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探析
——以“很+名词”为例

2017-12-06

小说月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副词句式语法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19)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探析
——以“很+名词”为例

刘巧惠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

在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中,程度副词“很”修饰名词不符合语法规范。但近些年来,程度副词修饰名词这一种结构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的交谈,电视作品和报刊杂志等大众视野中。这种形式虽然不符合语法规范,但其存在有合理性。本文从“很+名词”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语用环境三个方面对这种短语结构进行分析。

“很+名词”;句法功能;语义特征;语用环境

1 前言

在语言实际应用中,副词修饰名词这种偏离语法规则的短语结构早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应用。只是不局限于“很+名词”。比如曹禺的《日出》中“顶悲剧”这种结构就出现了。当时虽然有质疑声,但随着这种用法越来越活跃,人们开始认识到,像“很中国”、“很淑女”“很男人”这种结构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不同学者对此的研究从不同方面展开,如张伯江、方梅(1996)把“很+名词”的现象看成是名词基本用法的功能游移,但又同时认为名词的性质并没有改变。褚泽祥、刘街生(1997)以名词的“细节显现”论证了“很”作为副词与名词组合的合理性 :因为词义具有概括性,所以一个名词在形成本质义时,许多细节被概况掉了。在具体运用该名词时,被概况掉的细节重新返回。而谭景春(1998)将这种结构的出现看成是名词转类或活用的结果。桂诗春(1995)把其看成是使用语言过程中“源于规则而又突破规则的策略行为”。邢福义(1997)则是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强调该类说法产生的文化背景,即“具有特定的文化修养的人对于物体属性的异质感受”,正是这特定的文化背景促成了该类说法的发展。胡学文(2005)指出这一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被语言社团使用和认可,是由于在认知理据方面存在这样的语用需要。而近几年,由于网络的普及。这种用法再一次史无前例的被大众使用,所以也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语用环境。

2 句法功能

前人对“程度副词+名词”组合的结构分析,将副名组合为语法的副名组合和修辞的副名组合[1]。语法的副名组合中,名词体现的仍是名词的语法功能。因而称之为语法的副名组合。黄伯荣,廖旭东的《现代汉语》教材所说的几种副词修饰名词的几种特出情况如下 :

(1)光留言,就够你受了

(2)今天才星期六

(3)山上尽是石头

(4)来开会的仅仅三个人

这些副词修饰名词的组合表明,副词多表范围、频率、否定等词。这种就是限制较多,且多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相比之下,修辞的副名组合教灵活,且具有较多一些的类推性。没有什么句式上的一些限制条件,这种修辞的“程度副词+名词”相对于语法是一种偏离搭配现象,是对语法功能的偏离[2]。这种偏离搭配语法现象具有临时性,偶发性的特点。如果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说,他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修辞方法—转品,有其特殊的修辞功能。从语言的实际应用角度去分析这种结构,这种句式中“很+名词”的现象最能显示新时期的语言表达特点。且这种句式中,作用相当于动词或者形容词,可以充当谓语,定语,状语,补语。

谓语 :这种做法很男人

定语 :这优雅的环境给人非常格调的想象

状语 :他很淑女的做了下来

补语 :他的那颗痣长的很明显

还有另外一种类型则是“很+专有名词”可以是人名,也可以是地名。比如经常见到的“很孙杨”“很成都”“很巴西”“很腾讯”等专有名词出现在很后面。但是这种句式结构一般只做谓语,应用在简短的话语里,比如前面出现一个具有很典型事件,那么我们就会“这很xx”。“这”在这里指代上文出现的事件,“很xx”做谓语来陈述事件凸显出来的特征。

3 语义特征

对程度副词修饰名词这种句法结构进行成分分析之外,对其的语义分析也是全面探析这种结构必不可少的因素,不仅是分析这种语法现象的成因以及具备的条件,而且更是规范这种句式的标杆,以便符合我们交流的内容。对这种句式的语义分析着重在“很”后面名词的分析上。我们先将名词分类,可以分为抽象名词、个体名词和专有名词。

(1)抽象名词是名词的一种,表示动作,状态,品质和其他抽象概念。他与一般名词最大的区别是无形的,不可触摸的概念。

很绅士风度(具有男人彬彬有礼的行为)

很女人(很性感,妩媚,风姿绰约)

很大男子主义(所谓大男子主义是指一种理论和一种行为,认为男子优于女子并且掌控女子)

(2)个体名词表示某类人或东西中的个体,“很+名词”表示某事物具有该个体名词所具有的特性

很专家(表示某个人在某领域有很高的威望)

很英雄(某个人做了见义勇为的事情)

很绅士(男子风度翩翩)

(3)专有名词是特定的某人、地方或机构的名称,即 :人名,地名等

很中国(具有中国特色)

很白岩松(白岩松说话做事的风格)

很百度(符合百度的特征)

