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传教士与海州地区近代教育

2017-12-06张家超石荣伦

关键词:海州传教士中学

张家超,石荣伦

(1.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连云港222006;2.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

西方传教士与海州地区近代教育

张家超1,石荣伦2

(1.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连云港222006;2.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

近代西方传教士在清末民初进入海州地区建堂传教并借学布道,担负着传教与教学的双重使命,不仅培养了一批有着深刻宗教观念的本土传道者,也培养了一批新式的人才,为海州地区的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史料与档案入手,梳理西方传教士在海州地区创办西式教育的情况,有助于了解西方传教士对海州地区社会及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影响。

传教士;近代海州;西式教育

清末民初,海州地区(以今连云港市所辖区域为大致范围)的教育很不发达。明清时期创办的崇正、朐阳、郁洲、精勤等诸多书院也逐渐荒废,淡出人们的视野。仅有官办石室书院[1]277和一些民办私塾一直承担育人选人、教化百姓的职能,但办学规模都很小,办学质量也不高。民国初年,近代教育被引入海州。原有的书院、私塾相继改为新式教育的中学堂(州级)、小学堂(县级),也先后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但“这些学堂规模小,维持时间不长”[2]2。

随着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敲开了清王朝的大门,西方传教士依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大量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及附加的开放传教的条款,将在华传教合法化。来海州的传教士主要是隶属于法国巴黎天主教的耶稣会修士、神甫,以及隶属于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的基督教新教牧师,以及其他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传教士。

为了不断扩大宗教的影响,增加信徒数量,西方传教士进入海州后,除了创建教堂布道、创办医院行医外,还建立学校施教,招收信徒、信徒子弟及平民子弟入学。天主教先后在海州创办了国英中学、国英小学,在新浦创办了养正小学,在东海也创办了几所学校;基督教美南长老会也在海州先后创办了崇真中学、乐德女校、福临女校,以及隶属于海州义德医院的护士培训学校等。这不仅扩大了教会的影响,而且培养了信徒对基督教信仰的坚定性,达到了“以学辅教”的目的。

一、教会开办学校情况

(一)天主教开办的学校

1.国英中学和国英小学

天主教早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来到海州建堂传教,直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法籍耶稣会修士、神甫双国英(Louis Hermand SJ,1878—1939年)才在北门外的海州天主堂总本堂(今海州西大岭社区东门向东约100米处)内建立一所中心学校(中学),并亲自担任校长,1939年又在堂内创办了小学部。中学二年制,小学五年制,每年各招收一个班。以后形成惯例,由海州总本堂的神甫兼任两校校长。学校的教师大部分为中国人,其余为法国、瑞士、比利时等国传教士。

1948年,法籍耶稣会修士、神甫傅雅谷(Jacques de Leffe SJ,1908—1990年)担任总本堂神甫并兼任学校校长。为纪念1939年春被土匪打死的神甫双国英,将中学改名为国英中学,小学改名为国英小学。为加强教会的宣传,学校还出版了一份报纸《国英校闻》,主要刊登学校的报告、学校与当地新闻、学生读书和灵修心得、学生课外活动情况,以及天主教教义等内容[3]2554。

1951年后,海州天主堂停止宗教活动,教会不再支持办学,学校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同年3月18日,国英中学学生要求政府派员到校管理。不久,当时的新海连市政府派东海师范学校的孙汝川老师等人进驻国英中学调查摸底。7月上旬,市政府决定东海师范、新海中学、国英中学三校联合招生。8月1日,山东省临沂专署派员接管国英中学;12月17日,将其3个班、71名学生和12名教职工(其中教师6人)并入东海师范初中部,称东海师范三部,对教员重新进行调配。国英小学也由政府接管[1]248。

2.养正小学

1937年,双国英在新浦双池街卫生巷2号创建新浦天主堂,次年在紧靠天主堂的东面创办了养正小学(现新浦培智学校校址)。

1945年,中国籍神甫丁斐(1905—1996年)受上海教区的指派前来海州任天主堂副本堂、驻新浦天主堂神甫,并担任养正小学校董会成员及副校长[4]705。自民国成立以来,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对教育尤其是私立教育的立法。1929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私立学校规程》规定,外国人不得在华设立教育中国儿童的小学,教会学校校长不得由外国人担任,不得以宗教科目为必修课及在课内作宗教宣传,外国人充任校董的名额,至多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并不得担任董事长,还须在当地政府备案[5]100-148。而养正小学自创办以后一直未在当时的东海县政府和江苏省教育厅备案。丁斐加入后,积极筹备备案手续。但经过近一年的努力[6]42-43,终因条件限制,未能如愿。之后,随着形势的变化以及教会的式微,学校停办。

