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当代中国外交关系中的历史文化渊源

2017-12-05韩槊埔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9期
关键词:文化传统

摘 要 经常有这样的论点,即中国几千年不同的优秀文化传统刺激并产生了中国的外交关系。当然,即使深刻的革命改变了中国过去一个世纪的命运,在现在的外交工作中依然可以看到古老中国的影子,中国传统的持久性在当代中国扮演着解释的角色。并且,传统和历史的重要性经常会被拿来与影响外交政策形成和执行的其他因素作比较,因而我们需要探究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历史,寻求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源。

关键词 “中央王国” 外交渊源 文化传统

作者简介:韩槊埔,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139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关系的影响已经得到了许多不同方式的描述,新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的成为民族国家体系中的一员,开启了影响国际秩序的进程。在这新的国际体系中,中国既是一位老者又是一名新生儿,那么,中国的外交关系或政策中隐藏着什么样的古老传统,又是怎样在历史的影响下在世界中前行的。

一、“人民的中央王国”

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在19世纪之前的亚洲处于一个中心地位,儒家道德秩序提倡的“美德”将中国以外的国家吸引过来,形成了一个以北京为核心的分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朝贡体系成为一个主要形式,这个时期在内外关系的处理上,“人们更多地用华夷秩序概括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华夷的称呼本身就暗含着一个文明世界预测野蛮世界的对立关系。这种秩序观在当代中国早已被遗弃了,新中国在确立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时候,外交文献和实践就一直在努力同这种世界观和秩序观划清界限,已消除周边地区对中国的疑虑,何况,这种秩序同社会主义中国所强调的平等价值观是冲突的,与二战后形成的主权平等的国际体系也是不一致的。”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仁”等道德规范,蕴含着和谐的文化品格,如“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行仁政”等等。这也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行为主体要想树立权威,只能“以德服人”,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

虽然深刻的革命改变了中国过去一个世纪的遭遇,但是,中国传统的连续性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就是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中国的传统历史也与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和执行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二、灵活的外交政策

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有最多的人口和最丰富的潜在资源,在分析世界政治结构时必须要把中国考虑进去,分析深厚的不变的文化因素对外交决策的影响是必然的。

事实上,中国在建国后的二十年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的外交事务变的与国内事务一样多,外交政策也随着现实情况不断变化。比较一下50年代前期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和1969年中俄在乌苏里江及新疆的冲突;或比较一下50年代中期的“万隆精神”和1958-1965年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或比较一下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和1972年2月尼克松及其团体的访华活动。其次,中国历史文化的持续性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从儒家、墨家、道家都提倡的“和”或“和合”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观”、胡锦涛同志的“和谐世界”主张以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一系列主张都彰显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重视和谐的品格和人文精神。

中国不仅仅是一位老者,在自己古老的海洋中独自漂游,而且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家,一个正在为国内政治整合、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奋斗的青年国家。然而,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的发展都表明中国参与世界的力量是良性的,相较于其他一些国家只追求自身利益,中国正在秉承和谐的理念,努力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三、外交政策的来源

(一)现代民族主义

在19世纪欧洲就已经出现了一種发达的社会形势-民族主义,而中国的民族主义情感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而产生的。中国强烈的民主感情的出现有两种根源。

第一,中国民族主义的特殊力量。现代民族感情出现在19世纪末,尤其是中国在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惨遭失败,民族主义的情感变得更加强烈。中国第一代民族主义者大部分是传统社会里有背景的精英,1895年5月的“公车上书”运动,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政治集团为民族奋斗的标志。1894年为了推翻清政府,孙中山组建“兴中会”发动革命运动。无论是变革派,亦或是革命派,虽然他们的目的和方式不一样,但是从国际整体形势出发,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国摆脱危机,走向自强的一种民族感情,其性质是相同的。

第二,20世纪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受到了19世纪被入侵所带来的侮辱,这种侮辱形成了一种愤怒。从1911年清王朝的结束,外国人就已经获得了额外法权;建立了通商口岸;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不仅他们的商船,亦即炮舰都可以在中国内陆水域自由航行;亦将他们国内的传教士输送到中国,以挑战中国的乡村士绅阶层;等等。在清政府衰败无能的情况下,广大知识分子开始了自主救国的道路。有些人,像晚清洋务派,主张与大国签订外交协议,实现技术现代化;梁启超青睐于宪政改革;孙中山提倡反清革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蒋介石想通过美国的支持实现他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愿景;中国共产党寻求苏联的帮助和支持;汪精卫则认为他能与日本合作来消除西方和苏联对中国的干涉。所有这些,都是中国民族主义的一种形式。正是在百年动荡的历史中,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与他国平等相处、互不侵犯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外交政策。

