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里的门道
2017-12-06倪胜楼
特约记者/倪胜楼
采访专家/蔡圣朝 安徽省针灸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艾灸里的门道
特约记者/倪胜楼
采访专家/蔡圣朝 安徽省针灸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蔡圣朝
安徽省名中医,江淮名医,全国第五批师承指导老师。现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灸法研究会副主任委员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老年病学科带头人。
历代医家从不小觑艾灸的作用,对施灸的注意事项非常讲究,下面就为读者讲解一下艾灸时常见的问题。
1.艾灸不可人人灸么?
有人说,不是人人都可用艾灸。对此,安徽省针灸医院的蔡圣朝主任医师则认为这只是一种说法,且在古代更为重视。
为何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古代的艾灸方法较为单一,多以直接灸为主,在当时条件下,限制了受灸的人群。明朝以后,艾(卷)条灸才逐渐发展起来。
当下艾灸的方法较多,且原本的艾灸器械也已得到了很大改进,拓展了艾灸的适应症。当然,若是昏迷的患者,或糖尿病伴有末梢神经病变的患者,则不宜施直接灸。因为这两者对于温度的感知、痛觉的感受均有所下降(或缺失),需防止烫伤,但可用悬灸。
谈及孕妇是否可以用灸时,蔡圣朝说,“在孕早期,如出现恶心、呕吐,也可用艾灸的方法进行调节”。
2.身体哪些部位灸不得
蔡圣朝说,“对于怀孕的妇女,腰骶部、下腹部不适合艾灸,以免引起子宫收缩。”
对过去书中记载的眼睛周围不可灸的说法,蔡圣朝则认为经过灸具的改进也可使用,例如用艾灸治疗近视眼,只要不进一步引起眼睛损伤便可(如不宜选用瘢痕灸等)。过去记载阴道、肛门等部位不可灸,如今经过对灸具的改进,同样可以施灸。(以上部位需由中医师操作)
禁灸穴
禁灸穴,即不可灸治的腧穴。这在古籍中有记载,现代认为靠近大血管或肚脐不宜直接灸,前者易形成瘢痕,而后者灸后易造成感染。随着艾灸方法的改进,这些穴位如睛明穴、神阙穴、委中穴等可施灸。例如,在神阙穴用隔盐灸等。
对于大血管、关节、心脏部位,蔡圣朝认为,这些部位不宜灸,这主要是担心灸后会形成灸疮。艾灸后,在大关节部位形成灸疮会产生挛缩,限制关节活动。若在大血管周围形成了瘢痕,这会限制血管的收缩性、弹性。因此,在这些部位不宜选用直接灸,包括天灸(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的治疗方法)。在关节周围选用温和灸、温针灸,这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亦无不良反应。
人在诸如极度疲劳、饥饿、过饱、口渴等状态下,艾灸效果也不算理想。正是经期的女性患者亦可灸,但需避免灸其腰骶部、下腹部等部位。
3.热证不可灸?
自古以来,就有学者认为热证不可灸。但蔡圣朝临床中会将灸法用于治疗热证,这种治疗方法是继承梅花针灸学派第六代传承人周楣声教授的“热证宜灸,热证贵灸”的学术思想。
据蔡圣朝回忆,周楣声教授当年为了证实这一观点,申请课题来研究用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中医属于“疫病”范畴,感染后表现为高热、低血压、休克、大面积皮肤或内脏出血、肾衰等,完全一派实热的征象,当时周楣声带着学生就以灸法治疗此病,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他们将这一疗法拓展至起初发热的手足口病的治疗,临床疗效同样令人满意。
蔡圣朝说,“临床上用艾灸治疗皮肤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其疗效远优于抗生素”。“热证宜灸、热证贵灸”的理念经过不断被实践证实,逐渐得到同行认可,也被写进了针灸学教材里。