3.其他学校

1928年,天主教在东海双店乡竹墩村创建天主堂后,随即在堂内开办一所小学,名为第五国民小学。男女堂分开办学,有学生约250人。其中男堂8个班,住神甫1-3人,男教师10余人;女堂4个班,有修女3-5人,女教师3人。1940年日寇占领东海后将天主堂作为据点,1941年被抗日群众拆除,所剩房屋解放后改建为小学。1984年学校改建,将大圣堂等房屋全部拆除。1930年,天主教在东海曲阳乡城头村建成天主堂,也在堂内开办学校,男女学堂分别办学,共招生6 个班[7]78-79。

(二)基督教开办的学校

1.崇真中学

崇真中学位于海州西门外朱沟河南岸(今海州西大岭社区东门西南约500米处),由美南长老会传教士顾多马牧师(Rev.Thomas Buie Grafton,1878—1963年)于1916年创办,办学经费由教会自筹,学制四年。学校建有平房30余间,礼堂一座,设有图书室、仪器室,教师在理化课上能做简单的演示实验。崇真中学的宗教课分宗教灌输和宗教训练两部分,即课堂上的说教和课外的活动,如祈祷、礼拜、集会等。学校还配有专职体育教师1人,承担乒乓球、足球、网球、单杠、双杠等现代体育项目的教学任务[8]。

崇真中学创办初期的生源主要是顾多马牧师从徐州孤儿院带来的十几名孤儿,如王健之(女)、庄耀华、孙耀庭、张香兰(女)等,以后逐渐招收教徒、教徒子弟及平民子弟几十人。首届毕业生有武可照、张士洛、郇华民等人[3]2550。1921年闻声牧师(Rev.John Walker VINSON,1880—1931年)继任校长[9]。

1927年6月,北伐军攻克海州,传教士全部撤离海州,教会活动暂停,崇真中学停办,于1928年复校。抗日战争期间,崇真中学于1940年暂停办学,于1941年复校,并增设高中部,学制改为三三制(三年初中,三年高中)。1948年,崇真中学停办。

崇真中学几任校长都是美南长老会牧师,办学比较开明,学风自由。“五四运动”爆发后,崇真中学的学生与当时位于海州的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位于板浦的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位于海州的东海县第一高等小学等学校的数千名师生在崇真中学校园内集合游行,发表演讲,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并在海州、新浦等地开展了抵制日货行动[10]334。

2.海州义德医院护士学校

1912年,美南长老会开始创办海州义德医院。医院创办初期,医生和护士比较缺乏。起初,医生只有慕赓扬夫妇[9],护理工作只聘用了几个不懂医术的女信徒来承担。随着医院影响力的扩大和业务量的增加,医务人员严重缺乏。为了培养本土医师和护士,训练他们为教会服务,兼做医学传教士,慕赓扬院长在教会的支持下,于1916年在海州义德医院内创办护士培训学校,学制五年,这是海州地区唯一的西医学校。之后,根据民国政府的要求,学校在教育厅备案[11]203。办学初期首任校长为慕赓扬,继任校长为慕赓扬的妻子、医学博士白露德。1942年后校长为中国籍护士长周窈贵女士。

学校的招生条件是信仰基督教、忠厚老实、作风正派、不喝酒不吸烟、初中文化程度。学员由教会或医院介绍,经几个主要医生审核后录取。首批学员是从教会学校崇真中学选拔出来的,一共12名。首届学员毕业后,每隔1-3年招收一批新学员,每批2-10名不等[12]216-217,具体情况见表1。学员主要来自海州地区,还有学员来自徐州的邳县、铜山以及山东的临沭、滕县、枣庄等教区。

表1 海州义德医院护士学校历届学生一览表

学校不仅不收学费,还负担学员的生活费。抗日战争前,每位学员每月发一元(银圆)补贴费,用于购买衣服、手巾、肥皂、牙刷等日用品。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国民政府货币贬值,物价波动悬殊,补贴费改为实物补贴,每人每月发放30斤小麦。

