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洋文化产业区域性平台打造
2017-03-11徐洪绕
赵 鸣,徐洪绕,张 斓
(1.连云港文广新局,江苏连云港222006;2.连云港市艺术研究所,江苏连云港222000)
江苏海洋文化产业区域性平台打造
赵 鸣1,徐洪绕2,张 斓2
(1.连云港文广新局,江苏连云港222006;2.连云港市艺术研究所,江苏连云港222000)
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传统思维占据优势、综合创新能级相对较低、产业发展不均衡、区域性海洋文化产业平台缺失等问题。江苏区域性海洋文化产业平台开发的基本思路是:聚焦海洋,发挥优势;融合区域,跨界整合;集聚产能,聚力创新;尊重差异,有序发展。江苏必须推进区域产业平台打造的顶层设计,深化区域性海洋文化产业平台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江苏省区域内海洋文化产业基础能级,延展海洋文化产业平台的产业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品牌,拓展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平台界域。惟其如此,才能以进一步完善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平台的发展体系,助推江苏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文化产业;区域性平台;开发研究
我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1.8万公里的海岸线,海洋资源十分丰厚,是世界重要的海洋大国。优越的自然生态禀赋、丰富的海洋文化形态,是我国未来海洋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产业资源,也为我国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苏省滨江临海,拥有近1 000公里的海岸线,管辖3.7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不仅如此,江苏省还拥有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既具有海洋文化的历史沉积,也保存着长江、淮河水域的文化经典,就区域海洋文化建设而言,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十三五”以来,江苏省沿海、沿江文化产业稳步推进,形成了江海联动、多线并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在对接“十三五”规划、聚焦“两聚一高”目标的进程中,着力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海洋文化产业高地是大力发展江苏省海洋经济新业态和新兴文化产业的战略路径,也是江苏省建设海洋强省、文化强省不可或缺的实地领域。因此,开发适宜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性产业平台既有必要,也有可能,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本文将沿着海洋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发散性思路,探讨江苏省依托现有海洋产业发展优势和海洋人文自然资源打造海洋文化产业区域性平台的总体思路、发展路径和保障措施,以加快提升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能级,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再增新动能、再上新台阶。
一、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世纪以来,江苏省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海洋强省建设初见成效。自“十二五”起,江苏省依托自身拥有的丰富的海洋资源、坚实的产业基础以及港产城联动的整体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改善了省内海洋经济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提升了域内海洋经济发展能级。在实施沿海大开发战略以后,江苏省全面强化沿海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有关地区沿海生态文明保护、旅游发展等方面的规划,致力保护海洋生态文化及相关旅游资源,使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跃升至新阶段。2017年,江苏省发布《江苏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着手构建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提出重点打造“一带、两轴、三核”的海洋经济发展空间的新思路[1]。这一发展思路体现了江苏省江海联动的地域经济特点,特别是将单一的沿海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延伸至沿海与沿江、沿海与沿线、沿海与沿河,形成多点多线生产力布局,打破了原有海洋经济区域狭小、单一的空间格局,将经济发达的苏南、苏中均纳入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区域范围,极大地拓展了海洋经济发展思路,激发了江苏省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潜能。然而,在海陆并进、江海互通的海洋经济格局中,江苏省长江经济带远强于沿海经济带,导致省内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思维制约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思维相对落伍,关注第一产业、注重第二产业一直是地方政府发展海洋产业的主导型思路。江苏省一向把海水养殖、远洋捕捞、船舶制造、港口物流视为产业主角,相对忽视了海洋生态利用、海洋旅游、海洋休闲、海洋文化等产业形态的开发,致使海岛、海滨、海滩、浅海等区域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比如,在21世纪之前,江苏省对沿海沿江部分区域进行了掠夺性、污染性开发,重经济效能与产能,轻生态保护和绿色开发,致使一些原本适宜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受损严重,丧失殆尽。这一传统思维的直接影响是降低了相关海洋产业对江苏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使江苏省海洋经济中现代海洋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同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拉开了一定的差距。