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创业实践现状与思路分析

2017-12-05毛健捷

长江丛刊 2017年12期

曾 泰 毛健捷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创业实践现状与思路分析

曾 泰 毛健捷

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社团作为国家和高校兴办体育事业的重要力量,肩负着组织、协调、教育以及团结的作用。为了加强对体育社团内学生全面素质的关注,培养勇于实践、创新、创业的体育拔尖人才,使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运动知识、体育精神的同时,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进而促进体育社团内学生通过发挥和调动内在的潜能而实现职业的发展,推进体育社团创新创业文化,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更多创新创业型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体育社团 创新创业 现状 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改革和完善,我国高校的学生社团正在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而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就是我国高校的体育社团,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高校的体育社团以持续健康快速的蓬勃发展。在我国高校中体育社团扮演着极其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角色,因为高校的体育社团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参加体育锻炼、了解体育项目的平台、更对高校的体育文化和人才的培养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而随着我国体育产业不断的迅猛发展,我国正急需兼备专业和创新创业双重技能的高素质创业型体育人才,为适应我国对高等创业型体育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的体育社团就应承担起这一至关重要的责任,不仅需要在高校内部大力的开展起创新创业活动,更要不断培养和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知识运用能力,借助发达国家体育社团创业成功的实际经验,并根据我国高等校园内不同体育社团的特色,探究、发展以及建设新时期的创新创业型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一、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创业实践现状分析

(一)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创业现状

“体育强国”一直是我国国人百年来的梦想,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曾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体育强国理念,增强国人的体质,健全国人精神毫无疑问正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文化力培养和完善的重要目标。虽然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社团为我国体育文化事业和产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相较于欧美高等院校体育社团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的高校体育社团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方面仍有所欠缺和不足,这其中不仅包括高校体育学生在创业实践方面上物质、活动开展、人员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还包括场地资金不足、活动安排不够科学合理、成员参与活动积极性不够、社团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不强、指导力度不够、社团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机制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学生创业实践的发展,更打击了高校体育社团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不仅以上问题亟待解决,而且众所周知现今社会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内涵在于创造性和开创性,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体育社团对创新创业的教育方面虽有迫切需求,但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社团创业如今仍停留在形式化、边缘化、浅层次的局面,与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依旧差距甚远。其中以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的河北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内的体育社团为例,虽然该些高等院校已经为校内体育社团开创了大学生创新园区、创业实训和实践基地、创客空间等,但目前我国国内的大多数院校仍然只是形式化地举办一些创业大赛活动,并没有真正将创业中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实践教学相结合[2]。

(二)我国高校体育社团进行创业实践的现实意义

社团本身是由在校大学生根据不同兴趣爱好而自愿、自发、主动组建的群体性组织,是校园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在校学生技能、知识和素质的重要载体与手段。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社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在校大学生完成社会的现实性和教育的实效性的完美结合。高校体育社团内的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不仅能促进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对未来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心理素质发挥着积极和重要作用,其中主要包括:一是挖掘和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对于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社团的组织和参与者来说,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保证其社团保持长久保持活力的根本措施。任何体育社团从创建到成熟实际上类似于一个小型企业的创业过程,这个过程就需要组织者精心的策划、大力的宣传、长期且有计划的安排活动[3]。二是创业实践活动不仅是高校教育的延伸,更是知识的积累和升华,在整个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为体育人提供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影响着整个高校体育社团文化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推进专业特性和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校园文化更加深化的发展,为培养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供了健康的外部环境。三是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体育社团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更能通过创业实践培养内在气质,学生既掌握了一到两项的特色运动技能,同时扩宽了就业渠道,更提升了学生就业时的自信心。四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精神。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往往把是否具备良好的吃苦耐劳和拼搏进取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学生由于长时间主动参与一定高强度的运动项目,在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克服困难性格的同时,如再提供一系列的创业实践活动,他们能够比同龄的其他同学更容易表现出勇猛顽强和积极面对困境的能力,使得体育社团的学生能够快速取得创业上的卓越成功[4]。