前者是按照名词的类型分。还可以对“很”所加名词的共有特性即描述性的语义特征[3]。描述性语义成分是指对名词内涵起到描写,修饰等形容作用的评价作用,他显现出名词的描写性语义特征,既具有描述性,因而是名词语义特征中表示性质的部分,如属性、特征、关系、特定表现等。张谊生(1996),储泽祥和刘街生(1997)把这种名词归结为“该事物身上凝结的某种特质,属性”。所以这也就成了判别到底什么样的形容词能够进入这种格式的条件,所以不能随便说“很电话”,“很叔叔”,“很杯子”,“很家具”等这些没有任何属性,特征的名词。所以上文所指出的抽象名词,个体名词,专有名词的限定给了一个合理的范围。但是有的学者给这三者所具有的特征的强弱排了顺序,抽象名词>个体名词>专有名词[4],意识是抽象名词更能进入到这种句式结构中,个体名词次之,专有名词最后。但是本文认为这个顺序是相反的,即应该是专有名词 >个体名词 >抽象名词。因为抽象名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而思维因人而异,他并不能显示一个词所具有的大家公认的明显特征。而专有名词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特征凝结固定的,不会在任何时候因人的思维差异而产生分歧。而“很+专有名词”更是被现代社会的大众使用。根据周春林在百度搜索(2006)对“很+地名”出现出现的篇数经过统计,比如“很中国(105000次)、很美国(16000)、很上海(7550)、很山东(515)、很南京(177)很陕北(43)”等统计我们可以发现地名的专有名词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短语中的地点名词通过“很”的“凸显“作用”而使专有名词具有形容词的语法特热点,所激活的形容词语义特征多与该地点名词所代表的建筑特色,地方风味,文化韵味,风土人情,语言特点等有关。他所激发人们对其所指内容的特异感受,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地点名词都有这种特点,比如表中“很海南”,“很华东”“很西南”这样的地点名词应用在这种结构中比较少,甚至可以说不用,因为这样的地点本身并不具有鲜明的特征。人名和地点名词一样,具有鲜明的属性,特性的人一般会用在这样的句式中,比如“很杨幂”说明杨幂在娱乐圈以来一直的行为作风。“很白岩松”表达了白岩松在奥运会上的解说幽默风趣。而其他一些普通人并不这样使用,因为达不到交流的作用。

4 语用环境

刑福义(1997)认为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将这一种结构产生的语言背景是具有“特定文化修养的人对于物质属性的异质感受”。刑福义这样的看法显然是把这种结构的适用人群使用在有文化的群体中。但是这样的情况并不适合现在网络普及的现代化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新媒体的产生,人自觉参与到社会中的意识普遍提高,所以社会网络的连接使得每个人的语言都能够通过媒体传播和扩散开来,在人们的口语中广泛使用。不再属与以前时代的“贵族教育”。尤其颇受80,90后的欢迎。另外,在一些主流媒体的新闻标题中,依然能够看到“很+名词”这样的句式结构。例如:

(1)《里约奥运开幕式全是“诗和远方—这很巴西!》

(2)《“番茄炒蛋”这很“中国” 但每次的红与黄都不一样》

(3)《粤媒 :这很孙杨!男人哭吧不是罪 流泪也是真性情》

(4)《带着“死亡风”纹身去打工 这很窦靖童》

(5)《说要充钱客服秒回应 网友 :这很腾讯》

原本一个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式结构却能被人们大量的使用,不仅在生活中,交谈中。而且在新闻标题这样一个含有巨大信息量的媒体中出现,可以说“很+名词”的语用环境已经不局限于以往出现在文学作品里面,由于独特的表达特点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

另外一方面在“很+名词”背后存在着一个寄生意义是“赞誉”义。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我们可以判别出这样的句式结构是被人们所欣赏的、因为“很”凸显的名词在语言环境的作用下显示出形容词的特点,人们为了语言的简洁,明了。选择这样的一个句式不仅能够表达清楚,而且直入主题,凸显了生动丰富的性质意义(或是词义的细节显现), 使表达的意蕴更丰富, 有扩大信息量的“ 增容” 效果。如“ 她非常淑女也非常个性和城市化” 中的“ 淑女” 凸显了“ 举止优雅、端庄美好” 等多个形容词的内涵, 可以说是言简意赅。

再者, 从受众的语感上看也有差异。“ 语感是人们对于语言的感知判定能力, 它是人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基础, 标志着人们的语言水平。”不仅如此, 对于语言研究而言, 语感有不可忽视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名词”组合则给人新颖或俏皮之感, 能实现语言陌生化的语用功能。

5 结论

“很+名词“结构的出现应该说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的。首先对于广大的使用者来说丰富了其语义表达,方便了日常生活交流,而对现代汉语的学术研究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意义,也为近年来的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指明了一条研究方向。最后对于丰富我们的现代汉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有像“很+名词”结构这样新鲜的语法现象出现外,还有很多类似的新出现的语法现象以及各类新词。我以为我们对于这类事物出现的第一反应不应是排斥,最好是客观地看待并加以分析引导,筛选出合理的词类和语法加进现代汉语中,我想这多于保持我们汉语的活力与影响力都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1] 戚东华.现代汉语副词修饰名词现象的类型界定与差异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 周春林.“程度副词+专有名词”的修辞语用条件及其语义特征.[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3] 施春宏.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J].《中国语文》.2001年第3期

[4] 孙娟 “很+名词”构式研究.[J].《现代语文》.2014年

刘巧惠(1992-),女,汉族,陕西榆林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 :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副词句式语法
The Wheels on the Bus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特殊句式
副词和副词词组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