学校采用工读结合、以工为主的教学方式,学员每天在医院年资较深的医护人员带领和指导下从事护理及其他各项工作。理论课授课由医师、护士长担任,每次2小时。课程除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产科学、内科学、外科学、细菌学、饮食学、药物学、护理学、英语对话等专业课之外,还有宗教课。一般按医院工作忙闲情况随机安排课务,若诊务繁忙,也可整天不上课。学员在学习期间不考试,待学习期满后参加由中华护士学会命题、医院负责组织的考试。试卷寄中华护士学会批阅,合格者由该会颁发毕业证书(注册护士证)。

海州义德医院护士学校办学30多年,共收12批计90余名学员,其中男生70余名,女生20余名。日伪统治期间,因时局动荡等原因,仅有40余名学生毕业。解放后,美南长老会撤离中国,海州义德医院被政府接管,护士学校也随即停办。

3.乐德女子学校和福临女校

近代新式教育开展以前,中国女性基本上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只有少数女子受家庭的影响,才有学习的机会。教会学校创办以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女性教育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1912年,美南长老会创办海州义德医院以后,随即在医院南面海州白虎山西北角创办了乐德女子学校和福临女校。

乐德女校学制六年,分初小和高小。学校有砖瓦结构的平房20余间,初办时仅有小学一年级一个班,有20余名学生。之后增至六年级,每年级一个班,每班学生都在20-30人之间,所招学生都是基督教会教友的女孩。学校有教师10余人,都是中国人,以女教师居多,其中还有金陵女子大学的毕业生。开设的课程有算术、国语、地理、自然、历史、常识、手工、音乐、图画、体育等,高小另开设英语、数学等。1925年,美籍教育传教士、音乐教师贾淑斐女士(Sophie Peck Graham,1894—?)从杭州转来海州,担任学校校长。1938年,美南长老会派女教师宋美珠(MargaretSells,1908—1999年)来学校协助办学。1939年后,学校在原小学的基础上增设初中一、二年级各一个班,每班有学生20人左右,此时担任校长的是中国籍基督教友朱玉兰女士。1948年11月海州解放,女校因教会不再提供经济支持而停办[3]2551。

为扩大教会影响,吸引更多的百姓,尤其是吸引上层社会人士加入教会,美南长老会在乐德女校内同期创办了福临女校,又称“女讲堂”。是专门为上层社会妇女开办的识字班,以便她们在思想意识、道德习惯、传统观念等方面接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同时利用“讲经”课程灌输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二、教会学校的办学特点

(一)生源选择因地制宜因时而变

西方传教士开办教会学校,主要是为了以学证教、借学布道,并非为中国开启民智、传播文明,其影响却非常深远。正如美国传教士狄考文所说:“教会学校建立的真正目的和其作用,并不单在传教、使学生受洗入教。他们看得更远,他们要进而给入教的学生以智慧和道德的训练,使学生能成为社会上及教会里有势力的人物、成为一般人民的教师和其他领袖人物。”[13]14因此,为了培养教会所需人才,教会学校往往招收当地上层社会士绅的子女,这样可以更广泛地结交当地势力派人士,便于教会发展,也可以形成引领的态势。

当然,教会学校在办学初期很难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同和支持,加之海州地处苏北,经济、教育、卫生等状况较为落后,生源主要以穷苦的信徒子弟为主,如崇真中学创办初期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教会所办徐州孤儿院的孤儿。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为了扩大教会影响并吸收更多的人信教,教会学校逐步转向招收平民子弟。为了吸引贫穷百姓的子女入学,教会学校在学费收取上往往采取多样化方式:家庭富裕的基本以货币支付,比较富裕的可以用粮食替代,较为贫困的可以减免学费,更为贫苦的还可以以工代学。比如:国英小学每年学费约合小麦25石;国英中学的学生年龄较长,曾采用半工半读、边干边学的方式减免学费[1]282;义德医院护士学校的收费方式则是以工代学,甚至还发补贴等。

