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扎米爱情长诗《霍斯罗与西琳》悲剧特征

2017-12-06·

小说月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长诗悲剧爱情

·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尼扎米爱情长诗《霍斯罗与西琳》悲剧特征

玛依努尔·玉奴斯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尼扎米是波斯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著名诗人。《霍斯罗与西琳》是尼扎米《五卷诗》中最动人的一部爱情长诗.本文对《霍斯罗与西琳》的情节与人物从悲剧意识角度来进行分析,揭示出长诗的悲剧特点。

尼扎米;《霍斯罗与西琳》;悲剧特点

尼扎米与《霍斯罗与西琳》

《霍斯罗与西琳》是尼扎米《五卷诗》中最让人感动的一部爱情悲剧。对尼扎米的艺术天赋早有了解的伊拉克统治者突格鲁尔二世交付他写作一部爱情长诗的任务。因此,尼扎米以历史文献和民间流传的传说为基础,于1181年创作了长诗《霍斯罗与西琳》①。

尼扎米的《霍斯罗与西琳》约有7700联句,主要内容如下:王子霍斯罗在梦中得到已故祖父的启示,知道自己将会遇见叫西琳的魅力姑娘。醒过来后,霍斯罗从自己的画家沙普尔嘴里得知,西琳是阿尔曼王国的王妃美恒巴努的侄女,霍斯罗让沙普尔设法找到西琳,沙普尔便将霍斯罗的画像挂在各处,从而引起西琳对霍斯罗的思慕,并使二人不期而遇。这时,霍斯罗的父王突然病死,霍斯罗只得与西琳分手,返回京城为父王料理哀事,随即继承王位,以后罗姆国王把自己的女儿玛丽亚木嫁给霍斯罗,但玛丽亚木是一个心肠恶毒的女人,霍斯罗日夜思念西琳并写信给西琳表达自己的心意。西琳见信后也很动心,自此不进饮食,每日只能喝牛奶。由于当地牧草不良,奶质不佳,西琳便想修建一条小渠和一个小池将外地鲜奶引入并储存起来。石匠帕尔哈德出色地完成这个任务。西琳赠给帕尔哈德许多珍宝,但帕尔哈德却不重视这些珍宝,只要求能够经常见到西林。原来,帕尔哈德也深深地爱上了西琳。霍斯罗闻听此事,心生醋意。他命人将帕尔哈德召人宫廷,答应给他大笔金钱,令他放弃对西林的爱情。帕尔哈德严词拒绝。霍斯罗有令帕尔哈德在山里开辟一条道路,而帕尔哈德则要求此路开通之日即为霍斯罗放弃对西琳追求之时。西琳深为帕尔哈德的所感动行为,亲自前往工地看望帕尔哈德。霍斯罗得此消息醋意大发,决定秘密隐谋杀死帕尔哈德。他派人假造西琳死亡的消息,使帕尔哈德一惊之下跌进山洞身亡。西琳对帕尔哈德之死悲伤不已,命人加以厚葬。霍斯罗再度写信向西琳表示爱慕之意,西琳恼恨霍斯罗设计害死帕尔哈德的所作所为,决心不予理睬。后来,玛丽亚木死去,霍斯罗因得不到西琳的爱,一天,他借外出打猎之机来到西琳住所求婚,西琳先是将他拒之门外,随后又原谅了他,于是双方终于结为秦晋之好,几年之后,玛丽亚姆之子希鲁雅长大成人,杀死父王霍斯罗,占王位,并表示原封西琳为自己的王后。西琳加以顺从,最后在霍斯罗遗体旁自刎而死。

由此可知,尼扎米创作《霍斯罗与西琳》时,借鉴了菲尔多西原作的故事框架,同时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不但对原故事的情节进行了新的构思,而且注重用情节的发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活动,从而增强了长诗的悲剧性。例如,霍斯罗的全部活动己不再只是排除众议与西琳给合,而是在情节的多线发展中展露了复杂的情感和多重的性格。西琳也已不只是一位被动的配角,她对整个作品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尼扎米还通过这两个人物与石匠帕尔哈德联系交往的情节,深入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作品生动细腻地描写出了霍斯罗对西琳的追求怎样由“欲”的动机逐步转变为“情”的依恋,西琳对霍斯罗的感情怎样由既恨且爱发展为不惜与之同生共死,以及她怎样为帕尔哈德的真情所动,决定冲破门第观念与之结合等这一切行为发展演变过程的精神心理因素。在悲剧中遭到毁灭的,不仅仅是作为具体生存物体人的生命,而且是他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和感情。因此,这部作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诗人准确地把握住了情节要素,把它作为表现人物心灵的手段,使作品的悲剧气氛更加强烈。

长诗的悲剧意识

尼扎米通过帕尔哈德的发狂来向世人提出控诉与悲愤的抗议,将他当时代严酷的现实触目惊心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尼扎米巧妙地将爱情的幸福与痛苦掺和在酒中,不露痕迹地将花结成了果实。尼扎米在作品中沟通了现实与信念的冲突,将一个意料之中的悲剧深刻地烙印在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之中,正如尼采所说的,“在那悲剧式的生活中你必将得到补偿”。

