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写生在创作中的转化分析
2017-12-05吴敏
吴 敏
山水画写生在创作中的转化分析
吴 敏
古代时候,山水画写生和创作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句话概括之为外师造化、中心得源。持续至今,现代山水画的写生和创作,便呈现出相对独立性,写生既可以为后期多元化创作提供丰富的指导性素材,同时更可以面对实际景致进行独立完整化勾勒,尤其是山水画写生在创作的转化历程,原本就是一项饱含探究价值的课题。笔者的核心任务,就是在理清山水画创作转化的要点基础上,结合丰富实践经验探讨论证山水画写生在创作中的转化细节,希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注意。
山水画 写生 创作 转化细节
山水画创作,归根结底,就是凭借山水作为题材,规划布置动机性显著的艺术加工流程,当中充斥着创作人员对现实生活和社会深刻的情感,不过在实景写生向主题创作的转化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遗留许多问题,当中最为深入的,便是理清在山水画创作环节中,究竟怎样选取富有表象性的景物。作为一名合格的山水画创作主体,要保证将个人一切感受真切地融入到创作历程之中,进一步合理化解决实景写生向主题创作转化中遗留的诸多挑战困境。
一、山水画主题创作的转化要点
古代诸多山水画艺术家都向往超凡脱俗的创作思想,因此他们的作品之中通常都蕴藏着其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雄厚情感。单纯拿北宋的范宽为例,其在《溪山行旅图》作品之中,不单单将关陕区域的山水风景细致化勾勒出来,同时更渗透出对清幽淡雅、气势磅礴等英雄主义精神的崇拜情感,这便是山水画独特的壮美主题性。持续到现代过后,许多山水画艺术家便开始将创作主题朝向祖国全新政治面貌方向过渡转换,就是说重在凸显创作人员的主观心境,包括他们丰富的艺术审美情趣以及强烈的个性特征等。
透过宏观角度观察认证,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的基础性支持媒介,始终是实景现场写生。而中国山水画写生透过传统向现代转化过程中,时刻呈现出较强的时代和客观局限性特征。就是说由实景写生向主题创作过渡转化期间,占据基础性指导地位的是以写生为主题的创作,而这亦是写生景物的升华和概括体现。实景写生向主题创作转化过程,经常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自然发生的,包括宋元时期写真到写意的转化在内,都是很好的证明。
二、山水画写生向创作转化过程中的相关细节
(一)实景写生向主题创作的转化细节
首先,选景和构思方面。山水画创作过程中,主张将自然中的各类景物进行概括性表现,令其快速转化成为一系列艺术性语言或是程式性符号,通常状况下这部分因素保留较强的客观现实性,对于山水画内容和布置格局有着较强的影响性,亦是山水画自然和艺术特性交互式融合的关键性特征。所以,在山水画主题性创作期间,尽快透过实景写生历程中选取沿用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是需要快速处理的时代性课题。
其次,人物情境构建方面。山水画创作过程中,主张配合景观的曲折关系,进行人物的伟大形象地位凸显,就是说描绘山河壮丽景观过程中,必然会同步夹杂一定数量的时代情感;而有时代之后,和人物直接描绘的画作相比,就更能够表现出一定的独到性。在该类理念影响下,涉及中国山水画创作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协调性问题,便进一步得到合理化控制。如在石鲁的《转战陕北》画作之中,创作主体在细致化融合人物和山水景致之后,便成功吸纳较多人员的关注目光,就是说创作主体的核心任务,并不完全是进行传统意义的山水画设计,而是要透过山水画进行人物形象和精神塑造。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便是在黄土高原之上雄雄矗立的延安宝塔,将宝塔绘画在作品的视觉中心位置之上,更能够充分表现出毛主席的伟大身躯。
需要额外加以强调的是,在山水画创作环节中,能够影响内容表现效果、创作思想和主题内涵、画面综合效果、作品感受等诸多因素的,始终是构图这类关键性环节。因此,在山水画写生和创作转化期间,创作人员务必要持续进行深入性观察和推敲认证,尽量多地绘制出不同类型的构图草稿或是写生作品。
(二)实景写生向心境构建的转化细节
不管是山水画写生或是创作,都必须充分依靠自然景观这类基础性媒介,而实景写生,能够将自然中的诸多景物转化成为创作主体内心理想的绘画心境,进一步促成创作主体情感与在线空间的有机融合结果。在外师造化之中换取心源成就,进一步加快视觉形象向构成艺术形式的转化进程。
第一,山水画创作是创作主体一系列实际情感向笔墨转化的过程。第二,山水画构思则是将实际景致转化成为画中意境的重要性工序流程,就是所谓的造境。
所以说,山水画写生就是由实景出发,进一步进行艺术家丰富的心境开发设计,最终顺利衍生出诸多意境美感效应,该类工序流程中蕴藏着四类基础性概念,即物、景、情、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实景写生是广大绘画艺术家和自然生态进行亲密接触交流的过程,作为一类视觉活动,山水画作品之中必然要包含对景物细致化的观察结果,如自然特征与规律等。而将总结完毕的各类自然规律和创作者当下内心感受相互结合之后,就会衍生出所谓的心境语言,在作品之中加以展现,就引发了山水画创作的整体过程。持续至今,这类工序流程已经被认定是山水画创作的基础性原理,即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心得源,为日后我国山水画工艺合理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极为可靠且完善的指导性依据。
[1]刘文岩.中国山水画与艺术设计的结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5):107~118.
[2]赵勇.论现代社会中国山水画写生的功能与价值[J].美术教育研究,2012(10):145~163.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