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017-12-05

长江丛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公共事业课程体系专业

曹 鹏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曹 鹏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离不开公共管理专业人员,因此,中国对公共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如何在保质的前提下实现公共管理专业人员的大幅增长,这是现今教育学者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对其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缺点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之上对如何完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培养个人能力较高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人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旨在实现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保质的前提下大量增长的目标,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力,促进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等教育 公共事业 管理学 课程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大类中的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从事公务员行业以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人才。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国家、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方式也跟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与时俱进、敢于担当、敢于创新的心的公共事业管理毕业人员成为现今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将主要对高校公共管理事业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中国的发展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公共事业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立足于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分析,从而发挥其优势,改善其缺点,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又好又快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开始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部门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了分类,设立了较为综合的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也有不少高校已经开始注意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打破了原本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但体系中依旧存在的弊端仍旧不容小觑,其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首先,课程设置的专业性过分固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专业,为国家输送很多方面的毕业生。素质教育讲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应该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综合性的人才。纵观现今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多数学校已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了细化,包括法律学、会计学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其可能主要从事于国家的环境、卫生、文化、法制等各行各业的公共事务中,在校期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过分细化,以及课程设置的专业性过于固化,一定程度会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毕业人员的就业造成一定的阻碍。

其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创造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公共管理工作的流程,并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寻找更好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因此,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但是,在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中,缺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程设置,没有找到理想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不能达到其专业教育的目的。

第三,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困难重重。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理论课堂模式占据主体地位,几乎所有的课程都采用课堂的模式进行教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最终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提供的是全面的、多方位共同发展的人才,因此,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具有极高的要求。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是从“温室”中长大的,没有足够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因此,提供合适的培养学生时间能力的极为重要。现今社会,很少有企业能够意识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重要性,也不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人员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因此,很少有企业会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在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显得困难重重。

最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尽管近年来中国各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其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还是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师资力量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不同学校之间不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导致部分高校的教学资源不足,最终使其在专业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漏洞。

二、建设高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有了一个完善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就能够助力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完善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国家政府、学校以及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同时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合理性、规范性、时代性。为了建设完善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课程的专业性和综合性

在课程上要注重课程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将专业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实现有机的结合。比如,对于法律学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加强法律专业学习的专业性,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掌握法律学的相关知识和必备技能,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将法律学的相关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带动更多的人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应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开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快地适应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评价一个学生的主要标准。在中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和活动。例如,可以开设模拟实际情境的课程,让学生自由组织成为一个集体,每个人在集体里边发挥一定的作用,教师在集体中发挥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促进集体的共同进步。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集体各项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发掘自己的潜力,从而在毕业之后能够尽快地适应自己的工作,满足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专业人员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程或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实现有效沟通,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共同探讨模拟实际情境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同时,在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协调课程与课时总量的关系,提高课堂中的有效信息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政府加大鼓励力度,给学生提供实践基地

前文已经提到,不少企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理解不够,不知道此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缺少实践机会,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政府要加大宣传和鼓励力度,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基地,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实践基地和时间平台,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使其在毕业之后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冷静分析,沉着应对。这样一来,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得到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能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四)与不同高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建设丰富的课程体系

教学资源匮乏是现今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中存在的一大弊端。要想建设丰富的课程体系,就需要不同高校之间实现公共事业管理教育资源的共享。首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要能够主动学习国内外教学的先进经验。其次,作为国家教育部门,相关人员要定期组织有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会谈,给不同高校的专业教师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共同促进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共同发展。

三、结语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要注重课程的新颖性,同时也要注重课程开发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当前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进而促进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优秀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

[1]徐小雅.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对策[J].知识经济,2015(6).

[2]孟毓,姜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必要性和对策[J].知识经济,2017(2).

(作者单位:湖南信息学院)

曹鹏(1980-),女,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方向:图书管理。

猜你喜欢

公共事业课程体系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南昌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研究
2015中国政府及公共事业单位CIO信息安全高峰论坛获奖名单
基于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公共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以广州大学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