义德医院护士学校由于主要采用以工代学的方式,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学生的工作量巨大,对体力的要求也比较高,而当时海州地区人们思想观念落后,妇女出来工作尚属鲜见,因此招收的学生以男生为主。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这在当时的全国护士学校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样的做法扩大了生源范围,教会学校的规模得以逐渐扩大。崇真中学在1916年创办之始只招有几十名孤儿,到1948年已经办成初中3年、高中3年的一贯制中学,拥有学生189人、教职员工21人,其中教师14人。国英中学1939年办学初期,每年只能招收一个班约20人,到1951年已经有3个班,71名学生和12名教职员工,其中教师6人[1]248。

(二)课程设置注重实践

教会学校往往引进西方的课程体系,如开设物理、化学、代数、几何等自然科学课程,以及西方历史、地理、英文、音乐、图画、体育等人文学科课程。在民国政府1929年8月颁布《私立学校规程》禁止设置宗教科目之前,学校还开设了向学生灌输基督教教义的神学课。同时,教会学校根据海州的区位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校普遍开设工艺技能和简单的实验课,以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崇真中学配备专职体育教师,开设现代体育课。国英中学每学期都会开展远足旅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大自然;举办“美劳”展览会,强化童子军的素质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义德医院护士学校除了开设“注册护士”所必须学习的课程之外,更多开设的是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测量,肌肉、皮下、静脉注射,以及灌肠、热敷、换药等实践技能课程[14]141。

(三)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教会学校在办学初期根据海州地区的区位特点及学生特点,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国英中学因学生年龄较长,采用半工半读、边干边学的教学形式;义德医院护士学校采用工读结合、以工为主的方式等。为了尽快普及教育,让更多的儿童进入学校识字读书,教会学校还针对当时海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针对一般百姓的生活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采用了灵活的学制。比如,小学的学制分为初小(四年制)和高小(二年、三年制)。儿童修满初小规定的课程后,即可获得初小毕业证书。若经济实力足够或者受到教会的资助,初小毕业生也可以进入高小继续学习。有的儿童年龄比较大,也可以直接进入高小学习。20世纪40年代,教会学校才根据民国元年(1912年)实施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对学制和教学方式加以规范化,并严格按照江苏省教育厅的要求进行备案注册[5]100-148。

(四)师资构成学者担当

教会学校办学初期,受地方人才缺乏的制约,教师主要由传教士担任。海州位于江苏省的东北端、中国的沿海腹地,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引起了天主教耶稣会和美南长老会对在海州地区传教的重视,因此他们派遣传教士的规格都较高——有的是博士,有的是著名学者,有的是师范专业毕业生。

义德医院创建时的院长和护士学校首任校长慕赓扬及妻子均在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加入他们行列的帅崇文是上海基督教女子医学院的医学博士,徐宪明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

主持乐德女校的美国女教师贾淑斐是第二代传教士,毕业于弗吉尼亚州立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宋美珠来海州之前就是一所美国中学的教师。

创建国英中学的双国英是研究法国耶稣会江南传教史的专家,他出版的两部著作《江南传教区简编:1842—1922》和《法国耶稣会江南传教区简编:1922—1932及南京传教区简编:1922—1932》在法国巴黎省耶稣会有很大影响[15]321-337。比利时籍耶稣会修士、神甫史多明我(Domin Louis Steiner SJ,1896—1958年)在1948年担任海州总本堂副本堂神甫、兼任国英中学英文老师[16]。担任国英中学校长兼养正小学校董、副校长的丁斐,不仅精通英、法、拉丁等外语,在音乐方面也很有造诣。

崇真中学1924年聘任的教师屈凌汉(1896—1981年)为河北省定县人,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今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17]374。他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在教学之余常常会同其他中国籍教师向学生宣传时事政治,传播“和平奋斗救中国”的进步思想。

三、教会学校在海州地区的影响及贡献

在具有进步思想和开明风气教师的熏陶下,教会学校走出了大批具有实用技能的进步知识分子,为海州百姓的医卫文教以及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一)培养了具有新思想的优秀人才

乐德女校早期毕业生冯若愚(1911—2003年)在1928年秋参加了中共东海特别支部,成为海州地区最早追随中国共产党的女性。她利用自己的学识开办识字班,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和革命道理,倡导反对包办婚姻[18]。

在崇真中学读过两年书的郇华民毕业后在家乡东海县兴办郇圩小学,办学模式极似崇真中学。郇圩小学还取得了县立小学编制,成为完全小学。郇华民借鉴了他在崇真中学的学习经验,兴建了图书室,开设理化课等演示实验,为海州地区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19]34,186。他本人在解放后成为原山东省海州师范学校的首任校长。

