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汉书·儒林传》看《尚书》的传袭情况

2017-12-06

小说月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夏侯儒林汉书

(济南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00)

由《汉书·儒林传》看《尚书》的传袭情况

周佳琳

(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00)

作为“六艺”之一的《尚书》,在古代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却经历了秦焚书的厄运。汉代以后,朝廷派人搜罗群书,独济南伏生有《尚书》残卷二十九篇,此后又出现了孔子宅壁中所藏的《古文尚书》,还有后来张霸所献的《尚书》。至此以后,虽然《尚书》的传袭绵延不绝,但情况却变得异常复杂。到了东晋,居然出现了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因而,理清《尚书》在汉代的传袭情况显得十分必要。班固的《汉书·儒林传》叙述了儒学发展的历史以及《五经》传授的儒林人物。本文将结合《汉书·儒林传》中传袭《尚书》儒林人物和《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有关《尚书》的著作,来梳理《尚书》的传袭情况。

《尚书》;《汉书·儒林传》;传袭

《尚书》是上古的文献汇编,包括典、谟、训、诰、誓、命六种体裁。有《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之分。如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四部从刊》本,是以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杂以《今文尚书》三十三篇,共五十八篇,各附以伪孔安国的《尚书传》。

1 先秦时期对《尚书》的传袭

《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叙《书》则断《尧典》”。其后是孔门后学对《尚书》学的继承。“仲尼既殁,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对《尚书》的传袭主要在汉代进行。

2 汉代对《尚书》的传袭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烧毁。“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汉代重新重视儒学,“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 :‘丞相、御史言 :制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义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与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厉贤材焉。……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这是汉代对复兴儒学所做得努力。《尚书》也在受益之列。“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汉代政府派人到民间访求《尚书》,结果找到了秦博士伏生。《汉书·儒林传》记载,“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秦时禁《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后来由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也就是《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记载的“《经》二十九卷”。这是汉代流行的版本。伏生还有《尚书大传》,是其遗说。即《六艺略》中的“《传》四十一篇。”

伏生在济南教授张生及殴阳生《尚书》。“欧阳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倪宽。宽又受业孔安国,至御史大夫,自有传。”“宽授欧阳生子,世世相传,至曾孙高子阳,为博士。”欧阳生的学说见于《六艺略》中的“《欧阳章句》三十一卷、《欧阳说义》二篇”“夏侯胜,其先夏侯都尉,从济南张生受《尚书》以传族子始昌。始昌传胜,胜传从兄子建,建又事欧阳高。由是《尚书》有大小夏侯之学。”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他们的学说见于《六艺略》中所载的“《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和《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中。

欧阳高传《尚书》于林尊。林尊又授《书》于平陵平当、梁陈翁生。平当传授于九江硃普公文、上党鲍宣;翁生传授于琅邪殷崇、楚国龚胜。《儒林传》载“林尊字长宾,济南人也。事欧阳高,为博士,论石渠。后至少府、太子太傅,授平陵平当、梁陈翁生。当至丞相,自有传。翁生信都太傅,家世传业。由是欧阳有平、陈之学。翁生授琅邪殷崇、楚国龚胜。崇为博士,胜右扶风,自有传。而平当授九江硃普公文、上党鲍宣。普为博士,宣司隶校尉,自有传。徒众尤盛,知名者也。”

大夏侯胜传《书》于孔霸和齐人周堪,孔霸传授于太子,周堪传授于牟卿及长安许商长伯。许商有《五行传记》一篇。《儒林传》载 :“周堪字少卿,齐人也。与孔霸俱事大夏侯胜。霸为博士。堪译官令,论于石渠,经为最高,后为太子少傅,而孔霸以太中大夫授太子。…堪授牟卿及长安许商长伯。牟卿为博士。霸以帝师赐爵号褒成君,传子光,亦事牟卿,至丞相,自有传。由是大夏侯有孔、许之学。商善为算,著《五行论历》。”

小夏侯建传《书》于平陵张山,张山又授同县李寻、郑宽中、张无故之子张儒、秦恭、假仓之子假骄。郑宽中以博士身份授太子。于是小夏侯有郑、张、秦、假、李氏之学。郑宽中授东郡赵玄,张无故授唐尊,秦恭授冯宾。

除了《今文尚书》外,还有《古文尚书》。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汉书·艺文志》载 :“《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磐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刘向《五行传记》十一卷。”“刘向《稽疑》一篇。”孔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司马迁也曾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都尉朝授胶东庸生。庸生授清河胡常少子,常授虢徐敖。敖授王璜、平陵涂恽子真。子真授河南桑钦君长。

汉代还有一种《尚书》,所谓《百两篇》本,由张霸所献,他析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将《左氏传》、《书叙》的内容为作首尾,凑成了一百零二篇。“篇或数简,文意浅陋。成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征,以中书校之,非是。霸辞受父,父有弟子尉氏樊并。时,太中大夫平当、侍御史周敞劝上存之。后樊并谋反,乃黜其书。”由于异文太多,再加上政治因素,张霸的百两篇《尚书》未能流传下来。

以上大致梳理了汉代《尚书》的传袭情况,理清了《尚书》的传授脉络,才能辨别后代《尚书》的真伪,才能不被古人所蒙蔽。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3589-3621.

[2]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4-6.

猜你喜欢

夏侯儒林汉书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管窥《儒林列传》中司马迁的儒学观
“儒林有戏” 新瓶装旧酒 移步不换形
脱稿者王儒林
Delay Trigger in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Testing System
《切韵》韵目小注反映的五家分韵之推测
《汉书·艺文志》“辑而论篹”句释说——“论语”二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