2015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64 669亿元,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 29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 4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3 885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42.5%和52.4%[2]。而该年度江苏省海洋产业生产总值为64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 03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 081亿元,占比分别为4.5%、47.4%和48.1%[1],海洋服务业首次超过海洋第二产业,但比全国平均占比低4.3个百分点,比江苏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低0.5个百分点,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二)海洋产业综合创新能级相对较低
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养殖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等。多年来,江苏省大力发展传统海洋产业,其中第一产业稳步增长,第二产业快速崛起,特别是海水养殖、港口物流、船舶制造、海洋电力、海洋油气业等规模化产能行业在多方面领先于全国同类产业。例如:江苏省海洋工程装备产品数量和产值约占全国1/3;海洋船舶制造业居全国首位;海上风电规模全国居首;沿海沿江亿吨大港数、货物吞吐量均居全国第一。但是,江苏省对那些依托自然生态的新兴产业、支柱性产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存在开发短板。比如:海洋生物、生态能源、海洋旅游、海洋文化、海洋高端设备制造等产业缺少横向跨界、纵向串联的海洋经济开发亮点;新兴产业、支柱性产业开发不足。一方面,就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开发来看,在原有的海洋产业中,新型海洋服务业的业态不多,大多属于传统的旅游观光型产业,很少触及富有创意的海洋文化产业,缺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跨界融合的大手笔;另一方面,就海洋服务业发展需求来看,现代海洋服务业的科技人才、创新机制和科研机构极为匮乏,制约了区域性海洋经济创新和能级提升。
(三)海洋产业发展不均衡
受历史因素和地域位置的影响,江苏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历来存在不均衡的现象。江苏也有发展洼地,这块洼地恰恰就在沿海。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于发达地区,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江苏省提出了“江海联动”的发展思路,但沿海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弱于沿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江苏省海洋经济打造的“一带”(以沿海地带为纵轴、沿长江两岸为横轴的“L”型海洋经济发展带)中,沿江经济带明显优于沿海经济带;“两轴”(沿东陇海线海洋经济成长轴和淮河生态经济带海洋经济成长轴)在水陆统筹方面存在“南强北弱”的区域差异。特别是处于海洋经济发展前沿的沿海“三核”——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节点城市,其海洋经济发展从南向北呈现梯度性下滑的趋势。截至“十二五”末,南通、盐城、连云港的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1 684亿元、914亿元、642亿元[1],其中,连云港海洋经济总值比南通少了1 000多亿元,二者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南通市力求对接长三角,致力于向苏南地区看齐,其发展更侧重追求与苏南的互动,而缺乏与盐城、连云港建立协调机制的动力。盐城处于三市的中间位置,跨海对接韩国,西接苏中地区,紧追苏南步伐,既缺少与南北互动的设想,也没有发挥其枢纽联通作用。连云港则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区和先导区,主动对接东陇海产业带,借助龙头地位优势,打造连接长三角与环渤海的国际性海港城市、国际知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和国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虽然区位条件得天独厚,但其海洋经济列三市末位,很难发挥龙头引领功能[4]。这三个城市的海洋经济业态各有侧重,经济基础不一,在江苏“一带”的沿海开发上很难构成协作互补的跨域发展格局。这种不均衡状态已经严重掣肘了江苏省海洋产业的区域协调发展。
(四)区域性海洋文化产业平台缺失
在发展海洋文化经济的过程中,江苏省虽然已经建设了一批海洋文化产业平台,但是受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和区域经济运行模式的影响,依然缺乏跨省区、跨行业的区域性海洋文化产业平台。比如:目前开发比较成熟的海州湾公园、丹顶鹤自然保护区、麋鹿自然保护区等旅游项目,多为文化旅游业态,缺少海洋文化创意、动漫游戏、休闲体验、科技展示等跨界产业内容;江苏省涉及海洋经济的沿海、沿江区域内,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多个,但缺乏与海洋文化产业对接的示范园区,也没有以海洋文化产业作为主打方向的文化产业园区,且各园区之间缺少跨业、跨行的融合机制;江苏省内的西游记文化、海洋渔业文化、淮盐文化等文化产业都涉及两市及以上的行政区域,均为各市主导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没有一个跨地级市行政区域的文化产业平台,难以实现跨区域的合作开发。
二、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区域性平台开发的基本思路
依据产业经济类型以及产业平台的搭建主体、功能、作用、定位等因素做综合考量,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平台可以分为自然生态产业平台、名人名产产业平台、生态博物馆产业平台、会展论坛产业平台、品牌聚合产业平台、区域文化产业平台、创意园区产业平台、产业链式产业平台、跨界融合产业平台等九大类型。开发并建设上述区域性平台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坚持“十三五”规划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核心理念,以海洋文化资源和产业禀赋为切入点,努力发挥江苏省海洋自然禀赋多样、文化资源丰厚的区位优势,积极培育海洋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开拓海洋文化产业市场空间,打造多元、跨界、绿色、综合的海洋文化产业平台,建设与之配套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力争实现海洋文化产业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构建江苏省文化产业新高地,努力实现江苏省在“十三五”期间成为海洋强省、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江苏省开发海洋文化产业区域性平台可以采取以下基本思路。