(二)为地方医疗事业奠定了基础

义德医院护士学校的学生经过5年的培训之后,除了部分留在义德医院工作,以及个别学员到其他医疗机构继续深造学习之外,大多数在当地从事医务工作,成为海州地区最早的西医工作人员和西医发展骨干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8年,由义德医院护士学校毕业生创办的诊所、医院有12所之多。典型代表是首届毕业生王振华女士开设的“振华诊所”和王健之女士开设的“健之医院”。当时医生接生婴儿大都采用老式接生法,王健之使用的新式接生法给当地带来了新技术。张景辉毕业后留在义德医院工作,解放后任义德医院代院长。孔宪东在解放后进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病人信得过的内科专家[12]98-149。

应该说,近代西方传教士在海州地区创办西式教育,既顺应了全国的大环境,也形成了海州的区位特色。对大多数传教士而言,传播世俗知识只是一种传教手段而非自觉行为,更多的传教士身兼牧师与文化使者的双重职能。有些传教士披着文化传播的外衣,以办教育为名,干涉中国内政,甚至妄图亲自掌控中国新式的教育体系,实际上在为外国侵略者张目,带有文化扩张侵略的性质。但是,应该承认,“基督教传教士在最初唤醒中国人使之感到需要变化这一方面,曾起过重要作用”[20]632。这些身具教学特长、专业特长的传教士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引导,在地瘠民贫的海州地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海州地区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和新式知识分子,客观上推动了海州地区教育近代化发展进程,为海州地区近代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1]连云港市海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海州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2]连云港市教育委员会.连云港教育志[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

[3]连云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4]上海宗教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宗教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6]徐一德.养正小学立案经过[G]//政协连云港市新浦区委员会学习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新浦文史资料:第4辑.连云港:政协连云港市新浦区委员会学习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6.

[7]宋立勤.东海县宗教概况[G]//东海县政协文史委.东海文史资料:第2辑.连云港:东海县政协文史委,1986.

[8]乔治·汤姆森·布朗.近现代基督教在徐州地区的传播[EB/OL].[2013-08-12].http://www.xzsz.gov.cn.

[9]美南长老会传教士在中国(1900—1920)[EB/OL].[2012-12-02].http://www.phcmont reat.org/bios/Bios-Missionaries-China-1900-1920-PCUS.htm.

[10]李洪甫.连云港地方史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11](民国)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内政年鉴:卫生篇[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民国23年).

[12]连云港市卫生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卫生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13]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记录[M]//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4]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院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院志(1908-2000)[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15]张晓依:土山湾印书馆西文资料考述[C]//复旦大学历史系,出版博物馆.历史上的中国出版与东亚文化交流论文集.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16]Mr.and Mrs.Domin Louis Steiner,S.J.ar rived here[EB/OL].[2013-08-23].http://www.mundia.com/be/Search/Resul ts?surname=STEINER&bir thPlace=Belgium.

[17]杨保森.西北军人物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18]赵匡民,王雪峰.青铜铸丹心:写在“海中三女杰”雕像揭幕之际[N].苍梧晚报,2008-12-28(A1).

[19]沈涛.春风化雨:郇华民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20]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On Western Missionaries and the Modern Education in Haizhou

ZHANG Jiachao1,SHIRonglun2
(1.Library,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Lianyungang 222006,China;2.School of Primary Education,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Lianyungang 222006,China)

The western education was created by themissionarieswith their coming tomodern China in the area of the Haizhou.The mission schools trained lots of local missionaries and educated a large number of modern intellectuals for modern Haizhou.This paper starts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s,describes the western education created by missionaries,and explores the influence to the missionaries of the society and public cultural education system in Haizhou.

missionary;modern Haizhou;western education

G529

A

1009-7740(2017)03-0091-06

2017-06-21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近代基督教在海州地区传教活动情况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770006);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连云港市地方文化史研究”(项目编号:16WMA012)

张家超(1966-),男,江苏连云港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近代史与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猜你喜欢

海州传教士中学
《海州绣——十二生肖儿童吉祥玩具》
海州刺綉
在多解中学创新
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海州”实践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
长征中的法国传教士勃沙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