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笔落实 缘事析理

2017-12-06沈浮

新课程·中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作文训练点题

沈浮

摘 要:点题,是作文教学中一种常用方法,通过点题,能够引领读者紧密跟随写作者的思维,领会并发掘文中深意。聋生因在听觉和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缺陷,在作文教学中,点题对他们来说更显重要。为了帮助聋生提高写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表情达意,我们着重培养了聋生的点题意识,从反复点题和缘事析理两个方面对聋生进行了训练。

关键词:聋校普高生;作文训练;点题

一、聋校普高学生作文点题训练现状

点题训练,即是建立在对文章进行精读的基础上,通过发现出现在文章不同位置的精彩词、句,并在深入领会、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并升华文章主旨,同时点明文章主题。承担点题作用的词句一般都带有明显的情境原色以及主客观意象符号。在表现形式上,它们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或者是一段精彩的描述,一段深刻的独白。

某学期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过后,笔者将学生的试卷拿来分析,对学生得失分项进行评估,期间,笔者发现本班一位学生的作文分数评定非常奇怪,作文分数总分是50分,她的得分是40、15、30,先后改了三次。在同阅卷老师沟通后,批卷老师道出了个中缘由,初读作文,发现该生的文章内容具体生动,语句比较通顺,就判了40分,可又看了一下作文的要求,发现该生的文章扣题不严,又判为不合格文章,给了15分,再后来又仔细地阅读了一下文章,发现该生在文章的开头还是点到了题目,于是就给了一个合格的分数。聋生点题能力的欠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聋生对题意不甚明了,审不清题意,在写作文时随意拼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点题根本无从谈起。第二,聋生缺乏基本的作文框架意识,没有“凤头”“猪肚”“豹尾”的概念,拿记叙文来说,很多聋生就只会把整个事情叙述出来,至于完整、清楚、有条理这些都是要老师反复沟通、修改之后才能做到。第三,聋生感知能力弱于常人,声感的缺失使得聋生缺乏完全的认知元素,反映到作文中,就是“只有画面,没有声音”。

二、适合聋生的点题技巧训练

1.明确位置,反复点题

点题,就是在文章的显豁处将文章的题意展现出来。一篇文章,总有一些关键词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将这些地方提炼出来,能使文章主旨更加明确[1]。

(1)在文章开头点题

在文章开头点题可以开宗明义,点出题意,马上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如: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鲁迅《故乡》)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成功引出下文,为整篇文章定下了基调。

(2)在文章中段点题

在叙述的过程中,用一两句话恰如其分地点出事件所蕴含的深意,可以加强文章内容与标题之间的联系。如:杨朔的《海市》,在文中叙述了渔岛所见所闻之后,一句“你们的生活真像神仙啊,富足得很”,点出了渔岛美景与文题“海市”之间的联系,凸显了文题所包含的“真实的美丽的海市就在新中国的土地上”这一深刻含义。

(3)篇末点题

篇末点题,就是在文章的主题已经得到充分表现的基础上,再加上点题之笔,不但可以使读者更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而且可以在结构上起到归拢全文的作用[2]。如:茨威格在《伟大的悲剧》中以“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此句作结,揭示了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讓所有人仰慕。

2.缘事析理,恰当点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很多学生知道在关键处反复点题,但是点题句却完全游离于文章主题。提升聋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触发借物抒情的点睛之笔。我们采用了缘事析理的方法,进一步塑造聋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比较让学生形成缘事析理的初步印象

笔者给了学生两段话,让他们比较优劣——

片段一:我能感觉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将眼睛微微睁开一条缝,妈妈果然站在床边,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

片段二:可我能感觉妈妈并没有出去,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将眼睛微微睁开一条缝,妈妈果然站在我的床边,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阳与小草的交谈!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了运用议论抒情的方式能把所要表达的内容写得具体、形象、生动。

(2)通过找议论抒情句加深学生对缘事析理的理解

有了初步的印象之后,笔者又给出了一些例文,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讨论议论句的作用。

例文:这个枕头刚做好的时候,我总觉得它不好,还觉得有点硬,所以就置之不用了。有一次吃晚饭时,我问妈妈:“这个枕头里装的是什么?”妈妈说是柏树子儿,我又问:“怎么才装那么一点?”妈妈有点不高兴地说:“那么一点儿?让你爸爸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那么一点儿?都是为了你,为了让你头脑清醒些,去去火。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我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这小小的枕头,系着爸爸对我的爱,系着深深的父子情。

经过讨论,学生也能明确:最后一句话是议论句,它点明了枕头所蕴含的亲情。

(3)用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试着缘事析理

从学生的作文中选出一些片段,让学生分析这些片段所写事情中蕴含的深意,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