(一)聚焦海洋,发挥优势
文化产业是我国新兴的支柱性产业,海洋文化产业更是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主流和前行先导,抓住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可以调动各类产业要素,深化文化产业层级,为文化产业发展添加新动能。而海洋文化产业区域性平台的根基在于海洋文化资源,相关产业平台开发必须聚焦海洋,既要专注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趋势、产业变革和产业新科技,又要重点打造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只有聚焦海洋文化资源,构建起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新平台,才能实现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比翼齐飞。江苏省位于我国海岸的中部,区域内的海洋文化具有独特的自然禀赋和区域特点。开发海洋文化产业区域性平台,必须善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依托和遵循江苏省区域经济特点和地缘优势,注重实际,聚力创新,弥补短板,着力发展海洋商务服务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文化创意产业、海洋生态体验休闲业等海洋经济新业态,实现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与全国海洋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二)融合区域,跨界整合
江苏省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必须消除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思维的消极影响,要融合区域产业动能,整合各类产业要素,疏通区域间的产业联系,打造一批综合性、跨区域、跨行业、跨业态的海洋文化产业平台。特别是要遵循江苏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构建“一带、两轴、三核”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破除原有的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的局限,构建多点、多极、多线的海洋文化产业带和产业聚集区,纵横江海、统筹江海、联通江海、跨越江海,真正发挥江苏省江海联动、海陆统筹的海洋经济发展特长,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平台。而打造海洋文化产业平台的主要目标在于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文化产业要素资源、各类产业业态,发挥各行各业的优势。随着“互联网+”思维的生发,打造海洋文化产业区域性平台不仅要注重海洋产业内部融合和互动,而且要整合各类文化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业态,还要跨越行业、产业界域,融合其他业界,实现共同发展、协同发展。可以说,跨区域、跨业界已经成为海洋文化区域性平台开发与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打造新型海洋文化产业平台的有效策略。
(三)集聚产能,聚力创新
海洋文化产业平台是海洋文化企业相互融通、互鉴互学、共享共赢的空间,也是海洋文化产业产品汇聚、交流、流动的载体。为了开发多种形式、多种业态的海洋文化产业区域性平台,江苏省需要汇聚一批优秀的海洋文化企业、优质的海洋文化产品和著名的海洋文化品牌。通过汇聚海洋文化产业的各类要素,各企业可以联合聚集产业动能,搭建起综合性、互交性、多元化的产业发展空间。唯有如此,海洋文化产业才能在疏通渠道、构建生态、形成机制、深化能级和增强动能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江苏省提出在“十三五”期间打造高新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发展思路,使得聚力文化产业的创新势在必行。坚持“聚力创新”这一核心发展理念,一方面,要在原有文化产业平台的基础上,注重发现、打造区域性平台的新载体、新空间、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机制,在创新中提升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的能级;另一方面,要注重审视世界和全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汇聚新要素,发掘新动能,打造新载体,疏导新渠道,开发新路径。
(四)尊重差异,有序发展
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覆盖面宽,界域广泛,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而海洋文化产业区域性平台的开发与打造是以把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为基础的,必须尊重各企业、各地域之间存在的发展差异,包括质量与数量上的差异、区域产业能级上的差异、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尊重地域产业业态、产业形式、产业模式或产业机制方面的差异,仅仅是打造切合各地实际、适宜协同发展的海洋文化产业平台的重要前提,要想真正发挥平台的作用,还必须重视区域内海洋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有序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稳步有序发展是新常态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打造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区域性平台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产业的再提升、再创新。在聚合各类产业要素,推动产业动能再整合、再分配、再创设的区域性平台开发过程中,江苏省必须顺应现代经济发展趋势,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各类产业要素存续的关联所在,保证海洋文化产业得到有序发展。
三、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区域性平台开发的实践路径
