的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学员中的运用模式,旨在通过实施最恰当的导师制模式,来提高湖南省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综上所述,可见在我国导师制的推行和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阶段,高职高专层次的推行运用非常少见,对其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更别说在中专层次的农村医学专业的运用了。如何将导师制管理运用于生源极其不均匀的湖南省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项目学员的管理,事关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省“十三五”卫生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省农村卫生工作和医疗卫生服务“网底”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费英勤,颜洽茂.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24-26.

[2] 郑礼平.论科研导师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156-157.

[3] 鐘晓敏.实行综合导师制探索教书育人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5(6):46.

[4] 沈澍,邹志强,刘风娟.本科生学习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6(2):50.

[5] 秦婧,张晓芳.高职导师制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河北农机,2016(1):23.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师制学生管理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方法融合探讨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策略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