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拾“被拒斥的“形而上学

2017-12-05王梦婷

长江丛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科学主义标尺人文主义

王梦婷

重拾“被拒斥的“形而上学

王梦婷

本文论述了“被拒斥的”形而上学,并揭示出形而上学体系内部隐藏的矛盾。

形而上学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过去的一个世纪,人类的科学技术成果有目共睹,给人们物质生活带来的改善也不容置疑。这些切身感受给人们带来了“科学即是理性和进步的代表”这一观念,科学成为了人们作出判断的标尺。一切不符合科学语言、科学符号的其他存在方式都被理解为无意义的历史沉渣被弃之一旁。当代西方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拒斥理由大半源自于此。

科学彰显出来的巨大力量背后是个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科学灿烂的成果反过来也强化了每个主体的主体意识。对形而上学的拒斥,也是个性对普遍性的拒斥,是个体发出的自我呐喊。但科学并非是万能的,尤其是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及人自身的问题,甚至有些情况让科学束手无策。此文旨反思拒斥的过程,反思理论拒斥产生的现实影响的过程,更是追觅形而上学独特魅力的过程(合法性)。

西方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可以划分为两个角度:一是认为形而上学代表了“狂妄的理性”,其所给予人们的本体承诺和终极解释、作为价值判断标尺的终极价值无法被经验直观所证实;另一是认为形而上学代表了“冷酷的理性”,传统形而上学所关心的只是“是其所是”的学问,而缺少了对人实际生存境遇的关心。前者主要是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形而上学,后者则企图将哲学对真理的追寻弃之一旁,变为一种“拟文化”。这两种角度也客观反映了西方哲学的两种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从科学主义出发对形而上学的攻讦,体现了人们的一种错误意识,即认为凡是科学的都是正确的,科学作为一种判断标尺是价值中立的。

首先,科学对于人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发展和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的增强无疑起着促进作用,但人们会发现科学对于社会生活的效果就明显的削弱,而科学对人的自身问题,则显得束手无策。科学确实帮助人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存的问题,但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更加感到快乐和满足,反而产生了更多的忧虑与困惑。著名科学家、哲学家哥德尔证明了科学作为真理的局限性,提出了“哥德尔定理”。他指出任何公理化的形式系统都是非完备的(相对于人心),它永远存在其自身不可判定的问题,甚至不能证明其自身的真理性。也就是说科学根本就不能用来定义人、证明人。

卢梭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德尔菲神庙的箴言仍然如长鸣的警钟般在人们心中回响——认识你自己。这些话语都指向了对人自身的认识问题。形而上学要的是一个就终极存在、具有终极解释功能和终极价值判断标尺的本体,这个本体为有限而无根的人类提供了一种寄托,同时也为人类的日常生活设下了共同遵守的戒律。

以科学的角度宣称形而上学无意义,恰恰反映出科学对人存在意义问题的忽视。对此胡塞尔满怀忧虑地指出“19世纪的下半叶,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都受到实证科学的规定,并使自己受到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的迷惑。

实证科学对我们什么也没有说。它从原则上排除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整个人类的存在有无意义的问题,而对于我们这个不幸的时代来说,解答这个与人的命运的转变休戚相关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这也使后来的哲学研究者对科学的进步性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反思。

其次,人们往往认为科学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尺是中立的,但其实科学技术本身就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功能。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敏锐地意识到“也许技术理性的概念本身就是意识形态”。①其接班人哈贝马斯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这一认识,提出了“背景意识形态”这一概念。

与以前的意识形态相比,背景意识形态显得更加宽泛和难以抗拒,它不仅以掩盖实际问题的方式为个别利益集团的统治利益辩护,遏制被统治集团的解放需求,还遏制着寻求解放集团的种族利益。难怪海德格尔会大声的疾呼“哪里被座架所支配,哪里就存在着最高意义上的危机。”②显然在逻辑实证主义者和科学哲学家们搬出科学这个标尺的时候,被他们视为客观公正的参照物也并不具有客观性。

西方哲学家搬出科学这面大旗,本来是要消灭对形而上学所追求的本体的盲目信仰。结果科学本身却成了“新的本体”。

人文主义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诘难,更多的反映了个性对普遍性的拒斥,其矛头直指必然存在的合法性。这些哲学家实际上描绘的是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理。

这种从人文主义角度的理解和付诸实践的强烈诉求,只会导致非理性的和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它不但不能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快乐,反而让人们感到一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它剥落了曾经压在人们身上的形而上的重负,却加重了人的困惑与迷茫。而形而上学的作用正在于此,赋予“无根”的人类以“根”,赋予“有限”的人类以“无限”的追求。

总之无论从科学主义还是从人文主义角度出发,对形而上学的消解都没有达成他们自身的期望,反而产生了很多问题。但这些理论并不是一无是处,正是通过它们对形而上学的诘难,揭露出在传统形而上学体系内部隐藏的矛盾,揭示出哲学之根在于人类生活,而不是遥远的天国。

注释:

①自俞吾金.从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看历史唯物主义叙述方式的改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4(1):137.

②同上.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科学主义标尺人文主义
反科学主义与“世纪末”文学的“时空”意识重构
“科学主义”影响下的五四文学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如何立起廉洁自律硬标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李云龙式”干部如何发现,怎样用好——这也是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重要标尺
装把尺子 灵活度量屏幕
人文视域中的中学哲学教学思考
道德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