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模式改革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
2017-12-05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赵 奇
课堂模式改革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
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赵 奇
课堂是专业教学的主阵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孵化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保障产教深度融合,刻不容缓。课堂模式改革是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突破,在当前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本文就我校汽车等相关专业课堂模式改革进行实践探究。
1 痛定思痛,改变教学内容
随着工业4.0、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课程的产生,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已不再顺应时代要求,需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对接产业和岗位,推动教学内容改革。
1.1 改变教学内容
教材陈旧,专业与产业脱节、课程对接岗位不够,内容跟不上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知识点不够序化,产业升级过快,已束缚着专业的发展,亟需院校加强企业调研,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1.2 改变讲授方法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师示范,学生分组练习”的分步走、“粉笔+投影仪+设备”的三部曲,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职教课堂教学的需要,手机、平板、网络及翻转课堂对教学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学生易于知识和技能的接受和掌握。
1.3 改变学习习惯
职业院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技能可一蹴而就,而素养需长期沉淀培育而成。教师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不能完全停留在教学内容的讲授,更要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和学习方法。
2 面面俱到,改革教学要素
影响教学质量有多维元素,小到课程和专业,大到模式和体制,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均对教学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只有改到位、改到痛方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
2.1 改到深处是内容
科学规划,设置办学规模;高屋建瓴,构建专业人培;深度调研,制定课程标准;头脑风暴,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摒弃陈旧、落后、市场淘汰的知识内容,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
2.2 改到难处是课程
加强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要求设计、序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坚持“适用够用为则、就业导向为准、项目课程为线”的专业课程改革思路,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课程定位较好地体现了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2.3 改到大处是模式
推进教学与生产的融合,以产业和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优势,通过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参与教学和办学,提高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的使用率,培养更多更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4 改到痛处是教师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播种者,教师的水平、素养和理念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全面提升教师执教能力,聚焦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双师”专业素质,加强骨干名师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观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2.5 改到高处是机制
创新和完善相关机制,通过国务院、省政府等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文件和法规,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要为导向,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激励机制,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6 改到实处是质量
学生有所学,企业有所需,社会受欢迎,是职教课程改革和教育的意义所在。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顺心,家长送得放心,企业抢得动心,定会推动职业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的良好发展。学生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制造大国”定会很快向“智造大国”转变。
3 关注过程,凝练人才培养模式
3.1 倾心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的设计,需遵循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的规律,通过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以项目或任务为主线,以技能为突破口,倾心教学设计,研究学生学情,序化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3.2 关注教学实施
合作共建汽车实训中心、合作实施人才培养、合作开发项目课程、合作开展“替换式”教学,已成为校企合作的特色和亮点。通过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替换式”教学,教学资源有效置换。挖掘引进企业的典型项目,实行“特色课程”项目的嵌入与考核。将部分课程放在企业,由企业的培训师进行专项课程培训,做到了专项技能与岗位衔接的零距离。
3.3 凸显教学效果
积极倡导技能大赛成果转化和共享,将大赛标准引入专业主干课程标准中,大赛规范流程嫁接专业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设备、工具、操作技能等严格参照技能大赛的标准,学生的技能考核采用“三级考核”制度,任课教师课堂考核、教研组长项目抽考、学校技能大赛比武。通过层层考核,涌现出一批技能尖子,学校近几年在技能大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4 彰显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评价尤为重要,学生技能操作水平高低、运用知识能力的好坏和创新能力有无等应该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多采用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既考核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考量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对考核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能够独立解决或者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还可以对常见问题提出技术改进的设想,真正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水。
4 提升总结,唱响职教课改主旋律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及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改革轻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侧重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督促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归根到底,就是传统的“被学、被灌、听学、认学”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学、独立学、体验学、带着问题学”积极转变过程。
4.1 课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和记。它的优点是有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老师可以按预订的自我设计来控制进度和完成计划。传统教学不能完全面向全体,教学效果与老师的师德、经验、敬业、魅力、驾驭课堂的能力及学生的个体、学风、求知欲、注意力等相关。传统教学经常造成两极分化,亟需分层教学实施。积极倡导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团队合作、勤于思索,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及团队交流合作的能力。
4.2 课改的先行者和引导者——教师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促进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抛弃传统课堂的主宰者和知识灌输者。课堂教学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提纲挈领、用心设计、多元评价,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构建有效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活起来、动起来。
4.3 课改的孵化器和主力军——学校
学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建章立制,搭建平台,统一认识,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国家、省、市教育纲要文件进行引领,在课改的过程中寻找到强有力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完善学校——教务处——系部(教研组)的三级管理体系。营造课改氛围,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得力,确保课程改革有序推进。
4.4 课改的主平台和推动者——社会
课改的推进,需满足社会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改变传统课程内容“旧、繁、难、偏”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的联系,课程对接岗位,教材框架进行创新,增加视频、动画、二维码等信息手段,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更主要、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会求知的方法,学会爱岗敬业,学会与人共处,培养学生较好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职业精神。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2016-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