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群精神扶贫的有效路径
——以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苏家河村为例

2017-12-05吴斯茜

长江丛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人群物质民族

吴斯茜

试论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群精神扶贫的有效路径
——以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苏家河村为例

吴斯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贫困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短板。长期以来,我国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方式主要是以物质扶贫为主,忽视了精神文化扶贫的重要性,但从根本上来讲,在扶贫的过程中应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基本内容。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结合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群实际,立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多维视野实施精准帮扶,确保贫困人群真正脱贫、防止返贫,是当前扶贫工作中需要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问题。

民族地区 农村 精神扶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民族地区[1]。没有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群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社会,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把实现民族地区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放在重要地位,尤其要重视精神扶贫。加强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群的精神扶贫,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对于加快民族贫困地区脱贫的步伐,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民族地区农村精神扶贫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任务依然艰巨。部分地区,可能出现“今天脱贫、明天返贫”、越扶越贫的现象。究其原因,虽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还是精神上的贫困未能得到帮扶。人的生存发展需要的不仅是物质资料,更是要有精神支柱的支撑。对贫困地区进行物质扶贫,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但难以解决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两项工作都是为了帮助我国贫困人群加快脱贫的步伐,但二者在内容上还存在一定差异。物质扶贫是指给予贫困人群一定的物资、资金支援;精神扶贫是从思想上对贫困者给予辅导,消除脱贫过程中精神层面的障碍[2],主要包括思想扶贫、知识文化扶贫和科技扶贫。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相对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的地区,贫困面广;教育、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贫困程度深;长期以来的扶贫工作对精神扶贫重视不够,贫困人群自身脱贫动力不足,脱贫难度大。因此,在当前的扶贫工作中,如何通过精神扶贫,有效地提高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群的素质,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重要性,达到脱贫致富,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重要任务。

二、民族地区贫困人群精神扶贫调查分析

为客观把握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群的精神扶贫状况,2016年8月,我们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的苏家河村采用调查问卷和与村干部、贫困人群进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其中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有效问卷300份,有效样本比率为93.75%。我们了解到,作为长乐坪镇打响扶贫攻坚战役先行试点村的苏家河村,尽管在扶贫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某些因素所致,贫困人群的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的力度存在明显差距,在精神扶贫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各级组织对精神扶贫的认识不到位

从政府层面来看,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尽管政府认真贯彻党在扶贫开发工作上的各项方针、政策,十分重视贫困人群的脱贫任务,但是,其决策在落实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物质扶贫”轻“精神扶贫”,在当前的扶贫工作中,个别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扶贫只需要提高贫困人群目前的物质生活条件,精神扶贫不重要。二是重“政府主导”轻“贫困人群参与”,一些政府部门在开展扶贫工作时大包大揽[3],没能做到以贫困人群为本,制定和实施的方案也没能满足贫困人群的实际需求,无法调动贫困人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贫困人群层面来看,民族地区的贫困人群受教育的程度低,小学以下、小学、初中的文化水品占绝大多数,严重影响到他们对国家各种扶贫政策的认识和把握,对新事物、新技术的理解和接受。一些贫困人群的思维多停留于“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缺乏脱贫的信心和勇气;一些贫困人群认为扶贫只要给钱就行,不需要扶精神。

(二)精神扶贫的社会基础相对落后

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以长乐坪镇的苏家河村为例,村政府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开设建立农村书屋,方便农民阅读学习。但是,经走访调查,图书屋设施缺乏,面积狭小,使用率不高,且经常被占用于其他方面,最终导致流于形式,成为摆设。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接近49%的贫困人群认为村的图书室修建没有成效,接近66%的贫困人群从来没有去村图书室阅览过书籍、报刊杂志等。此外,由于长乐坪镇还没有建成可供农民活动的固定室外场所,导致体育锻炼、文艺演出等一些活动主要是在长乐坪镇中学、长乐坪镇政府院内和其他空旷地方开展。参加活动的人群大多是附近的居民,居住偏远的一些贫困人群由于路程、时间等因素,没能参加活动。

文化人才短缺,精神扶贫开展困难。文化人才是贫困地区精神扶贫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但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地域条件、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扶贫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开展各类精神扶贫工作的人才十分缺乏,特别是引进专业人才困难。并且相关从业人员普遍待遇较低,无法安心工作,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导致大多数文化站人员不足,甚至部分偏远贫困村的文化站没有专业的从业人员,一些相关管理和活动的开展是由其他岗位的村干部组织。

扶贫资金来源单一,精神扶贫的后续供给不足。精神扶贫是一项长期性的民生工程,有限的政府资金投入是民族地区精神扶贫的主要财政来源,资金投入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其他多元化的投入手段,导致运行经费不足,活动无法开展。

(三)贫困人群的实际精神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相关精神扶贫措施与贫困人群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扶贫成效不大。我们知道,信息和技术对于民族地区贫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贫困地区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而且也需要相关的农业信息帮助贫困农民解决农作物的供产销等问题。但是,根据我们的走访调查发现,长乐坪镇苏家河村的大部分农业从业人员没有在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中得到相应的技术指导(信息引导)、没有参加过技术培训和讲座,导致脱贫缺乏有用的信息和有效的技术手段,脱贫难度较大。然而,在调查的贫困人群中接近90%的人是愿意参加政府部门或有关机构开设的免费培训班,了解学习有关的信息和技术。