例文一:雨,尽情地下着。走出考场,在考场楼前,在那一大群母亲中,她的个子是那么小,可她也像每一个母亲那样,挺起矮小的身子,急切地在那些从考场里涌出的孩子中寻找我。她打着一把雨伞,可那伞哪是为了遮挡她的身体!她把伞的一大半用来遮挡手中的东西,那是我的衣服、雨鞋,还有蛋糕、汽水、饼干。我到了她跟前,她看着我,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母亲的眼神。

例文二:妈妈非常疼我。一天,天生瘦弱的我病倒了。母亲白天带我到医院排队、挂号、看病、拿药,整整忙乎了一天,夜里又一直守候在我身边。第二天早晨,我慢慢地睁开双眼,朦胧中,我看到了母亲的脸,黯然无光,眼里布满了血丝。显然她已经疲惫不堪了。见我醒了,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前额,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由于是从学生自己的作文中摘选出的片段,学生兴致很高,这样也让学生对缘事析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经过反复训练,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议论抒情也颇为精彩:

如对例文一的补写,有同学写道:

那目光温柔、火热,像和煦的春风,像灿烂的阳光,蕴含着母亲对我无限的关爱。接过母亲手中的东西,我只觉心中一片灿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该如何去拥抱这轮太阳呢?

对例文二的补写是:

顿时我只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田,啊!妈妈是多么的体贴、多么的疼爱我呀。我真为有这样一个体贴、疼爱我的妈妈感到幸福。“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4)通过连续追问让学生学会缘事析理

有了前面的一大段铺垫以后,对学生进行缘事析理的训练也就水到渠成了。我们找了例文《夏天的雪糕纸》和《我的委屈》,让聋生根据文章内容讨论:第一篇文章中“我”做了什么?母子俩做了什么?谁对谁错?对此你觉得作者会有什么样的感想?

而第二篇文章中追问“我”的委屈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委屈?这样的事情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你想对你的父母说什么?

在这样的连续追问之下,学生依稀明白缘事析理要学会问几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连续自身谈感想)。通过一步一步的追问,同学们的议论句出来了:

例文一的点题句是:

一张小小的雪糕纸折射出了我环保意识的淡薄。诸葛亮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望着母子俩远去的背影,我忽然觉得自己很渺小,抬不起头来……

例文二的点题句有:

大人们啊,当你们凭自己的权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时,错误的往往是你们自己。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对于如何给文章添加点题句已经有了不少的心得,在一次语文考试中,作文题目是《让心底盛开一朵花》,班级出现了以下点题的佳作:

让我们心底盛开一朵无私的花

看见了吧,她没有多想就抱住了别人的孩子,虽然失去了双手,她还是坚持微笑着面对生活,多么无私的女人,我相信她的心底一定有一朵无私的花。(叙述杭州吴菊萍救助從20楼掉落小孩的故事)

让我们在心底盛开一朵坚持的花

为什么他能得到全世界的赞叹,因为他的坚持感染了世界,他让自己心底盛开了一朵了不起的坚持之花。(叙述刘翔奥运会成功的事迹)

让我们心底盛开一朵诚实的花

当别的同学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我已经伴着晨曦踏上了去培训中心的路;当别的同学在家中舒适地享受着空调送来的清凉的时候,我正在培训中心挥汗如雨地画画;当别的同学欣赏电视剧的时候,我正披着满身的星光走在回家的路上,但我不后悔,因为我的心中盛开了一朵美丽的花——坚持。(叙述暑假中自己参加美术培训班经历)

四、未来规划

鉴于聋生与社会接触的较少,材料积累有限,作文时常常会出现词句匮乏的现象。下一步,我们思考的应该是怎么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阅历来充实自己的文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从小处着眼,要从生活小事中发现问题,做好笔记,认真总结,积累素材。第二,学会运用发散思维,让思维不停留在一点上,要能够发现新的角度,多个方向阐述和看待问题,拓展分析能力和写作思路。通过点题训练,能够让聋生的作文在表情达意上更加顺畅,让更多的人能读懂聋生的作文,为他们架构起一座与健听人顺利交往的桥梁,让他们真正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宋军.匠心独运绘丹青:中学生作文升格教学方法浅谈[J].写作,2013(Z2).

[2]王明莲.浅谈中学生作文的情感向度[J].西藏教育,2011(10).

[3]美国中学生作文中的类比和隐喻[J].现代交际,2008(4).

[4]吴俊靖.中学生作文语言的锤炼[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

[5]李小山.中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10).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作文训练点题
咬定青山不放松——谈高中议论文点题策略
命题作文训练中的命题方式初探
作文训练的前与后
如何在作文中点题
中考作文点题技巧“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