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浅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2017-12-05吕梦可
吕梦可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浅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吕梦可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以便在开展就业工作中,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就业 心理问题 社会心理学
根据相关统计,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以770万的数量,达到了历史新高。大学生作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他们的心理状况一直备受关注。据研究,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除学习压力、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之外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的第四大因素。如何从根源发现产生心理问题的源头,对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观念有良好的帮助。
一、在就业过程中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缺乏准确的自我认知
根据现在的社会情况,有两点是不可否认的。第一,高校教育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后的“精英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大众教育,逐年升高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就证明了这点。第二,不同专业、高校在社会生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不同,在就业的过程中,毕业生非常容易被划分为来自“好”或“不好”的学校。根据笔者近几年参与学生工作的经验发现,自卑和自负是在就业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认知偏差,而以上两点是造成学生自我认知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第一点可以认为是造成认知偏差的内因。近年的毕业生大多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成长背景较为单纯,缺少社会阅历。在家里是被娇惯的高材生,在即将进入社会后,很难快速适应自己并不是天之骄子的事实。所以在就业的过程中,“眼高手低”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因此很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不能很好完成工作,导致心理从自负到自卑的巨大变化。第二点是造成认知偏差的外因。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将各个高校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是不争的事实。同等学历的毕业生在应聘相同岗位时,是否来自名校将在月薪上产生差别。这就从外部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来自名校的更易于自傲,来自其他高校的学生更易于长生自卑心理。
(二)易受不良情绪困扰
就业的过程,不仅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节点。所以在这样的关键时期,由于大部分的学生从小缺少挫折教育,而就业过程是曲折的,所以在求职的过程中容易被抑郁的情绪困扰。
(三)不恰当的行为表现
不良情绪会影响社会认知能力,不恰当的行为表现同样会阻断就业的进程。逃避、从众、依赖是最易产生的三种不恰当行为。在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考研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每年的考研大军中,想要用读研来逃避工作的学生并不在少数,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是消极的应对。“考研热““出国热”正是很多学生缺乏客观思考和自认情况分析,盲目从众的后果。同时我们也发现,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依赖性较强也是现在大学生比较明显的不恰当行为。单纯的依赖学校招聘会、亲戚朋友介绍,使自己的就业过程停留在较为被动的情况中,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己未来的发展。
二、在就业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内在原因
(1)大学期间是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但是在信息传递成本较低的当代,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意识形态和思想思潮的影响,导致他们缺乏理想和目标。所以在就业的过程中,功利心是第一位的,必然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2)在我国仍是应试教育,所以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有家长或老师的严格指导。而大学的教育更加开放和自由,很多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无法很好的学习大学的求职技能,无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缺乏竞争力。
(二)外在因素
(1)商人要把握市场的经济规律才能盈利,学校也需要在专业设置上符合市场的客观需求,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现在市场的发展速度快于学校的培养周期。同时,文化产业的不断变革,导致行业用人需求大大减少,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浪费,就业形势的严峻。
(2)近年来,高等学校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来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但是在课程中,一般都鲜有对与心理知识方面的讲解和预防措施。
三、应对不良心理问题的途径
(1)完善生涯教育,帮助学生准确自我定位。目前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学生的求职能力上,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作用。职业定位的偏差,是导致学生自我认知偏差、不良情绪、不恰当行为的根本原因,课程中有关这方面的讲述较少。所以在两课中,逐渐偏向于职业定位、职业环境认知等职业生涯长期、深层规划的帮助,同时,将心理辅导作为重要的环节,有机结合到两课的教学中,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也要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锻炼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必备的心理素质。
(2)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为生产力是踏入职场非常重要的一步。根据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形式来看,实践都是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但是我们的实践教学更多的是为了辅助课堂,很大程度生是和社会脱节的。应当在教学中,调整实践教学的方式,更多的让学科对应的行业和企业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减少即将踏入职场的焦虑感。
(3)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不仅要预防,也要在产生的时候有应对的办法。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辅导人员的队伍建设。辅导员、两课教师等参与到大学生就业过程的认识,都应该对心理学和行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从根本上做到防患于未然。
[1]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05).
[2]王佳利.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策略[J].2013(01).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