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前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与对策

2017-12-05何利萍

长江丛刊 2017年12期

何利萍

校园专区

论当前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与对策

何利萍

当前,我国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虚化和否定客观历史的本质,任意解释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质疑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良影响,为此我们要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主渠道作用,用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重视现代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净化传播渠道,站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大学生 影响 对策

随着时代发展,传播途径的丰富,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涵与实质

历史虚无主义是为了重新塑造历史,而对现有的正确历史认识和价值标准进行虚化和否定的社会思潮[1]。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则表现为一种以“重新评价”历史为手段,歪曲否定中华民族发展史,以期达到阻挠和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否定革命,颂扬改良。这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集中表现。他们把近代中国凡是追求变革进步都斥为“激进”而加以否定,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则称为“稳健”而加以肯定,并断言是“激进主义”祸害了中国,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他们否定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运动,抬高洋务运动,贬低戊戌变法,抬高“清末新政”,贬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他们否定支持、实践革命的领袖,把革命领袖描绘成专制、独裁的形象,以此达到否定人民革命和人民政权的目的;他们夸大改良主义或支持主张改良的历史人物,把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政党、领袖和革命群众运动边缘化,甚至加以丑化,而对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及其代表人物则加以颂扬,把他们放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2]。

第二,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用所谓的“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历史虚无主义者以“理论创新”的名义,提出对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的改变,把革命同现代化对立起来,以达到否定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斗争。通过他们历史“研究范式”的转换,把现代化描述成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唯一要求和主题,把革命描绘成破坏社会稳定、制造社会动荡、阻碍现代化的消极力量。他们以自己的政治目的为导向,主张重新评价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其根本目的无疑是要否定革命、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颂扬帝国主义侵略,称颂殖民统治,虚无中国的文化,美化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意义;把西方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作为普世价值;甚至公开称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把中国优秀的文化和传统说成是走向没落的“黄色文明”,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只能学习西方的“蓝色文明”,其实质是要抹杀百年来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血腥历史。

二、当前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程度

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与欺骗性,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的主力军、接班人,正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思想观念和身心迅速成长发展的敏感时期,还没有形成坚定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政治信仰,很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错误观点的影响。为了了解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选取了3所高校在2016年10月至12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从被调查者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自我评估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观点认同度这两个维度展开问卷设计,共设测量题目 18 个,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网站进行,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314份。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大学生对于“你是否听说过历史无主义思潮?”这一问题,32.17%的同学“没听说过”, 41.72%“只听说过,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24.20%“有一定的了解”,1.91%“非常了解”。 综合来看,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他们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尽管有一些学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但也没有达到清楚而深刻的水平。

为了验证上述看法,我们来看看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观点的认知度。

(1)对于“史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的问题,设置问卷题目两题以考察学生的认同度,分别是“在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中共产党一直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历史,运用历史为政治斗争服务,所以中国近代历史有必要重写”和“历史研究应保持价值中立,不受一党、一派、一国的立场及其意识形态的控制”,其中“非常认同”的比例分别是4.46%、20.38%,“认同”的比例分别是35.35%、55.10%,“不认同”的分别是41.08%、12.42%;“非常不认同”的仅为6.05%、2.87%。

(2)对于“应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设置6个人物,分别是鲁迅、袁世凯、慈禧、李鸿章、林则徐、毛泽东,对不同的历史人物,大学生的观点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主张重新评价李鸿章的比例是56.05%,认为应该重新评价袁世凯的比例是39.80%。

(3)对于“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是有功劳的,他开了中国的现代化大门”的观点,“非常认同”3.82%,“认同”61.46%,“无所谓”5.73%,“不认同”25.16%,“非常不认同”3.82%。

(4)对于“对太平天国等近代以来的农民运动应持彻底否定态度”的看法,“非常认同”2.23%,“认同”12.74%,“无所谓”8.92%,“不认同”68.47%,“非常不认同”7.64%。

(5)对于“中华文明是落后,必须充分融入西方文明,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看法,“非常认同”2.23% “认同”14.97%,“无所谓”5.41%,“不认同”58.92%,“非常不认同”18.47%。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了解是不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事实上,他们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很多观点的影响,并且在不同问题上受到的影响程度体现一定的差异性。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现代传媒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问卷中,对于“你平时喜欢通过哪些渠道来了解历史知识?(多选题)”的回答,63.06%选择“网页搜索”,45.54%“网络论坛”,32.17%“博客贴吧”,67.83%“书籍报纸”,73.89%“课堂教学”,45.54%“学术讲座”,22.29%“微信朋友圈”,27.39%“其他”。

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对策思考

如前所述,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妄图颠倒历史、“改造”历史。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它的流传与泛滥,会造成大学生思想的混乱,甚至导致政治上的动乱,这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和重视,教育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提升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能力。

(一)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用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

一是要加强思政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任课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提升其学术与理论素养,鼓励任课教师正确认识历史虚无主义并与之斗争。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基于目前众多高校大班开课的事实,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方式,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班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组建“个人-小组-自然班-大班”的混合式翻转教学,以提升大班课堂的教学效果。具体实施方法:

(1)学生个人登录课程网站选择课程参加视频学习。课程网站由任课教师提前建设,上传课程所有章节的讲授视频,由学生自己登陆网站进行学习。

(2)每个班级组建学习小组,结合老师布置的团队项目开展团队学习、研究与实践。团队项目包括两个部分,历史人物研究和实践项目,每个团队项目都要有计划、有指导、有记录。

(3)以自然班的形式进行团队合作学习的展示、讨论、点评、总结与实践汇报。鼓励学生以网上学习和课下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在实践环节,充分利用革命老区、博物馆、历史名迹等进行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深切感受无数先烈浴血奋斗的光辉历史和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

(4)讲座课以大班的形式进行,一学期开设3次,主要是在课程网站学习的基础上,讲授具有纲领性的或学生难以把握的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与发言,可以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是什么,怎样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如何认识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两种方案、两种道路,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等问题,肃清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

(二)高度重视现代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净化传播渠道,站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网络阅读碎片化歪曲中国近现代历史。通过采用微博、微信等形式揉碎历史知识并以新的逻辑进行再加工,更换成新的标题加以传播,在其所谓发掘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细节的幌子下,挖掘历史人物隐私、八卦传闻等,以达到其“重写历史”的目的。为了更好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我们必须重视学习和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参与网络舆论。

一是加强对信息传媒的监管,肃清网上虚假的历史信息,阻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加强正确的历史观文章的宣传与传播。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辨别网络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鉴别力。

二是尽可能多的运用网络媒介对大学生加强历史观教育。高校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过建设并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隐性的历史观教育,如网站、论坛、微博、微信、QQ空间、微信公众号等。

三是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的力量,深入学生,了解其思想动态,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加以引导。

[1]姜强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2]梁柱著.历史虚无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何利萍(1979-),女,浙江余姚人,宁波大红鹰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