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育人观的及时回归
2017-12-08卢刚
卢刚
以前,我们一说培养“好学生”,就是“学习好的学生”,“智”之外的“德体美劳”,都可以忽视。由于这种偏颇的育人观念,我们培养出了不少高分低能的“人才”、思想品德有缺陷的“人才”、意志信念不坚定的“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完整意义上的“人才”,成为一个亟须破解的教育课题。所以,我认为《行动计划》就是一种全面育人观的及时回归。
我到过贵州山区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寨,村民耕读传家,家家堂屋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院前屋后就是祖先的坟茔;村民自发集资办学堂,请老师教孩子们学习国学知识。刚从田里归来的老农民,举止得体、落落大方、彬彬有礼,完全没有什么粗鄙的行为。
結合现实,我不禁忧心忡忡:现在不光城镇家庭,就是一些条件不太好的农村家庭,也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说是为了让孩子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而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培养的孩子,上不了大学不要紧,但千万不要“高分低能”,更不要“智商高,心理却有问题”。我们培养的孩子,可以是考场上的“失利者”,却不可以是人生的“失败者”。所以,我们家长亟须更新育人观念,明确自己要培养的目标——绝不是“只重成绩而丢失了其他重要品质”的孩子。
当然,也有一些学校用自己的探索对这种现状进行了弥补,拿北京市京源学校来说,近年来就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让孩子们远行,有了生活自理的机会;让孩子们学农,有了体验劳作之苦的机会;年年举办14岁主题班会,给孩子一个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一个与父母零距离沟通的机会。这些行动坚持做下来,会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品质:他们会体会生活的艰辛、领悟父母的苦心、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
正如《行动计划》所要求的那样,只有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家校形成合力,“以情动人、以行带人、以智教人、以德育人”,让我们的孩子不仅具备“智慧的头”和“强健的体”,还具备“感恩之心”和“独立之精神”,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称得上是“完整的教育”。
编辑 _ 王雪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