海洋文化产业是江苏省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苏省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动能和前瞻产业,搭建适宜的海洋文化产业区域性平台将极大地推进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再上新台阶。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平台的打造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依据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发展规律,综合现代产业发展要素,采取切实可行的开发路径。
(一)推进区域产业平台打造的顶层设计
打造区域性海洋文化产业平台需要破除原有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受制于行政管理界域限制的局面,加强合作,形成合力,着力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
首先要细化并落实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6年以来,江苏省相继出台了本地域“十三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述了江苏省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思路和方向。而打造江苏省区域性海洋文化产业平台,需要在具体对接上抓落实,在具体实践中搭平台,因此细化并落实各规划要点是关键。江苏省政府及其下辖地方政府要依据各类规划的侧重点和落脚点,细分海洋经济重点内容、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尽快制定海洋强省、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计划并加以落实。
其次要消除壁垒,明确责任主体。海洋文化产业的行业较多,涉及的区域广阔,产业开发与平台打造的管理与协调任务十分复杂。比如,文化产业隶属文化部门管辖,海洋经济归属政府海洋产业部门,海洋文化旅游归口旅游部门。此外,江苏省还在发改委设了沿海办,专门负责江苏沿海大开发事宜。这些政府部门、机构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任务。“多龙治水”的优势是可以汇集多方面的力量,然而劣势也是很明显的,容易形成区域壁垒、行业壁垒。要打造区域性海洋文化产业平台,就必须加强省级、市级层面的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破除文化产业行业壁垒,开拓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区域、行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提升海洋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江苏省可以依据海洋文化产业平台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设计协调会议制度,细化责任主体,明确海洋文化产业的目标和任务,并落实到位。
(二)深化区域性海洋文化产业平台的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打造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区域性平台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运用现代社会管理模式,变革现行的海洋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首先,建立健全区域性海洋文化产业互动协商机制。江苏省可以建立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共商合作机制,增强各地政府、各行业、各企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扩大涉海城市、行业之间的互动协作,在此基础上,逐步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业态的战略合作联盟或经济组织,加强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形成合作互动的协商机制。
其次,完善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管理机制。海洋文化产业涉及众多管理机构,虽然各地海洋文化产业入门条件基本一样,但是各企业存续状态不一,一旦跨区域发展,必须多地备案、多地注册、多地认证,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这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鼓励各类企业涉足海洋文化产业,允许并鼓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法律构架内设立异地机构,通过互认资质等方式吸引企业以资本、资源、知识产权、智力能力为纽带成立海洋文化工作室、股份制公司,联合行业力量搭建新平台,实现协同发展。
最后,改造综合性、区域性国有文化企业平台。江苏省可以依据国家关于文化企业改革的时间表和任务书,进一步深化新闻出版、文化演艺、会展企业的运行经营制度的改革,组建各类跨界、跨区、跨行业的文化产业集团,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思路、运营模式、分配机制,改善外部环境,拓展市场空间,营造产业氛围,形成增长活力;还可以适时组建区域性海洋文化企业集团,或通过全省乃至国内大型文化演艺、文化创意产业的兼并、重组,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提升区域内海洋文化产业基础能级
加快发展江苏省海洋的文化产业,打造区域性的海洋文化产业平台,提升区域内海洋文化产业能级很关键。海洋文化产业能级提升了,产业转型升级才有可能,搭建起来的产业平台才能具有高品质。
首先,加快原有海洋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江苏省海洋产业中,海洋商务会展、海洋文化创意、滨海旅游业均是比较成熟的海洋经济第三产业。抓住这些海洋文化产业龙头,对加快推动海洋经济快速转型升级有着事半功倍的成效。江苏省要着力发展海洋信息服务业,积极培育大型信息服务企业,促进现有海洋信息服务向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要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创意产业,深入挖掘江苏省海洋文化底蕴,重点扶持海洋文化创意企业,建设创意设计产业园,培养海洋文化创意人才;要积极发展会展与交易服务业,提升国际会展功能,打造区域性的国家级会展品牌。
