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研究
2017-12-05王小丽
沈 菊 王小丽
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研究
沈 菊 王小丽
作为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形式之一,社区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它对于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社区矛盾的解决,社区关系的维护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处于起步阶段的社区志愿服务还存在参与者不够广泛、服务类型较为单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志愿服务不能仅靠一时热情、只有制度才能让志愿服务持久。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对于推进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长久化有着重要意义,增强社会治理的实效性。
创新社会治理 社区志愿服务 制度化
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社区公共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社区居民日常基本需求满足,社区矛盾的解决,社区关系的维护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宏观来说,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措施。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发展是树立公民意识,实现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1]。志愿服务不是靠一时的热情,否则将难有持续性,只有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才能推进志愿服务健康、长远的发展。
一、社区志愿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志愿者人员构成相对单一,社会参与度低
志愿服务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中,但整体来说,志愿服务参与人群较单一,老年人及大学生占据较大比例,而其他人群参与者较少,尤其是一些有专业技术和专门领域的人较少。社区志愿服务是在社区开展的服务,开展面广,涉及人群众多,应鼓励整个社区的居民及广大社会民众,共同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才能更好地提供服务。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开展互助。此外,社区志愿者队伍稳定性差,人才流失问题比较非常严重,尤其是一些有专长的骨干志愿者。
(二)供需脱节,服务内容偏窄且缺乏专业性
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大政府小社会,社会服务提供不足,绝大多数社会服务由政府提供,导致志愿服务相关组织自主性较弱。随着社会管理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社区志愿服务开始大力开展,但仍然存在志愿服务开展的活动很多都是配合上级政府的任务要求而开展。目前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流于形式,与群众实际需求脱节,较难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尤其是一些个性需求服务开展得非常少,以社区为本位的、日常性活动相对较少。甚至在学雷锋日等时间,存在为了志愿服务而开展志愿服务的现象,不同志愿者在同一地点或对同一人群重复相同的志愿服务,引致群众的反感。
此外,社区志愿服务内容相对单一,且多为配合大型活动而开展的短期服务或一次性服务。社区志愿服务较多专业技能含量低的服务项目,如环境保护与治理、治安巡逻、邻里劝架,或者是合唱队、歌舞队等活动。持续性的、长期开展的社区志愿服项目较少,特别是为边缘群体、少数群体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较少[2]。
(三)社区志愿服务缺少科学的评价和激励制度,服务可持续性较差
笔者在对志愿者的访谈中发现,大多数志愿者对开展志愿服务有较高的热情,但往往难找到合适的志愿服务平台,一些志愿者在一些志愿服务机构登记之后,就没有后续的服务项目提供给他们,导致志愿者不能较好的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更不要说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志愿服务项目,且目前很多地方的志愿服务内容多为一次性的,较难有持续性的志愿服务内容,导致志愿者难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志愿服务的持续性也难保证。
也有一些机构或组织往往将志愿者当做免费劳动力,而忽略了志愿者本身的需求,没有根据志愿者的需求和动机出发,为其提供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措施。
(四)社区志愿服务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配合,难实现资源共享,服务质量不高
目前,志愿者来源范围较广,志愿者管理组织众多。存在多头管理问题,而这些志愿者组织开展服务的领域又存在交叉和重合的地方,如果实行多头管理,而不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会造成服务重复,资源浪费等现象,不能有效整合各种社区志愿服务资源。
二、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的途径
(一)注重顶层设计,明确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
社区是志愿服务开展的集中地,为避免不同组织对同一人群开展重复服务,应注重社区志愿服务顶层设计,明确社区志愿服务的管理和协调机制。并进一步优化志愿服务参与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社区志愿服务的项目化管理,完善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应积极推行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体系化。实现志愿服务组织条块结合、相互补充,有效破解志愿服务组织整合的难题。
(二)大力弘扬志愿服务文化,全面提升社会参与度
志愿服务是社会积极正向价值观的体现,值得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在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积极赋予志愿服务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及时代要义,应通过媒体的大力宣传报道,社区志愿者的身体力行,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舆论文化环境,向全社会普及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理念,培育社会全体成员志愿服务的文化自觉,积极创新志愿服务的动员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三)搭建拓宽社区志愿服务平台
要充分发挥社区的平台作用,搭建和拓宽社区服务内容和领域,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志愿服务站点,搭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根据各社区实际情况,进行社区居民需求了解,设计和开展社区居民真正需要的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力争覆盖群众所需的各种服务。尤其需要在政策不易覆盖的区域或人群中重点开展,查漏补缺。在搭建社区志愿服务平台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精心培育植根群众的活动载体,把志愿服务活动做进城乡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实行志愿者实名注册、服务记录和配套激励制度
社区志愿服务的全程,如招募、注册、培训、评估、激励等工作中,都应加强流程化、标准化建设,这样才能保障社区志愿者的权益,同时又能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3]。
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在招募时,应提供相对全面的信息,如志愿服务项目内容,时间,地点,具体要求等,公众才能根据招募信息进行自我评估,才能提高招募到有效人员的几率。如果志愿者在参与之前对志愿服务项目内容完全不知情,有可能导致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项目的不认同,或者不感兴趣,而导致志愿者服务中断,对服务对象造成负面影响。可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信息平台,为社区志愿者进行登记注册,以便于社区志愿服务的统一管理和协调。
加强志愿者培训管理。当前,很多志愿组织较少开展志愿者培训,即使开展,也局限于一些基础内容的培训,如志愿服务精神,志愿工作制度等的介绍。而很少有根据志愿服务项目具体要求,开展深入的,长期的,规律的技能培训,志愿者自身成长方面的培训。志愿者的培训关系到志愿者服务理念,服务质量,它也是提高志愿者素质和志愿服务水平的重要方式。社区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培训工作,如讲座,交流,工作坊,拓展训练等方式。
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社区志愿服务管理机构应对志愿者的服务进行记录,以便对志愿者进行考核和奖励,且记录应及时、完整、准确,同时应实行服务记录的联网查询,异地互认,使志愿者的服务记录具有接续性。
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当前的志愿者激励方式较为单一,多为精神激励,比如颁发优秀志愿者奖状,授予荣誉称号等。首先,应充分考虑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和需求,从志愿者角度去思考合适的激励方式才能更好地调动志愿者积极性。其次,应多种激励方式并行,比如精神激励,以志愿服务换其他服务,志愿者个人成长培训等等方式。最后,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可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建立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对于优秀志愿者可以考虑在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享受优惠或优待。
[1]张旻.对江苏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思考[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3.
[2]张文然.北京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现状研究——以鲁谷社区为例[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3]郭新保.北京市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践与思考[J].前线,2016(03).
(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本文系重庆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研究,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15kyxm024)
沈菊(1982-),女,四川遂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