尼扎米对帕尔哈德的描写倾注了他对劳动人民坚毅、正直的美好品德和诚挚的爱情追求的肯定和同情之心。帕尔哈德由于对西琳情痴意迷,在霍斯罗面前毫不畏惧,他为了得到西琳的爱情,不畏艰险,含辛茹苦,在崇山峻岭中开辟通道。他把爱情置于生命之上, “我若没有西琳将不贪生在世”。在诗中第二节《霍斯罗召见帕尔哈德》和第三节《霍斯罗和帕尔哈德的对话》中,诗人以霍斯罗的阴险狡诈用情不专反衬出帕尔哈德勤劳纯朴、勇敢机智和忠贞的感情。

几乎在长诗的每部悲剧中,有一种在劫难逃的气氛。这种氛围成就了悲剧意识表现形式之一的宿命和神秘感,悲剧的恐惧正来源于此。这恐惧是我们在强大的命运面前的弱小和无助。这种命运观念在尼扎米的《霍斯罗与西琳》长诗悲剧中起着重要作用,揭示了悲剧意识的本质。《霍斯罗与西琳》中的悲剧主人公帕尔哈德为了给人类造福,他受尽磨难,他的呼唤表达了人类在至高无上的神面前的无能为力。

可贵的是,尼扎米通过帕尔哈德这一形象,以隐喻的方式很表达了自己鲜明的观念,提出了人生价值与个性解放等重大的问题,从而在波斯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悲剧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我们在悲剧中看到的是邪恶者的得意、无辜者的失败以及机缘和命运的无情。

《霍斯罗与西琳》中的女主人公西琳形象的原型是古代流传于阿拉伯的一则爱情传说中描述的女奴。尼扎米在《霍斯罗与西琳》中把她以王族的身份出现的。作为上层贵族,西琳固然具有普通阿拉伯女性不可奢求的特权,但是,从她身为古代阿拉伯的一名女性这个意义上看,他仍然无法完全摆脱不幸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女性的地位远较低于男子,在婚姻方面无自主权。她追求的是真正的两心相依的忠贞的爱情,在这爱情中她必须明确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只有在霍斯罗用情专一时,她才会与之结合。西琳是诗人心目中最善良、最完美、最理想的妇女形象。她出身名门,却丝毫不染贵族妇女矫揉造作的风气和鄙视卑贱的偏见。她从不为霍斯罗的高贵地位和巧言令色所动,决意把贞操献给值得为其所爱的人,当她闻知帕尔哈德不幸身亡的噩耗后,便泪如泉涌,痛不欲生,不仅在他的墓地上,而且在自己的心中为他树立起永久的纪念碑。

国王霍斯罗在诗中既是狡诈残忍、能干有为的统治者,又是一个多情善感,风流成性的情种。诗人着意刻画出他在即位前后和追求西琳的过程中一错再错但又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复杂多变的个性,使之成为一个集善与恶,美与丑为一身的贵族典型形象,其中当然不乏有理想化的成分,但也说明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达到了使人物性格鲜明复杂的现实主义高度。值得提及的是,诗中的爱描写并不局限于充满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而是不时地把爱情纠葛同霍斯罗王位的得失和时局的骤变联系起来,从而使全诗的主题旋律成为歌颂人民理想中的爱情生活和揭露现实中残酷多变的封建统治的双重变奏。

全诗以悲剧的结局结束了三位青年男女历经磨难的爱情经历,表明了诗人对扼杀人性,压迫自由,充满血泪的封建社会的愤怒控诉和他对理想的人生和爱情矢志不渝的追求。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霍斯罗和西琳》是波斯古典文学中长篇叙事诗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具体表现在全诗具有一种悲壮、沉郁、惨烈的悲剧之美。

尼扎米《霍斯罗与西琳》长诗的悲剧特征主要表现为作品的情节不仅表现行为的外在过程,而是注重表现这种行为发展过程的精神心理因素。这对于强化作品的悲剧气氛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在《霍斯罗与西琳》中,尼扎米对人物命运和结局的艺术处理有一个显著的倾向是所有主要人物均毁灭殆尽,就是那些作为陪衬出现的次要人物也基本上让都结束了生命,如霍斯罗的前妻玛丽亚姆等。死亡,是人类生命的规律和特质,也是任何悲剧作品都必然包含的重要的悲剧事实,但是,尼扎米悲剧的这种人物接连死亡,最后直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模式,却显得非常特殊。

以上我们探讨了尼扎米长诗悲剧的美学特点,提出了笔者的一些初步见解。近年来,我国东方文学界对尼扎米及其作品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惟愿今后有更多的人来探讨尼扎米的作品,把我们对这位波斯叙事诗巨匠的研究拓展到更新、更高的境界。

注释:

① 艾塞提.苏莱曼:《“海米塞现象”与维吾尔文学》,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37页

[1] 张晖译:《尼扎米诗选》, 新建人民出版,1988年版

[2]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 曲历川:《尼扎米悲剧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4] 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江苏社会科学》

[5] 沈洪泉:《霍斯罗与西琳》赏析,

[6] 伊振球:《菲尔多西“四大悲剧”初探》,廊坊师范专学报,1995年第2期

玛依努尔·玉奴斯,天津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6年级博士生。

猜你喜欢

长诗悲剧爱情
伟大的悲剧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王舍城(长诗)
一个人的成都北站(长诗)
易卜生长诗《在高原》的自然意象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