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
2017-12-05慕婧
慕 婧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
慕 婧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大国间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之间的竞争,而核心价值则是文化软实力中最关键的部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灵魂必须长期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综合国力 软实力文化 软实力核心价值
一、综合国力、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
综合国力是以国家为整体表现出来的维护和获取国家利益的力量,它包括了所有直接和间接获取国家利益的一切因素。综合国力是一个系统的和动态的概念,综合国力不是其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和一定运行规律的系统的整体功能,其功能的状况或水平不近取决于其构成要素的状况或水平,更取决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比例及其耦合机制。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其撰写的一篇题为《仍是竞赛中的强者》的文章中指出,一个国家的实力由“软实力”和“硬实力”两部分组成。其中“软实力”包括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硬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他认为,“软实力”与“硬实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表现在一个国家通过依赖经济“胡萝卜”诱惑或军事“大棒”威胁别国去干它们不想干的事情;还包括一种间接使用实力的办法,即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政治价值观、政策亲和力和以自己价值观、制度和偏好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设置别国的议程。根据他的概括,“软实力”的定义就是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奈认为“软实力”包括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这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如果希望在国际整治中达到某些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必须使自己的价值观被其他国家所承认和仰慕并愿意紧随其后。奈认为,在国际政治中,衍生软实力的资源很大程度上产自一个组织或国家的文化所表达的价值观、其国内惯例及政策所树立的榜样及其处理与别国关系的方式。
文化是与人类相伴的古老历史,又是与社会同行的动态概念。文化可体现为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也体现为知识、精神、修养,既反映在不同区域民族人民的气质、性格中,也体现在各种器物设施之上。文化力是一种“软实力”,文化力的表现也不只是在某一局部或某一层面,实际上,它在由人与自燃构成的有形无形世界中处处闪耀着光芒,在综合国力构成系统中发挥着强大的能量。
从近代以来的历史规律来看,大国的兴衰更替以及其所维持大国地位的时间长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拥有的文化国力和对外辐射能力来决定的。我们虽然不能将世界大国等同于文化国力,但是它所拥有的强大文化国力、影响力、贡献力和吸引力是其取得成就和影响其他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一个大国如果想获得可持续发展,想要被世界其他国家所认可,就必须拥有成熟先进并同时具有引导力的价值观念或文化理念可供别国所认可。毋庸置疑,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较量的重要内容和国家间实力消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软实力的联系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我国要在竞争中赢的主动权,保证我国能够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增强“硬实力”的同时,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锻造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创造力的目标,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处于支配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性质体现,就必须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放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位,充分反映出我们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在发展过程中要确保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正确发展方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在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它来指引我们的文化发展方向和文化建设性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这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使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树立和践行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人们的行为,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将有力地促进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与发展
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赋予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坚持一元化指导思想来指引多元化社会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和文化创新,发展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优化功能,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措施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积极推进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不断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着眼点是通过推动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工作,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抓好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建设,大力营造鼓励理论创新的社会环境。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用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基础上,积极建构中华主流文化,发展国学,加大全体人民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树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意识。中华民族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内容不断丰富与完善,不仅是我国人民的重要精神财富,更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华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在新时期,我们要积极促进它的新发展、新繁荣。
(2)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的能力。“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具体要求。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把“五爱”作为国民公德,写进《共同纲领》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规定了“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道德的三大领域。“三德”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载体,以“三德”为着眼点,就是要提出社会各个领域的道德内容和特点,就是要深化能够适合不同社会领域的道德规范,就是要加大道德宣传教育力度,使人们普遍接受和严格遵守在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从而维持社会秩序,形成良好风气,推动经济发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全体人民始终抱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3)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质性障碍,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针对目前我国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旺盛这一现状和促进我国文化建设这一总体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影响着我国几千人以来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更是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世界文明冲突与文化激荡的今天,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传统文化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遗弃,而应该加以发扬壮大。另一方面,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他们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我们也应该吸收进来,用于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此,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文化创新,一定能丰富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推动我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增强文化软实力这一目标。
[1]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王逸超.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慕婧(1988-),女,汉族,甘肃庆阳人,硕士,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