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社会视角下设计的异化

2017-12-07李正柏遆素丽

创意设计源 2017年6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消费社会现象学

李正柏+遆素丽

[摘要]以拉康的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探讨设计的结构,分析工艺美术运动以来设计结构的变化以及设计活动中设计师的位置,得出在设计与消费、设计师与市场的关系中,设计师的责任意识呈现出逐渐式微与消减的趋势的结论。鉴于此,试图通过现象学理论还原设计的责任意识,以求拯救不断恶化的生态资源环境,化解设计异化带来的社会危机。

[关键词]消费社会;现象学;结构;生活世界;伦理

[Abstract]It analyzes social crisis brought about by consumer society. It is based on the structuralism, discover the changes of structure in design. We conclude that designer's sense of duty decline. By the phenomenological theory reset the designer'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n order to save the crisis of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Key words] Consumer-society; Phenomenology;Structuralism;Life-world; Ethics

中国的双十一、美国的黑色星期五堪称消费的狂欢,人们不断为创新高的销售数据惊呼,一次次拜倒在设计创造的新奇样式的石榴裙下。可是,究竟有多少人在手机功能完好的情况下追逐更新款的手机,又有多少人的衣柜堆满了新款的服饰还去追逐更加时尚的服饰,这些“被制造的消费”有多少是必需的?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图1)中,将这种建立在浪费基础上的消费文明称之为“垃圾桶文明”。不必要的消费造成的浪费使得GDP这一数据只有在垃圾桶中才能被发现其价值和意义,可是我们却没有反思一下,这种“垃圾桶GDP”又包含多少资源和财富的浪费。GDP将浪费和废物统计在内,“但是浪费和废物的统计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它只是所提供的财产总量丰富的多余符号而已。”[1]

一 、设计在镜子阶段的异化

结构主义大师拉康(表1)对埃梅妄想症的临床病例有非常深入细致的研究。拉康在1932年的博士论文《论经验的妄想型精神病概念与人格问题》里提及38岁的埃梅因剌杀法国著名演员达弗洛斯而被捕事件。事后调查发现,埃梅认为女演员抢走了属于她的东西,产生了人格认同上的错误。

消费社会中,商业利益成为了设计的终极目的。如海德格尔所言“不能把‘存在理解为存在者,令存在者归属于存在并不能使‘存在得到规定。”[2]存在“作为现代思想的核心之一,海德格尔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存在问题的探讨。但它的存在既不是存在者,也不是存在者的存在,而是存在自身,如此理解的存在就是虚无。”[3]设计将存在者与存在相混淆,将商业这一存在者与设计之存在置换。这种置换与误认,使得设计得了“妄想症”(图2)。

拉康受到人类学家列为·斯特劳斯结合索绪尔语言学进行文化现象分析的影响,重新回到弗洛伊德主义,他认为无意识也具有语言那样的结构。“无意识是由能指的规则所支配的,因为正是语言把那些感觉形象转化成了结构。我们只能经由言語和语言来了解无意识;因此,同样的关系也存在于无意识的元素,即能指和其他形式的语言之间。”[4]在拉康那里主体是分裂的,他不具有任何的确定性。他消解了自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以来不言自明的主体,而只关注一个主体,那就是无意识主体。无意识是主体性存在的根本,因为“所有的主体,在其成为主体的那一刻,就已然是无意识的;能指的主体是对无意识主体之所以是‘无意识所做的一种语言学说明;言说主体和欲望主体则是主体‘实现其无意识真相时的基本现身方式。”[5]“欲望是他者欲望的欲望”,在拉康这一充满辩证法的名言中,通过比照,设计也有着语言那样的结构,是不是设计也意味着是“他者设计的设计”?在“前设计”阶段,即设计实现自身形式之前,它会进行一系列的策划活动,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在其中以一种类似于语言符号差异性的原则,让未实现的产品在设计之初就与市场上已有的产品区别开来;满足目标消费者欲望构成了设计的“无意识”结构。设计的“无意识”结构相较于外在形式结构更加根本,因为在外在形式出现之前,设计的这种“无意识”结构就已经存在了,并且这种结构决定了后来实现设计的外在形式。在拉康那里,无意识是他者的,它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设计中构成其“无意识”结构的元素也同样是他者的,因为设计的“无意识”结构是作为“另一个场景”的存在,是被写在别处的,而不在现实设计中。确切地说,应该是某种以不在场的形式而在场的东西。就像将一辆豪华汽车与一辆普通大众汽车放置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体现不同层次的人的品味、富裕程度等,这些都是没有在场的形式,却是真实在场的东西。而在设计实现之前,设计策划之初,这些元素就已经在逐渐“注册”中。

