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程十发先生的丹青缘
2017-12-07梁洪涛
梁洪涛
近闻上海将建程十发美术馆,我感到非常高兴,为之叫好。先生是海派画坛领军人物,艺术成就卓著。他2007年去世,转眼已过去十年。随着岁月的推移,关于他的艺术史料和书画实物不断地发现,推动了程十发艺术研究者不断深入寻找其艺术足迹,探究海派艺术精神。现就我自藏的珍贵的程十发书画作品及我和他的小故事呈现于此,与读者分享。
初见先生
我最早聆听程十发先生谈艺,是在1961年4月27日,他来杭州浙江美术学院陈列馆讲学。
那时我是国画系人物科的一个三年级学生,听说程十发先生来讲学,就一早进会场,专挑靠前的座位。程先生是我心目中艺高望重的国画人物画名家,他平头,宽阔的前额,睿智和亲切。程先生演讲的题目是谈学习国画的感想。他对我院国画系比较了解,看到同学们画有投影的西洋素描,用西洋画办法画国画人物肖像的情况,先赞扬我院国画人物画反映现实生活,并指出“应在民族传统上下功夫,克服国画作品中的‘洋味”,还告诫我们“肖像画是外国人的叫法,中国传统叫传神写真,或者叫镜容图”。接着他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我基本上是自学的,从解放以后才开始,重点研究传统中国画的六法理论。六法中主要是掌握气韵生动和笔墨问题,气韵是气息和韵味,气韵即传神。而笔墨是度其质得其真。清代笔墨代替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错误的,而以形写神是最现实的了,但写心最难……”程先生反复强调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走民族绘画道路才有发展前景。他的教诲,给予我印象深刻,在我绘画生涯之初,给予我很大帮助,一直铭记心间。因感佩老师的谆谆教导,我在听讲间隙,凭直觉迅速在笔记本上勾画了一幅程先生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镜容图”。如今每每忆及先生莅临授课,恍若昨日。
藏品由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上海美术家协会工作。从事美术创作、展览和画家联络工作,常与画家打交道。由于爱好程十发先生的艺术作品,就连他和我工作联络的信封,只要有程先生的亲笔,就成了我的珍贵藏品。
我收藏程先生一幅人物作品,宣纸彩墨镜片,长58厘米,宽80厘米,画面左上部有他的亲笔题款:“洪涛画师藏余十余年前旧作 今检题姓名 辛未秋杪程十发于三斧书屋”。画面盖有名章、押角章、闲章三枚。
辛未年为1991年,十余年前是1974年。据我查考与回忆,这幅无款无章的画应该在地处上海南京路、黄陂路上的原上海美术馆旧址公开以漫画形式展出过。不知当时的画名,为了行文方便,这里仅以程十发先生自称“旧作”作为不是题目的题目。画作中心部位绘一壮年男子,面部处理手法细腻,神態精准。头包白巾,身着白衫,系红腰带,下身黑色裤子,脚蹬山袜草鞋,活脱脱一个山地农民汉子的形象。人物写实逼真,右手握宝剑,左手指点画面右下角采用漫画手法绘制的三个带有封建色彩的人物,象征糟粕;左脚踩着散乱地下的木牍,等等,整个画面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局限性。
程先生创作时没有署款,依我看,应该是处于大革文化命时代,一切文艺创作都要为政治服务,提倡集体创作,批判个人主义和名利思想,画上不署作者名很普通。从时间与历史的角度看,这张没有署款的公开展出的画,是程先生被摘掉“黑画家”帽子,获得重新创作权利后,配合政治需要而作的主题性绘画代表作之一,富有收藏、研究价值,另外这张画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是政治标签画,是现代人物画与漫画笔法的结合,又接近宣传画的意味,这在当时属于流行的一种画法,探索革新之笔。现在从纯艺术角度看,当属画家改造思想后,绘画思想不断发生嬗变的结果,也是形势所逼。成为中国绘画史上跳不开去的、带着累累伤痕的一页。
关于这幅作品,还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在文化荒芜年代,它差一点成为废品。当时我在美协工作,一天,看到同事、漫画家王益生退休清理办公桌,将废物丢弃一边的垃圾堆。走过这堆垃圾的人,都不屑一顾。而我走过时脚被一样东西绊了一下,低头一看,是垃圾堆中的一个纸卷。心生好奇,便弯腰去翻看,结果见其中有一幅为宣纸水墨人物画,无款也无题标,再定睛一看,竟一眼认出是程十发画家的笔墨,随即捡出。在那荒谬岁月,批判权威,艺术家地位低,艺术作品不受重视,那些配合政治运动所办的展览作品,到处都是,不会被当成艺术品,展后就随意处置了。我也无收藏艺术品的意识,仅对程先生的作品由衷喜欢,想研究其画,作为学习的参考,当垃圾处理掉,未免太可惜,于是捡起后,常读,读完便搁置办公室多年。
改革开放后,我经常和程先生见面,忽然想到我捡的这幅画,觉得是程先生的画,却无程先生署名,总是缺少点什么,于是找个机会,请其于画上作了补题款。先生见其“旧作”,感慨万千,对我说了句,真诚感谢你喜欢我的画作并保存。说完就于画上落了款。
这就是我收藏的程先生画的由来。
诗情书意
1992年,我调入画院至今。程十发先生是院长,我能在他的麾下成了一名专职画师,向他求教方便多了。记得在原画院时期,程先生的院长室在二楼,且集体办公。那时程先生艺术已达巅峰,工作繁忙,客访不断,还要经常开展书画交流活动。
我的画室在三楼,每日上班研习,画案常有清水鲜墨。程先生十分信赖我,遇到访客需即兴以书画交流,就领客人到三楼301我的画室进行。这给我提供了学习的良机。他还将一枚朱文名章存放在我处,说存放在你处吧,使用起来可方便些。承蒙程先生对我信任,这方名章在我处存放过较长的一段时间。
有一次在我画室,程先生送走客人后重新拿起毛笔,对我说:“洪涛,你从来没向我索要什么,今天,我想给你写个字幅如何?”我知道程先生常在我画室以书画招待无数客人,见我从不张口讨书画作品,给他留下很好的印象。于是他主动提出来为我作书。我因在美协工作多年,由于工作关系,常联络老先生,讨要书画作品唾手可得,但我养成不随便向老画家讨要书画的习性,如今先生主动“破例”,让我受宠若惊,说:“程先生您已很辛苦了,由你随意写吧!”
那时,我正在研习八大山人书法,画案备有一本知识出版社出版的16开的《八大山人翰墨集》,程先生捧起书,娴熟地翻到11页,顺手用镇纸压住,把六尺宣纸裁成屏条,按照诗意振笔疾书:“春山颇多处 其雨过安宅 眼见二大老 不使一笔实 八大山人诗 十发”。那字,笔走龙蛇,耐人寻味。
此为一首山居风景诗,实是一首论艺的诗,特别是最后一句“不使一笔实”,这实是实在、老实。意思是画画、搞文艺创作,要有主观性,不能太实,要虚实结合,不能太刻板,要放任些,这是程先生的艺术和人生的信念。韩天衡在《立雪杂说》一文,论及程先生艺术“用笔着力于虚而避其实。意趣着力于醇郁,而避其甜俗”,就是这个意思。有位老画师说得更白:“画画不要太老实,但做人却要老实。”
程先生书赠我这幅作品,是精诚扶持后辈之举,更是一幅上好的书法作品,诗意也好,语意也好,它是我书画创作的指南。几十年过去,现在读来依然感到受用不尽。
责任编辑 张 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