三、民族地区农村推进精神扶贫的有效路径

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一个人的物质贫困可能只是一时,但是,精神贫困可能会伴随一生[4]。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因此,要始终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目标,以全面建成民族地区小康社会为落脚点,在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加突出精神扶贫的重要地位。

(一)更新观念,树立精神扶贫的正确意识

人穷最怕志短,物质再丰富都弥补不了精神匮乏。推动扶贫开发,必须引导政府有关人员、贫困人群和社会其他成员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意识,不仅要重视物质上的贫困,更不能忽略精神上的“穷根”,在扶贫的过程中必须将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自身要树立重视精神扶贫的正确理念,在积极扶持贫困地区农业、工业、金融业等其他产业时,加大对文化、教育、体育等精神方面的扶持力度。其次,深入群众,向民族地区的贫困人群讲解精神脱贫对于他们的重要性,要让贫困人群认识到脱贫致富首先需要的是信心、是志气、是精神上的脱贫,真正实现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同时,还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民族地区贫困人群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他们对党和国家所倡导的重要思想的认同。最后,要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参与,凝聚社会之力。

(二)加大投入,保障精神扶贫的顺利推进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开展精神扶贫的物质载体,健全的基础设施是推进精神扶贫的基本前提。由于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民无法依靠自身的能力去解决文化活动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做好资金的安排与分配。继续推进光纤到户工程,实现贫困村宽带、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乡村学校教学条件持续改善;完善文化站的建设,在文化站内添置必要设备,扩大村镇图书屋的面积,更新陈旧书籍,解决占用问题,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阅读需要;在考虑地理环境、人口分布、交通设施等多方面的因素之后,合理规划更多的群众室外活动场所,尤其是目前许多贫困村的常住人口大多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口比例较大,特别需要修建体育活动场所,来满足其锻炼身体的需要。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相关人才的有效组织,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推进精神扶贫的基础。一方面,要加倍珍惜现有的人才,对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下还能坚持把精神扶贫继续推进、开展贫困人群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活动的工作人员,应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另一方面,加强民族地区文化站、图书室,演出队等相关人员的招聘与培养,鼓励和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高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工作。

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开展精神扶贫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应该积极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切实强化社会合力,拓宽精神文化活动开展的资金投入渠道,建立以“以政府扶持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

(三)创新方法,提高精神扶贫的精准成效

针对不同原因致贫的人群,应根据其实际需求采取相应的精神扶贫措施,对症下药,才能提高精神扶贫的精准成效。根据走访调查,苏家河村现有的因病、因学、因灾、因无劳动力致贫的无增收产业的贫困人群大都为未成年人、留守老人和残疾人,他们参加精神文化活动的方式较为单一,大多局限于在家看电视听广播、和邻居闲聊等方面。针对这类贫困人群,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大力实施演出进农村、图书送农村、电影下农村“三到村”活动;深入开展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动员文艺志愿者和民族文化传承者为贫困村编排展示农村新风貌的特色文艺节目;充分发挥贫困人群在扶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支持广大村民自发组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

针对那些有增收产业但人均年收入仍处在贫困线之下的人群,可以让本村的致富能手作致富经验的交流发言,帮助其他贫困农民实现产业增收;也可以利用“农民夜校”、“田间讲解”、“技术讲座”等形式对其进行科技培训,安排专业人员讲授农业实用技术,并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切实把信息科技作为重要的精神扶贫手段。

(四)强化措施,增强精神扶贫的工作实效

无论是物质扶贫还是精神扶贫,我国开展扶贫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群摆脱贫困,实现全体公民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我们强调精神扶贫的重要性,不仅是要对现有的贫困人群进行精神扶贫,还必须对已经脱贫的人群加强精神帮扶,防止他们再度返贫。一是完善社保医保制度,提供就业机会,保障已经脱贫人群的基本生活。二是实施积极的精神引导,帮助刚刚脱贫的人群树立反贫困的信心和勇气,调动他们改变自身现状的积极性,加快融入主流社会。三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改变一些歧视贫困人群的思想,避免贫困者被排斥,产生自卑的心理。

改革开放近40年,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支持下,贫困人群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贫困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群的精神扶贫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5],只有贫困人群具备想脱贫、想致富的信心和勇气,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才能摆脱贫困,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

[1]盐津新闻网.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思考[EB/OL].[2015-12-17].http://www.ynyj.go v.cn/html/2015/jyxcc_1217/16638.html.

[2]赖素莹.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中国城市反贫困的新思路[J].法制与社会,2006(24).

[3]杨亚静.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扶贫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4]中国商网.物质扶贫不可少精神扶贫更重要[EB/OL].

[2015-08-31].http://www.zgsw cn.com/2015/0831/655540.shtml.

[5]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1).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斯茜(1993-),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群物质民族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在逃犯
我们的民族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我走进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