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全国各高校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转型的研究报告

2017-12-05

长江丛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导师转型思政

曹 添

试论全国各高校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转型的研究报告

曹 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转型是指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形态转变和发展状态。考察这种历史转型,主要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特征两大方面展开,前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要素的特征,后者包括指导思想、教育内容特征、方式方法特征等。根据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总统部署,统一认识、整合资源、转变机制、转变角色、凝聚力量、提振士气,提升思政工作效能,立德树人,形成服务于中央大局、服务于学校办学使命、服务于教学科研、服务于形成良好师德师风和良好教风良好学术风气、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推动学术高质量高水平可持续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导师政治工作转型 “六师”

全国各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先行军。为主动适应高校转型发展需求,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品质,今后更好全面指导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升,面对当下国内、国际政治和社会环境以及时代特征,为进一步适应高校自身转型发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品质,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根据中央和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发办【2014】59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12号)等文件为精神指导,构建新形势下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和体系,对于学生各方面指导工作内容开展需求调研工作。

一、不断增强形象意识,风险意识,注重细节

思政工作转型是在保持思政工作目标不变,思想队伍责任不变的前提下,呼应时代特征,运用现代管理和科技手段,通过转变工作角色,优化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模式及方法,搭建有效公众平台,拓展工作路径,调整思政工作内容定位,建立与中国梦同向、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提升的目标高度融合的思政工作体系,以思政工作转型促进大学立德树人目标实现,助推健康大学生态建设,促进学生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高校思想导师任何一项工作都可以说与每个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之,大学期间学生的发展与今后人生导向,思想导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导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先应律己,树立一个符合思想导师标准的形象,元气满满无时无刻不彰显出一名高校思想导师该具备的素质与气质。无迟到早退是工作的基本要求,服装得体,说话利落大方是基本素质,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我们应耐心、细心帮助解决,对于存在犯错学生我们更应对其进行引导与沟通。学生工作无小事,风险意识是思想导师开展学生日常管理的基本工作要求。风险并不是杞人忧天,并不是找学生麻烦,即便有时学生无法理解我们日常必要的要求,但作为思想导师的我们自身却要深刻意识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职责,更是学校、全体学生及其家长们对我们的信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努力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思考如何将工作做细做全做扎实,更要提升自身在学生心中的存在感,扩大学生的认可度,时常走进学生宿舍,走进课堂,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里,走进每个所管理学生的心中。

二、不断加强责任意识,情感意识,敢于创新

思政工作重点加强立德树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学生的政治理性,用优秀传统文化和全球视野下时代精神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公共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全过程。高校思想导师身上肩负的责任使我们不敢有所懈怠与推脱,敢于创新更是我们对工作的严格追求,但不得不承认被称为口中“保姆”的我们每天在处理着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之外,创新的意识的确有所匮乏,这无疑是全体思想导师现工作阶段中的软肋,对于如何在高效完成任务外还需有所创新,今后工作中定要不断探究,迎难而上,多向领导请教,多与同事探讨学习,增加学生工作相关书籍的阅读量,对于工作多进行探究与反思,增强学生的关爱,注重情感交流,引导学生如何关爱自身与他人,帮助其解决遇到的困扰与麻烦;成为其知心朋友,不断增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从良师到益友是每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信条。

三、不断提升整体素质,高效工作,注重理论

每个高校思想导师日常都会从事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重点加强辅导员队伍“六师”(“学业导师”、“思想导师”、“社会化导师”、“心理辅导师”、“职业辅导师”、“生活助理师”)角色转型。其中,学业导师是基础,为学生提供专门化学院指导,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基础性的角色,是全程性工作,思想导师是重中之重,帮助学生把握人生方向;生活助理师是常务性角色,重在培养师生情感、积累思想导师指导学业生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效能。社会化导师是核心价值,促进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和健康人格培养;职业辅师是教育角色新的专业要求,也是学业指导师角色的接续;心理辅导师是专业角色,既是面向所有人的常态工作,也是面向重点阶段、重点人群的特殊工作。“六师”的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仅仅是人们眼中的“辅导员”,而是更加职业化、理论化的大家风范,所以督促我们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升思想觉悟,拥护国家与学校最新出台政策,紧跟党中央要求,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加强业务水平,能表达会表达,善沟通勤沟通,事前做好全面预案,事中做到有序开展,事后做到总结反思,不再抱有仅是一名“消防员”的想法,从而高效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四、不断健全思政工作绩效检查、反馈评估机制

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督查组,负责对思政工作的工作情况定期检查,评估。组建纪委牵头,干群、师生联合的思政工作督查组,每学期对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落实,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等情况,通过思政系统大数据和看、听、查、座谈等方式进行全面的督导检查,并将督查结果及时反馈;推行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分类、分级与评价制度。把面向全体师生员工的教育与面对特殊人群分类教育与分类评价结合起来;开展对教职工的公民教育、教师和职工职业规范、职业美德教育与敬业教书育人的分级教育与评价制度,开展对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优秀大学生成长教育、大学生党员教育等分级教育与评价制度;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思政工作公开,通过设立办公网OA模块、邮箱、信箱、办公室接访等形式公开平台推进相关制度,工作公开,畅通反馈投诉平台和机制,自上而下的传播与自上而下的传导结合,实现思政工作运行体系的有效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业绩作为学校考评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党总支、思想导师、相关思政分工机构和协同机构的学年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和依据。

五、最终明确工作导向、推进思政工作队伍转型、实现思政工作机制转型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转型的研究为全体辅导员在今后工作中应加强责任意识,以身作则,增强风险意识,把对思政工作新理念的认识、队伍和工作转型建设统一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和学校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建设的明确方向和工作一线,围绕国家办学使命,进一步做到学生工作无小事,增加走访寝室频率,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加强与学生之间沟通,以情动情,真正使学生感受关爱,提升学生心目中认可度,丰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落实工作目标,完善评价机制,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秉承 “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育人理念,培养阳光大学下的一名阳光学子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1]韩喜平,常艳芳.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 2010(03).

[2]王榆元,肖新荣,王晓晴.多学科协作,优化制药工程专业教学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3).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

猜你喜欢

导师转型思政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V eraW an g
转型
导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