现代设计“无意识”的结构中不仅包含目标消费者、市场等,还包括设计师。早期设计的“无意识”结构中包含着设计师对世界的责任,当时市场上产品稀缺,供不应求,因此设计师可以更多地大展拳脚,实践自己对世界的理想。但是随着物质丰裕时代的来临,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之后,市场上产品供过于求,设计师理想逐渐被市场所束缚,设计师的责任感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设计追逐商业利益,并且把商业上的成功误认为设计本身的成功。设计师的成就感转而依赖于无人格的市场,而非设计为人类社会的贡献。不难发现,在其中设计的“无意识”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自工艺美术运动至现代主义设计时期,设计师大都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心,威廉·莫里斯用手工代替机器意欲为社会重构诗意生活,格罗皮乌斯用预制构件降低建筑成本追求“安居”的梦想等。而现在,设计的“无意识”结构中,设计师对世界的责任是弱化了的或是缺位的。endprint

责任的弱化或缺位使得设计的“无意识”结构发生了变化。无意识与意识是共时的,就像语言的能指与所指那样,否则就会产生埃梅式的人格分裂情况。设计的“无意识”结构的变化也同样使设计的自我认知发生改变。拉康在精神分析研究的早期发表了“镜子阶段”的论文,“镜子阶段”大致发生在婴儿6-18月之间,这个阶段,婴儿开始认出其自身在镜子中的形象,并认同了这个镜像,这个形象就是他自己。正是这种异化,构成了主体自身。设计策划之初,在未实现的设计面前似乎也有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使得设计的主体承担了设计的“无意识”结构。设计在“镜子阶段”中,对商业反射出的设计镜像产生了认同,并“误认”镜子中的设计就是它自己。在镜子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场景”,那是一个充满了各种消费符号和人的欲望的场景。设计把镜像中的那个设计误认为了自己,这种“误认”使得镜像与自我获得了统一。然而,“无意识”结构中责任的缺位,在设计主体“误认”的情况下,使得设计像人的人格一样,天生就缺少了责任意识。至此,设计已经俨然异化成了一个由各种消费符号和人的欲望构成的怪诞的生命体。

二、设计在生活世界中的异化

在拉康的视角下,设计是一个空洞的能指,一个有待某个东西来填充的空无,使其成为设计。在消费社会语境下,填充这个“空无”的是人的欲望和各类消费符号,而设计师从原来的设计参与者,变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市场追随者。设计师被市场奴役,他将各种消费符号和人的欲望装进“空无”的设计皮囊中,使得设计成为设计。这样,设计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异化了。

设计的异化发生在“前设计”阶段,发生在设计获得其存在形式之前。设计“镜子阶段”的“误认”发生在一种类似于拉康式“想象界”2中,在此阶段中,设计的自我与主体性3获得统一。在设计“繁荣”背后隐藏着某种危机,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中提到近代科学的危机,他认为科学的理念已经被实证主义还原为单纯的事实科学。表现为“整个世界观唯一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且唯一被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唯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6]设计潜在的危机与胡塞尔“现代科学危机”在形成机制上表现出某种共同点,在最终结果上也保持着某种相似性。现象学大师莱维纳斯曾对艺术作品表示担忧,认为评判艺术好坏的标准应该是作品本身,而非无人格的市场,而莱维纳斯这一担忧似乎在现代设计上得到了应验。彭妮·斯帕克在《设计与文化导论》中指出,设计不能脱离商业因素,脱离商业因素的设计很难取得成功。[7]商业经济因素逐渐成为设计好坏的唯一标准,设计于世界、社会而言的独特地位被忽略。

实证主义使得科学被还原为单纯的事实科学,使得科学脱离了“生活世界”。“胡塞尔认为,自然态度催生出了自然科学,它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存在当作客观的异己之物来加以对待。这种态度进一步催生出了实证主义观念,它认为一切知识,其存在的唯一合法标准即在于可实证性或可检验性,一切与这一标准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能称之为知识,将被从知识王国中无情地驱逐和清理出去。” [8]