其次,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早在“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就提出了坚持陆海统筹,重点发展远洋运输、远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机械、海洋化工、海洋旅游等产业的基本构想。随着我国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不断提升,江苏省需要深化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跟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潮流,创新产业业态。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必须以海洋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在海洋文化产业核心技术方面实现新突破,提升海洋科技的总体水平。
最后,加快海洋文化产业与新型科学技术行业的产业融合。要加快推进海洋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定位现代产业发展趋势,适应现代消费群体的新需求,开发出现代大众喜爱的新产品,引领海洋文化消费新潮流。一方面,可以加快现代科技在海洋文化产业中的运用,如推广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环保技术、仿真技术、动漫制作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用现代科技创新变革传统文化行业,催生创新性海洋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和科研开发,如远程海洋娱乐、海洋游艺机器人、海洋生化、旅游潜水舱等新科技产品开发,借助新科技发展新业态、开发新产品,打造全新的科技创新集聚的海洋文化产业平台。
(四)延展海洋文化产业平台的产业链
江苏省各市都拥有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理顺区域间文化产业的关系,整合各类文化产业资源,进而形成个性彰显的特色产业链,是打造江苏省区域性海洋文化产业平台的主要抓手。因为,产业链形成是经济成熟的标志之一,海洋文化产业平台的开发与建设亦然。例如,南通的“博物馆群”文化产业平台既是南通海洋文化的展示平台,又是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中富有特色的区域性产业平台。南通“博物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促进了南通文化会展业的发展,而且包容了诸多文化产业业态,如服务于参观游览者的文化旅游、图书出版、影视制作、工艺美术品展销、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以及印蓝花布、刺绣等传习、培训和产品销售等。需要注意的是,打造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区域平台必须依托富有地域特点的文化产业平台,扬长避短,避虚就实,凸显优势。江苏省浅海、滩涂、湿地区域较广,发展近海文化旅游产业拥有优势,而发展深海文化旅游产业则存在短板。例如:连云港市拥有山海结合的海洋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浅海、近海资源;南通市滨海临江,江海融合,既受长江文化的影响,又受海洋文化的滋润;盐城市位居二者中间,湿地文化是其海洋文化的代表,拥有丹顶鹤、麋鹿等生态保护区以及大面积的滨海湿地:三市要依托各自优势,建立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的海洋文化产业链。目前,盐城市已经建成了中国海盐博物馆、海盐文化旅游风貌区,开启了海盐文化的现代之旅。连云港市是淮盐文化的发源地,并正在建设集非遗保护、文化创意、旅游开发为一体的淮盐文化生态博览园。两市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各有千秋,通过差异化合作、优势互补,能够快速提升两市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
(五)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品牌
打造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区域性平台的起点和核心是提升海洋文化品牌。首先,发挥现有文化品牌的“羊群效应”。江苏省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打造了一些比较著名的品牌,如连云港的水晶文化、淮盐文化、西游记文化,南通的张謇文化、印蓝花布文化,盐城的红色文化、汽车文化,以及镇江的三山文化、淮安的运河文化、南京的海丝文化等。江苏省可以利用这些文化品牌,发挥“羊群效应”,汇聚要素,示范周边,构建海洋地域文化产业的平台高地。其次,提升具有地方特色的著名品牌的产品层级。占领市场需要靠产品说话,企业有好的产品才能引导和主导市场消费,才能拥有一定的市场话语权。近年来,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虽然培育和打造了一批文化商业品牌,但是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拥有一定知名度、美誉度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还不多,发展层级相对较低。比如,连云港市东海县是中国的“水晶之乡”,被誉为“世界水晶之都”,目前有20万人从事水晶产业,每年有2 500多万件水晶雕刻艺术品行销世界各地,产业产值约60亿元,占东海县国内生产总值的1/3,占全国水晶市场份额的1/2,既是地方支柱产业,也是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产业。然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整个东海县水晶产业只有1个全国驰名商标、5个省级驰名商标,产值只相当于国际著名水晶文化生产企业施华洛世奇公司产值的零头,不仅单体文化产品知名度、美誉度较低,而且文化产品的创意性和附加值较低,产品的综合品牌效应还未得到很好发挥。江苏省许多海洋文化产业均需要在打造著名品牌上下大气力、做大文章。只有做大做强产业,制作出文化精品,形成品牌效应,才能逐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六)着力拓展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平台界域
首先,需要重新构架江苏省海洋经济平台建设新疆域。就传统的海洋经济发展区域而言,沿海、沿江一直是江苏省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搭建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平台,一定要破除传统空间开发的思想束缚,放大产业融合疆域,依照江苏省规划的现代海洋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即“一带、两轴、三核心”的产业空间布局,重新梳理各区域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和要素资源,重新确立各区域内文化产业平台建设的基础和发展潜质,重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疆域。
