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探析
2017-12-07李语嫣
李语嫣
【摘要】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目标,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以教材为本,注重教学生活化,以教材的基本栏目为基础,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拓展时事材料,注重知识运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A-0115-01
当前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课堂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变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必要以教材为基础,走到生活中去,走到时事中去,并利用多种资料充实学生的头脑,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真正同核心素养培养的总体目标相一致。
一、以教材为本的探究
首先,教师需巧用教材中的栏目,以教材为本,强化探究过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栏目设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每节课的开始都有“运用你的经验”环节,将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融入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该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教材中提到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师可以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安排,以此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维护宪法权威有关内容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情境,并提出与本课有关的问题,如给学生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然后提问:同学们,《义勇军进行曲》是我国的国歌,它的曲调激扬、动人心魄,那么它的乐谱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我们要根据乐谱才能唱准国歌。教师顺势提出下一个问题:一个国家也是需要“乐谱”的,这就是国家的章程,而一个国家需要怎样的章程才能更有效地进行管理呢?通过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便可自然过渡到对宪法的探究中来。
除此以外,像教材中的“阅读感悟”“相关链接”等栏目,教师也可以视情况进行整合,并不一定完全拘泥于教材,应以实用性为原则,引导学生形成观点、加深体验,促进学生思想的成熟进步。
二、以生活为源的延伸
借助教材的设计,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空间由课堂顺势延伸至生活中,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知识,达到以知导行的效果。生活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源泉,生活中包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把学生既有、熟知的生活经验提炼出来,找出学生平时真正关心的话题,让学生在类似的课堂体验中发展自我、锻炼自我。比如在讲解到《家的意味》一课知识时,教师便可以多角度重现生活场景。如在导入过程中,可以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简单的课堂调查,内容包括:在班上,有多少同学平时是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的?到了周末,你们最盼望什么呢?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导入。当讲解到家庭的内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家庭情况,谈一下家庭的构建方式,由此总结出构建家庭的几种不同情况,那么家庭的內涵这个教学重点目标便顺理成章地达成了。深入学生的生活,将生活实际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共同融入到课堂中,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三、以时事为例的拓展
道德与法治教育不能局限于教材,而要给学生一个宽广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时事材料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新教材中给出了一些时事材料让学生探究分析,可教材毕竟有其滞后性,现实生活中很多新鲜的素材未能在教材中及时体现。为此,教师应本着实用性原则,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时事,从中了解社会生活。比如关于敬畏生命的内容,教材中提供了2014年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失踪的材料,虽然也属时事,毕竟已经过去了两年多,教师可以利用此材料的同时,补充今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几起恐怖袭击事件,让学生了解到个体生命的珍贵以及不尊重生命将会受到舆论谴责。
学习空间的拓展,还可以向纵深发展。对于一名教师来讲,若想让课堂真正具有实用性,应本着对教材、对课程内容的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激发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在阅读和思考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比如学习生命价值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李开复创作的《向死而生》一书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此书,一方面了解李开复先生对于自己生命的重视和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认知,另一方面了解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意义。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教学的目标应当回到学生本身,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认可学生作为鲜活生命个体所具有的独立特征,而非课堂与教师的附庸。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道德和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认识和探索知识的实用性,关注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等核心目标,而不能将目标仅指向知识的获得。
(责编 周翠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