实证科学导致了近代科学的危机,现在经济因素成了设计唯一合法的标准,会不会引起另一场潜在危机?生活世界是一切科学讨论有效性的基础,基础没有了,一切科学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危机。要避免之,只能回到生活世界,找寻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意义。人不是纯粹的事实,纯粹的物,不能让实证科学物化了人。生活世界是科学的来源和根基,科学的有效性不能仅仅作为一种事实的有效性,更应该回溯到生活世界,找寻它与生活世界的意义。

设计以服务经济利益作为常态,本真被商品所构成的“景观”所遮蔽。当代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出“景观社会”(图3)一词,在德波那里,“景观是由感性的可观看性建构起来的幻象,它的存在由表象所支撑,各种不同的影像为其外部显现形式。尤为重要的是,景观的在场是对社会本真存在的遮蔽” [9] 。本真的社会存在被“景观”所遮蔽,人的本真存在被物/商品所遮蔽,人们正在物的世界里沉沦。对于这样的一个生活场景的想象并不困难,波普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曾用剪贴画的方式创作了《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别致,如此有魅力》(图4),作品展现了一个为我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只不过在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中充斥的是各种消费符号,生活世界变成了纯粹的物的世界。

设计沟通人与世界,处理人在生存中所遇到的纷繁复杂的问题,如审美、道德等。而在这样的状态中,这些问题都被简化了,简化成最为简单、最为纯粹的人与物的关系。设计仅仅只需要满足人们日益被刺激放大的对符号的欲望,设计在物的世界里沉沦了。

三、重拾设计的责任

从当代社会具体的行为来看,设计涉及创造新的产品、样式、居住环境等。在大设计概念中,将机械设计、计算机设计等纳入其中。但我们应该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从设计与世界的关系来看,设计从来就不是、也绝不应该是一个中性化的过程。解释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地方知识》中曾指出,“社会科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更多取决于它所体现的道德关怀,而不完全是它所产生的技术效益……”[10] 设计联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对社会生活的道德关怀必须有所体现。设计在这种去中性化的过程,使得设计被“景观”所遮蔽的伦理意义得到解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通用汽车为了应对美国国内不断饱和的汽车市场提出“有计划废止制度”,即不断更新汽车的样式来刺激消费、扩大销量。毫无疑问,“有计划废止制度”在商业上是成功的,但是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它造成了资源和财富的巨大浪费。可以说,“有计划废止制度”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它的影响不止于汽车行业。因为接下来其他行业也面临市场饱和的问题,“有计划废止制度”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图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社会开展了生态设计、绿色设计运动。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拉克的著名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至今影响深远。虽然这部著作在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方面引起了很多设计师及设计教育者的思考,但是对“真实的世界”的理解有些晦暗模糊,如果说现在的世界是“消费社会”、“景观社会”,是不是我们就为这个被遮蔽本真的社会、这个“真实世界”设计呢?“真实”应该是“理想的真实”而不是“事实的真实”,因为“真实的”也可能是被遮蔽的真实。设计基于“事实的真实”努力向“理想的真实”转变,使世界“实际是什么样子”向“应该是什么样子”转变,即“实然”向“应然”的转变。从人类的造物史中不难看出,设计不断创造出更为合理的世界,人类越来越自由,从被物束缚的世界中不断解放出来。经济利益之外还有更多的地方需要去设计,设计须引导世界向“应然”转变。意欲破除这种暴力逻辑,就需要以责任面对世界。在莱维纳斯哲学中真正的和平只有伦理才能实现,而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诗意栖居”的真正理想只有充满爱、责任与理想的设计才能实现。

注释:

1想象界,想象界是一个结构化的概念,是想象性的主体的一种存在场域,侧重在间性关系中描述自我构成与世界的关系。

2自我与主体,拉康只关注无意识分裂的主体,在这里自我指无意识的主体,主体指意识的主体。

参考文献: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福成,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8.

[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5.

[3]彭富春.海德格尔与现代西方哲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56-62;68.

[4]肖恩·霍默.导读拉康[M].李新雨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92.

[5]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M].吴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04.

[6][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務印书馆,2001:16.

[7]彭妮·斯帕克.设计与文化导论[M].钱凤根,于晓红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9-30.

[8]李清华.设计与生活世界——当代设计文化的一个现象学反思[J].创意设计源,2016(5):43-49.

[9]张一兵.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17.

[10][美]克利福德·格尔茨.地方知识[M].杨德睿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16:代译序.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消费社会现象学
音乐审美:基于“现象学”立场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学研究的新方法
现象学究竟是不是一种方法?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2016年,转向“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