其次,要加快海洋文化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跨界融合。江苏省要围绕区域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和地方特色,加快海洋渔业、滨海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行业之间的融合,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跨界发展;要善于将自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将其他行业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动能,还要善于将文化产业与其他关联产业融合起来,联动互动,融合发展。
最后,要促进海洋文化产业自身各类产业业态的跨界融合。打造海洋文化产业区域性平台需要采取包容性增长的经济运行模式,汇聚各类生产要素与产业要素、创业业态与创业主体;需要依托现有的产业资源,最大限度地融合产业要素,运用串联、并联等产业网络联合模式,构建宽领域、多业态、组合式的海洋文化产业平台。比如,淮盐文化是典型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覆盖连云港、盐城、淮安、扬州、镇江等地域,涉及工业生产、文化创意、渔业农耕、旅游观光、休闲养身、体育健康等产业,围绕淮盐文化打造江苏省区域性海洋文化产业平台,将有力带动各相关产业的发展。
江苏省是全国经济发达省份,也是全国海洋经济发达省份之一,加快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既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江苏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前瞻要求。着力打造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区域平台,有助于快速提升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能级,增强海洋文化产业动能,助推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17〕16号)[EB/OL].[2017-06-20].http://www.j iangsu.gov.cn/jsgov/t j/bgt/201702/t20170208513178.html.
[2]国家海洋局.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2017-06-20].http://www.soa.gov.cn/zwgk/hygb/zghyj j t jgb/201603/t20160307_50247.html.
[3]蒋昭侠.海洋经济与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0(12):90-93.
[4]王林.沿海开发区域合作面临的难题和出路[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1-6.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Platform of Jiangsu Marine Culture Industry
ZHAOMing1,XU Hongrao2,ZHANG Lan2
(Lianyungang Culture,Television&Broadcasting,News&Publication Bureau,Lianyungang 222006,China;2.Lianyungang Art Research Institute,Lianyungang 222000,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cultural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problems such as traditional thinking in a dominant position,relatively low level of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energy level,unbalanc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lack of platform of regional marine cultural industry.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the basic ideas of developing regionalmarine cultural industry platform are as follows:focusing on the ocean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its advantages,integrating zone superiorities and crossover cooperation,agglomerating its capacity and focusing on innovation,respecting one own differences and developing orderly.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platform of Jiangsu marine cultural industry,our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building the top-level design,deepening reform ofmarine culture industry management system,increasing regional marine culture industry base level,extending industrial chain of marine culture industry platform,constructing the highland of the local featuresmarine culture industry brand,and expanding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marine culture industry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development system of Jiangsu marine cultural industry platform,and boost themarine culture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marine culture industry;regional platform;development research
F127
A
1009-7740(2017)03-0001-07
2017-07-20
淮海工学院海洋经济与文化学科平台研究课题“江苏海洋文化产业地域性平台的打造研究”(项目编号:HHYPT17201)
赵 鸣(1957-),男,江苏昆山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艺术和旅游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