二、分析我国高校体育社团未来创业实践之路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社团的学生普遍个性外向开朗,针对这些学生的性格特点,应以基于转变教育理念,重视体育社团的创业教育、加强资金支持与配备必要的指导教师、为体育社团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网络平台、融入社会服务模式这四点的基础上构建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社团的学生创新创业型培养的模式,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以及社会需求为最终定位,以培养综合创业素质高的体育社团学生为目标,通过实施分层、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从而促使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社团的学生由单纯的就业者转变成为创业者,并实现教育模式的优化和创新的目的。

(1)转变教育理念,重视体育社团的创业教育。创业类知识是高校学生创业必不可缺的理论基础,如要具备良好的创业能力,首先在校学生就必须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所以,各个高校应根据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知识不足的现实情况,同时针对根据体育社团学生意志力强、团结协作、灵活机智等特点,对体育社团的学生展开一系列相关的创业理论或者创业案例的课程和创业教育,高校可以开设类似于“创造学”、“科技发明学”等具有创造创新型的课程,将专业课程结合体育社团的特色进行渗透和强化教学,加强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社团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校可在不打破现有课程的前提下,对体育社团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课程后续再挖掘、开发,依托体育社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创业教育,以通才作为培养目标,为体育社团学生未来的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基础。

(2)加强资金支持与配备必要的指导教师。相较于美国高校体育社团成熟的创业实践经验,其中以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等为例,这些世界知名的美国高校体育社团在创业实践中不仅设施齐全,为体育社团学生的创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采用项目负责的运行机制,配备了必要的创业实践指导教师,负责整个创业团队的策划、宣传、实施、成果推广以及评价总结等。借鉴国外高校体育社团成熟的创业实践经验,就这要求我国高校要不断完善学生社团活动的保障条件,鼓励各创业团队结合各自不同的优势进行创新创业,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体育社团内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的筹款途径和使用说明的前提下,对具有或将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社团给予经费和师资力量上的支持[5]。

(3)为体育社团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网络平台。依托高等院校的网络环境为体育社团学生创建创业网络平台,以创业激情为导向,提供创新创业信息为手段,推动校园创新创业活动为目的,使体育社团得学生在创业素质和能力方面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并通过宽松可自我发挥的网络环境中的创业模拟训练、模拟生产实习和模拟毕业实习等,让体育社团的学生在创业教育的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角色意识,为推动体育社团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良好的环境。

(4)融入社会服务模式。高校可以通过与当地的体育俱乐部、体育品牌企业、体育媒体、大型体育赛事等进行合作建立校企联合的创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社团内的学生自身优势通过体育产品、体育服务等进入企业、社区或健身房等,将实际的社会培训辅导和技术支持相结合,从而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和社会,同时让各个体育社团之间不断进行校内或校际间的创业交流,通过体育社团的学生走出校园与其他校外社团的交流合作,不仅有利于体育社团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积淀创新创业理念,把最前沿的创业理念引入到社团内部,进而以实际的社会创业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完美的结合[6]。

三、结语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社团的学生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这既是国家、社会赋予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社团的重要教育使命,也是一所高校全体教职工精气神风貌的体现,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社团的学生应发挥社团的教育效能,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体育社团的实际状况,探索体育社团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以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主旨,使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社团的创业愈发正规化和制度化,鼓励学生以各自创业作为将来的职业选择,并依据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体育兴趣特长相结合,发挥体育社团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示范和带头的作用,推动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社团创业实践的一波新浪潮。

[1]聂阳.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J].China’s Foreign Trade,2013(22).

[2]张建新,章正波.我院学生体育社团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2,16(04):118~120.

[3]张文,陈建国.健康重庆环境下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机制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2).

[4]贾灿.微观视域下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理性思考[J].武术科学,2015(10):115~116.

[5]吴阳.社会管理创新与体育社团的运作思路初探[J]大众体育,2015(121):141~142.

[6]陈会,毛明,张文静.高校社团管理和发展过程中问题及对策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3):150~151.

(作者简介: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本文系2016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高校体育社团创新发展与创业方向研究》。

曾泰(1995-),男,湖南娄底人,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2013级法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