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2017-12-05杨春莲宋施岐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10期
关键词:脑血栓类药物阿司匹林

杨春莲,宋施岐,武 娟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联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杨春莲,宋施岐,武 娟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目的:探讨联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将这60例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阿司匹林组患者加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联合用药组患者加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颈动脉斑块的面积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与阿司匹林组患者相比,联合用药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更低、颈动脉斑块的面积更小、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脑血栓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对其进行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减小其颈动脉斑块的面积。

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脑血栓;颈动脉斑块

脑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具有发病率高、后遗症多及致死率高等特点,可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研究指出,脑血栓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目前,临床上治疗脑血栓的原则主要是溶解血栓、处理脑水肿、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及调压降脂。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探讨了联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60例患者均为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随机将这60例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在阿司匹林组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其年龄为42~86岁,平均(65.3±2.8)岁;其病程为1.2~6.7 h,平均(3.7±0.8)h。在联合用药组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其年龄为43~88岁,平均(65.8±3.0)岁;其病程为1.1~6.5 h,平均(3.9±1.1)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本研究中60例患者的纳入标准是:1)病情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中规定的脑血栓的诊断标准。2)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3)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1)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禁忌证。2)患有免疫系统疾病。3)存在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4)临床资料缺失[1]。

1.3 方法

在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利尿、吸氧、降血脂、强心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同时让其绝对卧床休息,并对其进行饮食指导。在此基础上,对阿司匹林组患者加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河南华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1024955)的用法是:100 mg/次,2次/d,连续用药14 d。对联合用药组患者加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的用法同上。他汀类药物选用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407)的用法是:10 mg/次,1次/d,连续用药14 d。

1.4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用自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此量表的分值为0~5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2)治疗前后,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面积,并对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

1.5 疗效评定标准

将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级别。显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明显下降,其颈动脉斑块的面积明显减小。有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有所下降,其颈动脉斑块的面积有所减小。无效: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符合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的例数+有效的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软件对本文中的数据进行处理,治疗的总有效率用%表示,用χ²检验,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和颈动脉斑块的面积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及颈动脉斑块的面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低于阿司匹林组患者,其颈动脉斑块的面积小于阿司匹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与阿司匹林组患者相比,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会使患者的动脉管腔变窄、变粗糙,在血压降低、血流速度过缓或血小板聚集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其罹患脑血栓[2]。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临床上治疗脑血栓的常用药。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以竞争性地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的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减少,从而起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含量的作用。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阿司匹林组患者相比,联合用药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更低、颈动脉斑块的面积更小、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临床上在对脑血栓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对其进行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减小其颈动脉斑块的面积。

[1] 周经霞.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92-1193.

[2] 史润霞,黄梅.脑血栓患者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24):22-23.

R743

B

2095-7629-(2017)10-0089-02

杨春莲,女,1988年出生,学士学位,住院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宋施岐,女,1986年出生,学士学位,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电生理;武娟,女,1986年出生,学士学位,医师,研究方向:神经电生理(TCD、脑电图)

猜你喜欢

脑血栓类药物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
渔用抗生素类药物(3)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