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体验,强化道德认知
2017-12-07王妹
王妹
[摘 要]品德和社会课程的教学就必须要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长大,在思辨的过程中感悟,从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在体验的过程中强化道德认知,促进他们行为意识的不断发展。提出要整合多种手段,在创设情境中激活体验;依托具体事例,在辨析认知中自主体验;紧扣教学契机,在关注生成中升华体验,从而丰富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
[关键词]创设情境;关注生成;辨析认知;激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3-0081-0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典型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承载着鲜明的品德教育、科学元素和社会价值,主要以引领学生习得直接生活的经验、铸造良好的品德习惯为目标。儿童的自主探究活动是展开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感悟生活中强化体验、深化感悟,谱写生命的华美乐章。
一、整合多种手段,在创设情境中激活体验
思品课程的教学要引领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将基本的行为准则内化为最美好的情境,从而促进学生自身行为意识的不断提升。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当学生的内在体验相对肤浅时,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不断迈向思维的深处,真正感受生命的价值。
例如,教学《生死不离》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同胞们在面对灾难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教师为学生播放了“汶川大地震”后,各个省份筹建物资,为灾区人民做贡献的视频。随后,教师引领学生在感人的音乐背景之下,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灾区人民的内心世界中,引领学生分别从受害人和捐赠人不同的角色中抒发自己的认知情怀,从而借助学生角色置换中的语言表达,强化学生的内在认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教材的设置,将教学的关注点设置到汶川大地震情境的创设中,充分调动学生原始性的认知方式,从而促进道德养成意识的不断发展。
二、依托具体事例,在辨析认知中自主体验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既有道德情感的浸润,又有行為意志的促动,如果割裂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者过于强调某一种方式,就会影响学生内在认知结构的完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成了纯粹性的知识灌输,而失去了生命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自主而能动地发展。
例如,教学《我们的民风民俗》一文,教师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罗列一些自己家乡中传统的民风民俗,不少学生都提到了关于在一年几个特殊的时节“烧纸钱”的风俗。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明显的迷信活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鬼怪存在;有的学生则认为这就是一种风俗习惯,没有必要上升到迷信的程度。正当很多学生争执不下时,教师引领学生对不同情境下的“烧纸钱”行为进行辨析:比如在清明节,一家人来到自己亲人的坟前进行祭祖活动;不少农村人都认为“七月十五”是每年的鬼节,需要给孤魂野鬼“烧纸钱”。教师引领学生对这两种行为进行辨析,从而让学生都能真正意识到相同的行为,但在不同的事件与情境之下,其展现出来的行为性质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没有将道理直接灌输给孩子,而是让他们针对不同的行为进行深入感知,从而明晰行为背后所蕴藏的价值资源,真正促进学生行为意识的不断发展。
三、紧扣教学契机,在关注生成中升华体验
生命个体在生活中不断充实和展现的过程,其实就是自身道德自主历练的过程。从这个视角来看,品德教学本身就是生命内在成长的一段经历,是学生在综合了知识信息、情感思想等实践性因素之后,将原本的真实生活展现在品德课堂中以实现自身道德的历练。因此,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尤其关注学生动态的生成资源,并将其放大处理,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预约课堂的精彩。
例如,教学《父母的难处》时,很多学生由于深受学习压力的影响,错误地认为父母是很轻松的,一位学生说:“父母又没有那么多作业,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难处!”这一观点其实正是代表了很多学生的想法,教师认识到这正是有效的教学契机,但机械生硬的大道理灌输,根本无法从内在改变学生的想法。因此,教师便引领学生重新回到生活中去,说说父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安排。有的学生说自己还没有起床,妈妈就已经开始为自己忙着做早餐了;有的学生说自己的爸爸常常工作到深夜,甚至连双休日都没有休息;有的学生说父母除了工作,还经常查看自己的作业……正是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学生逐步认识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并对父母的难处有了深入的了解与感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进行了深入感知,从而促进了学生内在意识的转变,彻底扭转了学生原有的认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品德和社会课程的教学就必须要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感悟、探索,从而获得道德认知的强化,行为意识的不断发展,最终获得成长。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