那虚热是否可灸呢?蔡圣朝举例说,“临床上,我们改进了灸法,创造了一种‘通脉温阳灸’,亦称‘督灸’,即在后背督脉上铺上艾绒,进行大灸”。用此灸法可以治疗干燥综合征,此病属于机体外分泌腺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唾液腺、舌下腺、泪腺等因受损而功能下降产生的口干、眼干等症状,这些患者其舌质多是嫩红,舌苔光滑无苔,脉象细数,一派虚热症候。通过艾灸疗法,亦可得到调整。此外,对于更年期女性,其表现为阵发性烘热、口干、烦躁、失眠等虚热征象,通过艾灸亦可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有些学者认为,热证可灸,但仅在局部而非全身,对此蔡圣朝解释,灸法的主要作用,看起来是作用在某一点上或某一片上,但是其起作用的根源还是身体整体的调整。
梅花针灸学派第六代传承人周楣声教授指出:“热证宜灸,热证贵灸”。
4.艾灸前中后的注意事项
艾灸前
与受灸者充分沟通很重要。蔡圣朝说,如隔物灸受灸者身体微有发烫就要告诉医生,无需坚持,否则容易起疱;注意施灸周围环境,需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流动适宜,但不要感觉到风动;受灸者亦不可过饥、过饱,或神色慌张、匆匆忙忙,影响施灸疗效。
艾灸中
在艾灸过程中,需防烫伤。一旦出现灼热感,若不是瘢痕灸,此时则需进行调整,如换艾炷(施灸时,燃烧的艾绒制成的圆锥形小体。分为小、中、大。小如麦粒、中如枣核、大如莲子。)或将热源抬离一会儿;并需静心平躺,以期获得更好疗效。
施灸顺序为先上后下,先头身后四肢,先背(阳)后腹(阴),先阳经后阴经。若不按顺序施灸,先灸下部,再灸头面,会使气上冲,患者则可能会出现头面烘热、头晕、口干咽燥等不适感。反之,则可引气下行。
蔡圣朝说,施灸过程中如果出现红疹,则往往是灸感在传导过程中引起经络上产生一些小丘疹,有时呈一条线,有时呈一片,这是正常现象,无需惊慌,无需处理,会自然消失。
若在施灸过程中,出现腹泻,则需调整所灸的穴位。施灸时,有人表现为口干、咽干,可减少艾灸次数,如从每日一灸改为隔日一灸;同时,检查艾灸顺序是否正确。此外,针对口干,咽干、咽痛的患者,还可以配沙参、麦冬、生甘草等泡茶饮。
艾灸后
不要吃过冷、过辛辣食物,不要喝酒抽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且富有营养;
注意勿将施灸部位直对风扇或空调吹;
不要立即洗浴包括冷水浴和熏蒸,一般3小时~4小时后方可;
可适当喝点温水,但水温不可过低。
同时,还可适当煲些汤品食用,进一步调理身体。
夏季:鸭子或猪排炖藕片或木耳。
冬季:排骨、鸡或鱼炖大枣、山药、党参(红参)等。
晕灸
在古代针灸书籍中,多有记载,与晕针的情况类似。与晕针相比,晕灸的概率相当低。蔡圣朝临床40多年的经历中,尚未遇到晕灸的情况。其师周楣声教授曾遇有1例。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有患者过分紧张或过分饥饿、过饱、大汗后,心情烦躁时。
偶有女性艾灸时出现水性或脓性分泌物,是副作用吗?
蔡圣朝明确回答,不是。若出现水性白带或脓性白带,前者中医认为多是脾虚有湿,而后者从现代医学来分析,则多认为是细菌性或滴虫性阴道炎所致,这类情形适合艾灸治疗。
周楣声教授曾设计一款喷灸仪,把艾绒和其他药物掺在一起,经喷嘴将烟雾喷出,之后再用扩阴器将阴道扩张,使烟雾进入到阴道里,以治疗此类疾病,效果甚佳。后经过实验证实,烟雾中的某些成分对阴道杆菌或球菌均具有很好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5.艾灸时需要注意补泻么?
在古代文献中,多数介绍艾炷的补泻,即艾炷燃烧缓慢、自然燃灭,其火力较温和,持续时间长,壮数多。灸完后用手按压所灸穴位以使真气聚集而不散,称为补法;若施灸时,吹其火,快燃、快灭,火力较猛,持续时间短,艾炷少,灸后不用手按,使邪气速去,则称为泻法。
对于艾卷(条)灸,也分补与泻。若是采用温和灸或回旋灸,持续时间较长如10分钟,局部温度高,产生强烈刺激,对患者机体产生抑制作用,则为泻法;若是雀啄灸,所灸时间短如3分钟~5分钟,灸法温和,刺激弱,使机体处于兴奋状态,称为补法。
需要注意的是,灸法的补与泻,需要根据患者当时所处的情况来辨证施灸。若患者处于抑制状态,则需采取兴奋手法,宜补法;若患者处于亢奋状态,则需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