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声乐教育
2017-12-05蔡薇
蔡 薇
民间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声乐教育
蔡 薇
目前,我国高校的声乐教育中民间传统音乐资源严重匮乏,教学中西洋音乐的理论和内容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本土文化的民族声乐教学都以“西洋美声”打基础。教学中存在着盲目崇拜西洋音乐,缺少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感悟,课程安排不科学等问题。其实,我国传统声乐文化在演唱技巧、歌曲艺术处理和演唱风格方面都有理论支撑,但是现在往往被忽略。因此本文提倡在“多元并存,和而不同”的教育理念下,在高校声乐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理论。要提升高校师生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意识,将民间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深化高校声乐教学的课程改革。
民间传统文化 高校声乐教育 民间音乐
声乐教育是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它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在社会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要促进高校声乐的发展,使其成为一种内涵丰富,富有魅力的艺术,必重视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寻求民间传统文化音乐与现代声乐教育的契合性,一方面通过声乐教育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声乐教学内容,为声乐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一、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西方音乐不断碰撞和交流,我国的高校声乐教育也积极吸收了国外先进的声乐艺术和教学理念。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强势文化的冲击,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声乐文化正在逐步地被削弱,以欧洲音乐体系为中心的声乐理论,以及西洋声乐艺术正日益吞噬着中国传统声乐,高校声乐教育出现了严重的西洋化倾向。
要增强我国的影响力,不仅要经济的高度发达,也要提高自己的软实力,因此传统民间声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尤为关键,而承担着培养中华民族未来人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任的高校更应如此。
二、中国传统声乐文化的内容
(一)演唱技巧
(1)发声。我国传统声乐文化对于声音的论述很多,比如对演唱声音的要求是高音不刺耳,中音不显噪,低音不显浊,明代魏良辅的《曲律》阐述了演唱者要做到“字清、腔纯、板正”,要注重声音的美感和表现力。不正确的发声如《唱论》谈到的有 “散散”、“焦焦”、“哑哑”、“尖尖”、“短短”等。
(2)字。中国传统声乐文化对于“字”也是非常重视的,比如在《乐记.师乙篇》中就有“累累乎端如贯珠”,意思是演唱中的字要圆润连贯。魏良辅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既指出了字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咬字应该清亮。
(3)气息。“七分气息三分唱”、“气为声之本,气乃音之帅”,可见气息的重要性,中国传统声乐文化认为在演唱中,气息和发声要统一,要注重对气息的力度控制和发音技巧。
(二)歌曲艺术处理
(1)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本质是“感于物而动”,是说音乐是由内心的情感而产生的反应。另外,还有 “乐者本于声,声音发于情”,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指出音乐的本质都来源于情感的宣泄。
(2)歌唱的艺术处理是个综合的过程。歌唱的艺术处理是咬字、行腔、吐音、气息、节奏等的相互融合,只有把五者有机结合起来,浑然一体,才能实现“曲情”的表达。
(三)推崇个性化的演唱风格
中国的传统声乐文化也非常重视演唱的个性化,比如“川嗓”、“堂声”等词语都是描绘不同的个性化声音,这对于现代声乐教学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是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的。
三、中国高校声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崇拜西洋音乐
我国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受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侵入。高校声乐教学盲目崇拜西洋音乐,过度追求西方的美声唱法,抛弃了自身的传统声乐文,导致“千人一声”。特别是声乐教育中的理论基础基本上都来源于西方的声乐理论,中国的传统声乐的学习也是在西方声乐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国外的声乐理论指导中国的声乐实践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更何况我国传统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科学的声乐理论。
(二)缺少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感悟
我国高校的声乐教育模式通常是先学习西方的音乐理论和演唱方法,然后再学习中国传统的民间声乐文化和艺术,对于中国民间声乐文化和艺术的学习不仅课时较少,而且缺少实践采风,因此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缺少了解和感悟,无法使其融入到高校的声乐课堂中。
(三)高校声乐教育课程安排不科学
声乐教育应该涵盖教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相关知识,但是在我国目前高校的声乐教学中,缺乏生理学知识的教育,学生不了解人体发音器官和呼吸器官的知识,因此,无法科学地掌握发生原理。另外,高校声乐教育课程也没有开设与声乐有关的语文课程,学生的文化知识底蕴薄弱。众所周知,我国民间声乐作品中包含了很多戏曲唱段、古诗词歌曲、地方民谣等,学生只有对这些文学作品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在演唱中更好地演绎,语文基础专业课程的缺失,使学生无法深刻地了解我国传统声乐作品的内涵、创作背景,所以在演唱中无法融入深切的情感,自然不能打动听众。
四、高校声乐教育中传统民间文化和艺术的传承
(一)提升高校师生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意识
高校要有意识地摆脱西方音乐中心论,重视中国民间传统声乐理论的教学。首先从课程的设置上增加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课时,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西方声乐教学理论和中国传统声乐教学理论同时进行教学的模式,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两者的异同,并能融会贯通;再次,大学生的声乐知识考核和全国声乐方面的等级考核都要大大增加中国民间传统音乐,通过考试促进高校师生对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
要培养高校师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同时用开放的心态看待西方国家的音乐文化,增强本土音乐意识,克服西洋化倾向。树立“和而不同,多元并存”的高校声乐教育观。
(二)将民间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的声乐教学中
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在非常重视现代声乐教育的高校课堂,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声乐领域,民间音乐成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高校课堂要重视民间音乐的引入。
我国有许多经典的民间音乐,比如《二泉映月》《化蝶》等等,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其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许多优秀的民间乐曲,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乡村进行民间音乐的采风,让他们感受到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再次,要深入挖掘具有民间原发地的特色资源,邀请隐藏在民间的特色艺人、地方知名的戏曲演员到高校进行表演或者作为高校的课外辅导员。
(三)深化高校声乐教学的课程改革
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声乐理论和声乐技巧,还要学习心理学、生理学、语文等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声乐理论修养和文化底蕴。对于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要有针对性,比如语文课程重点在于诗词、戏剧等;生理学方面主要应该针对的是发音方面。
五、结语
现代高校声乐教育要转变观念,重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用开放的心态,融合和吸收西方优秀的声乐文化精华,把民间传统音乐与现代的高校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在高校声乐教育中,要引入我国优秀的传统声乐理论,挖掘我国民间音乐中蕴藏着的表演风格和唱腔艺术精髓,在多元并存的高校声乐教育理念下,链接起中国民族声乐历史的断层,理性地传承传统声乐文化。
[1]刘国峰.谈声乐教育文化的民族性[J].艺术科技,2016(04).[2]柳霞.探究声乐教育的特点与审美要素[J].音乐时空,2016(09).
[3]吴红歌.浅析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渗透[J].黄河之声,2016(06).
[4]程瑞雪.声乐教育中非技巧因素的作用研究[J].黄河之声,2016(05).
[5]吴红歌.中国古代歌唱艺术中的审美理念探析[J].四川戏剧,2014(04).
[6]董彦刚.传统音乐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1).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