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与身份解析
2017-12-05严禛
严 禛
中国形象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与身份解析
严 禛
随着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大步前进,其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中国的国家形象代表了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因此通过研究中国形象宣传片来解读中国意图在国际上传播的内容和其身份代表。本文以中国形象宣传片为研究对象,以认知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试图解读中国意图在国际传播的形象和身份认可。
中国形象宣传片 多模态隐喻 身份
一、前言
美国时间2011年1月17日清晨,中国第一次在国际上推出了自己的形象宣传片《人物篇》,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这个古老的大国,此后国内学者分别从政治,跨文化,中国形象传播,中美两国不同层面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代表的学者有:汤天甜(2013),吴国华(2013),林升栋(2013),徐蕾(2013),韦宏(2013)等,而在该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方面的研究接近空白,尤其是在其与其他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多模态隐喻对比研究方面。
二、多模态认知隐喻
“多模态隐喻”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来体现源域和目的域映射的隐喻现象,它主要通过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来实现。具体而言,多模态隐喻主要有五类物理形式:书面文字,有声话语,静态或动态图像,音乐,非语言声音,手势。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我们试图从以下2个方面构建多模态隐喻理论框架,并用批评话语分析对其进行对比研究。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认为隐喻是概念现象,通过语言的表层来表现,它是从一个熟悉的具体的源域映射到一个陌生的,抽象的目标域,隐喻是思维层面的问题(李福印,2009:131)。那么在中国形象宣传片,必定存在着隐喻。
(二)转喻理论
转喻的本质也是人类认知的手段之一,转喻发生在一个单一的认知域中,不涉及跨域映射,是一个领域中人们通过理解某一事物的凸显部分来理解整体(李福印,2009:145-146)。本次研究也将从转喻角度分析语料,更加深入的阐述多模态隐喻。
三、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多模态隐喻分析
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认知或概念隐喻理论的形成,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思考事物的方式,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语言作为众多表达符号中的一种,图像,声音,颜色,手势,语调等媒介相互作用构成了多模态表达符号,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多模态的信息传递世界中。1996年,荷兰学者Charles Forceville在《广告中的图片隐喻》从视觉层面探讨了广告中的图片隐喻,自此拉开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序幕。目前,国际语言学界的“多模态隐喻研究热潮”大致可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其代表人物有:O’Halloran(1999), Kress&van Leeuwen(2001;2006),胡壮麟(2007),朱永生(2007),张德禄(2009;2010),冯德正(2011)等;二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其代表人物有:Forceville(1996), Urios-Aparisi(2009),Veronika Koller(2005)。
总的来说,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研究宣传片都不能忽视多模态隐喻这一重要的研究方向。纵观研究现状,目前研究存在以下问题和发展空间:
(1)就研究的全面性来看,前人的研究分别独立的从文化,政治,传媒和形象对比方面进行研究,而忽视了形象传播中最基本的方面-意识形态即多模态隐喻方向,更无人对其进行研究并进行对比。
(2)就研究的深入性来看,关于多模态隐喻的认知方向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赵秀凤(2011),苏慧燕(2011),谢竞贤(2011)等对多模态隐喻认知方向的研究理论做了介绍,但是目前对多模态隐喻的理论系统还在逐步地完善过程中,因此,本文也试图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继续完善多模态隐喻理论系统,以此为基础分析中国形象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并运用批判话语分析对其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进行分析,随后对比其与美日两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对比,为多模态隐喻研究和更好地传播中国形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就研究的整体性来看,大多数研究只是对该宣传片中的形象,政治关系,文化等进行了研究,这使得整个宣传片被划分开来。此次研究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试图从新的方向-认知视角对其整体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课题试图克服以上不足,选取新的视角,分析有影响力的语料,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整体性研究,旨在分析诠释中国形象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从而进一步推动多模态隐喻研究的发展,同时对比中美日三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为更好地宣传中国形象提出其实可行的建议。
四、结语
国内外关于多模态隐喻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学者们的研究还处于多模态隐喻理论的介绍和其在具体的语类中的具体运用,如广告,政治漫画。此外,多模态隐喻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对中国形象宣传片的研究也处于单一社会文化和传播方向。本文采用了结合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将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合成空间理论同社会符号学理论融合在一起,用批判话语分析对三个宣传片进行分析,对进一步完善多模态隐喻理论体系,从而弥补中国形象宣传片的不足,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中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崛起的重要阶段,更好的宣传中国形象,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有助于更好的发展我国经济,因此研究中国形象宣传片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此外,每个城市,单位,尤其是旅游城市,学校,企业,都非常迫切的需要其形象宣传,此次课题的研究对解决这些问题都有启示。
[1]Lakoff,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Forceville C. 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 [M]. London:Routledge, 1996.
[3]Forceville C, Urios-Aparisi E. Multimodal Metaphor [M].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9.
[4]Veronika Koller.Metaphor and Gender in Business Media Discourse-A critical Cognitive Study [M].
[5]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2011(1):1~10.
[6]赵秀凤,苏会艳.多模态隐喻性鱼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个隐喻互动下的整合[J].北京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4):23~30.
[7]谢竞贤.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的隐喻研究[J].外语学刊,2011(5):48~52.
[8]张德禄,郭恩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双重视角-社会符号观与概念隐喻观的连接与互补[J].外国语,2013(5):20~28.
[9]吴国华,林升栋,徐蕾.美国大学生看中国形象宣传片-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6):67~64.
[10]汤天甜.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文化公关与价值输出[J].南京社会科学,2011(3):113~118.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本文系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syjs201529)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