(二)传统世界秩序的崩溃

19世纪清朝晚期的机械化以及与欧洲入侵者的对抗,一部分源于清晚期的腐朽、制度僵化、经济落后等因素,另一部分即欧洲入侵者伪造的侵略动机,这些使中国后来陷入了一个世纪的动荡。19世纪欧洲的扩张贪婪,将欧洲置于了一条统治世界的道路上,中国作为欧洲实现统治世界目标的一个入口,亦开启了曲线救国的动荡世纪。endprint

18世纪欧洲工业化革命刺激了歐洲工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中国对此的第一反应是嘲笑、排外,直到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惨败后,一方面要履行外国强加的条约特权,另一方面尝试建立一个适度的军队和发展经济。从十九世纪末到1949年,民族主义者一直致力于国内改革,其首个要求便是通过打击在华帝国主义的特权,阻止帝国主义势力实现政治独立。这半个世纪的连续努力都用自己的方式来回应这种双管齐下的国内改革的民族主义程序和反帝主义,如:晚清的改革方案,1911年辛亥革敏失败后的袁世凯复辟,1920年国民党的维多利亚式的革命,而直到中国共产党执政才真正做到了民族独立。

(三)传统文化的潜力

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为中国进入世界强国行列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传统文化经过时代的洗礼,通过演化和传承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社会。

第一,国家主权与独立的维护源于忧患意识。鸦片战争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打乱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此时,西方的社会发展促使了资本主义的全世界扩张,造成了东方在与西方交往时的被动情形,也促使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西方列强用船坚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使国家主权遭到侵犯,百年屈辱史使中国大众心中萌发了要求权利平等的意识。“与西方国家主权观念产生的背景不同,中国人的这种国家主权观念是从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中萌生出来的,中国人对国家主权观念的理解也是与洗刷民族耻辱、挽救民族危亡、渴望独立自主的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20世纪中华民族追求的目标是独立和统一;建国后,中国政府就将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作为中国外交的根本准则;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但仍存在许多威胁国家主权与独立的因素,中华民族深深地忧患意识并未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减弱,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仍是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日趋复杂,非传统威胁安全因素越来越多,在外交实践中,我国以“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的思想为指导,坚决反对分裂台湾的阴谋,捍卫南海主权。因而,在今天的国际社会中,中国人民和政府仍要增强忧患意识,正如“居安思危,长治久安”,只有清楚的看到国际社会竞争带来的挑战,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风险。

第二,和合思想的延续。中华文化传统的核心是追求和谐,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位焉”,“和而不同”等,这些都显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文化的优秀品格。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了和平外交战略,追求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从形成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就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中和合思维的影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首先是对“和合”的运用和传承;其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便是“和合“思想的基础,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其他国家不应将自己的发展模式强加于任何一国。因而,这二者要求各国尊重彼此的差异,和平解决国家间的问题,以形成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既包含了“和合”中的“和而不同”,又体现了“和合”思想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思维。

第三,反霸、不称霸的外交原则。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王道”和“霸道”的说法。“王道”即以德服人,仁政治国。“霸道”即以武力治国,强迫他人服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行“王道”,反对“霸道”,认为推行“霸道”只会威胁国家安全。古有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纂小家,强者不劫弱”的反霸思想。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深深地包含着反对霸权主义和同情弱者的思想,尤其是在经历了近代百年屈辱史后,更是强烈的反对强权主义。在新的国际形势中,大国欺凌小国的现象仍然存在,而我国制定的反霸、不称霸的外交原则更是为了维护国际社会的秩序,而不是寻求对抗。因此我国政府历来强调不称霸,中国政府在反对霸权的同时,承诺永不称霸,中国政府外交活动的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这也是我国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四、结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中国的外交战略也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当代外交政策中的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与他国平等相处、维护世界和平等要求,是源自于中国历史和文化,其中深深地包含着民族主义的强烈需求和优秀传统文化品格的传承。正如了解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的过去,国家也是一样,只有根治于一个国家的历史,从历史中探索,从历史中发现,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国家的政策发展和社会进程。

参考文献:

[1]苏长和.从关系到共生——中国大国外交理论的文化和制度阐释.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1).

[2]张骥主编.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3]张骥主编.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传统
出门为何“东向看”?
形似神殊:“分”与“权利”“义务”辨异 
国家认同角度构建“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教学体系初探
文化传统:历史理解的一个视角
浅谈清教主义思想与其对于美国早期文学的影响
浅谈设计艺术史中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文明体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继承和发扬根植于民族血液里的创新精神
情感与社会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原则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