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探究
2017-12-04陈春华
陈春华
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之一。对此,我们要积极地学习前人的相关经验,对教学大胆进行探索和改革,探索出有效的对策,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服务。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趣味
有效地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构建高效初中数学课堂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作为老师,我们除了要教授学生数学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好数学课程的基础上学会学习。
1.改变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新模式,要促进初中生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充分的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出教学课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详细了解坐标系的方向、坐标等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数学老师要充分的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要不不断的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信心,以实现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采用你问我答的方式,要深沉的激發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要让学生根据所提的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教学
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对数学教学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数学问题,并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到丰富多彩的图形和加深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记忆,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教师在教学时为学生播放不同的图形,并让学生观察不同图形的形状和特征,使学生能准确的区分图形的特征,然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相关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分组研究图形的区别。只有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
3.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概括,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巧妙的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处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例如,我在讲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这一课题时,这节课时间过半的时侯,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去分母的方法---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并能正确去分母。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我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把一道分母是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全班学生没有一半同学做对。这时我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分母是小数时,如何去分母比较简单,不易出错。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技巧课堂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之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科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
4.提倡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手段也越来越普及的被应用到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老师做板书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这种学习方式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由于数学课程有的内容过于抽象,学生只通过老师的讲解恐怕难以进行思维扩展,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在讲立体几何图形这一类题目的时候,通过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将这些内容展示出来,方便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看见各种图形的构造,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数学教学也能够大大的节省老师的时间,让老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学习难题,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讲解更多的内容,而且对于一些不能讲解清楚的数学知识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听得更明白。另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来创设教学情境,使用情境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加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5.注重“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实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知识的构建,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坐标系”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函数的图像,思考两个图像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6.将实物与学生的实践操作结合起来
由于年龄的因素,初中学生还是注重对事物表象和感性的认识,只有学生对客观事物有了自己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数学概念,才能对大量的数学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运用数学思维去认识数学。因此,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例如,引导学生认识一些熟悉的生活物品,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出相应的模型,建立对物体感性的空间思维认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实地测量,加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如在学习“轴对称”时,笔者让学生准备好剪刀、硬纸板等用具,自由发挥想象,折叠剪出自己喜爱的图形,讨论欣赏。然后结合课本理解对称轴、对称点等概念。一节课下来,学生很轻松地就学到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可见,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激发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也能有效浓缩学生的学习时间。
结语
数学课堂需要创新,只有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反思和思考,并及时发现自己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立即适时地做出调整,找到解决途径,才能让学生爱上学数学,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且学生的学习过程轻松愉快,教师的教学工作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水友。趣味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家教世界,2012(14)。
[2]王忠国。初中数学趣味教学浅谈[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