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通道,搭建桥梁,培养幼儿音乐感受力

2017-12-01吴巧云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5期
关键词:培养

吴巧云

【摘要】音乐离不开声音。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幼儿倾听音乐是基础,培养感受力是关键。教师要采用各种有效方式,帮助幼儿开放听觉通道、视觉通道和运动觉通道,搭建音乐与幼儿身心相通的桥梁,培养音乐感受力。

【关键词】开放通道 搭建桥梁 培养 音乐感受力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202-02

音乐是激发幼儿生命与智慧的源泉,对幼儿体、智、德、美等各方面健康和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离不开声音。音乐是靠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基本特性,通过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结构形式等表现手段来描述客观世界、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幼儿倾听音乐是基础,培养感受力是关键。教师要采用各种有效方式,帮助幼儿开放听觉通道、视觉通道和运动觉通道,搭建音乐与幼儿身心相通的桥梁,培养音乐感受力。

一、开放听觉通道,借助语言搭建音乐与幼儿心灵的桥梁

音乐和语言是一对姐妹,它们极为相似,因为它们都有节奏、节拍、轻重、快慢、高低等的变化。在音乐活动中通过与音乐意境相贴近的文学艺术手段的辅助,能更快地将幼儿带入音乐的意境,感知音乐作品的形象,搭建音乐与幼儿心灵相通的桥梁,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1.故事引入

有些音乐作品幼儿很难理解它的内涵,教师以符合音乐风格、生动形象的故事来描述音乐,能够较快把幼儿带入音乐世界,提升幼儿的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热情。如形象鲜明、旋律优美的《挪威舞曲》,整首曲子ABA三段式的结构非常明显,A段轻快活泼,B段急促紧张。在这个韵律活动中,我们以故事的形式赋予音乐内涵,描述小动物们在森林里玩耍遇到险情的音乐形象,让幼儿进行有主题的音乐想象,帮助幼儿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2.儿歌烘托

为了烘托音乐的意境和情感,教师可巧妙地使用语言优美,与音乐基调相一致的语言材料,如散文、诗歌、儿歌、童谣等。如《狡猾的狐狸在哪里》这一韵律活动,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知音乐的旋律、结构及游戏动作的顺序,教师编了一首儿歌。A段:狡猾的狐狸在哪里,嗯?嗯?狡猾的狐狸在哪里,嗯?嗯?狡猾的狐狸在哪里,嗯?嗯?狡猾的狐狸在哪里,嗯?嗯?(幼儿围成圆圈,顺时针走,共四遍)B段儿歌:仔细看一看,仔细瞧一瞧!狡猾的狐狸,狡猾的狐狸可能就是你!仔细看一看,仔细瞧一瞧!狡猾的狐狸,狡猾的狐狸可能就是你!(共二遍,幼儿在念到“狡猾的狐狸,狡猾的狐狸可能就是你!”时里圈外圈交换位置)这首儿歌深受幼儿喜爱!教师本着尊重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的原则,用儿歌巧妙地烘托了音乐的意境和情感,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3.语言提示

在音乐活动中,音乐的许多旋律、重要的乐句幼儿理解并不深刻,但如果恰如其分地配上符合音乐的语言,能有效地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如《打喷嚏的小老鼠》这一韵律活动,在A段音乐,老师用语言提示:小老鼠感冒了不停地打喷嚏,请小朋友们随着音乐做小老鼠边跑边打喷嚏的动作。(提示幼儿做四次动作,跑跑跑跑——打喷嚏——打喷嚏)在B段音乐,老师用语言提示:小老鼠跑着到医院看病,医生说:“没关系,多晒晒太阳把感冒的病菌杀死就好了”。太阳公公听到了,赶忙从东边升起。老师说:“太阳照在身上真暖和呀,想晒哪里就晒哪里。请小朋友做动作,想晒哪里就拍一下哪里,让自己的全身都晒到太阳。”听了教师的语言提示,幼儿很快就能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动作,快乐地大胆地表现自己。

二、开放视觉通道,借助美术搭建音乐与幼儿经验的桥梁

音乐与美术,二者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在传情达意,让人产生共鸣方面极其相似。美术的线与形的表现与音乐的节奏、声音、旋律和力度之间存在情意象征的沟通性。在音乐活动中,利用美术手段辅助音乐教学,可以迁移幼儿生活经验,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音乐,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

1.用色彩增添感觉形象

色彩是美术的一大表现要素,它能使人愉悦,心情舒畅,也能压抑人的情感,让人感伤。如在音乐活动《龙卷风》中,当听到A段活泼、轻快的音乐时,幼儿用黄色、橘红色来表示这是调皮的小龙卷风;当听到B段快速、有力的音乐时,幼儿用黑色、深咖啡色表示这是强悍的大龙卷风。利用色彩涂画,幼儿增添了对音乐的形象感知。

2.用线条增添想像空间

用线条可以让无形的音乐转换成有形的具象。如《小鸟和大象》活动中幼儿会用短线条、细线条来表现小鸟灵巧、可爱的形象,用粗线条来表现大象笨重、沉稳的形象。在音乐《水簇馆》活动中,用竖的波浪线表现水草在大海里快乐地生长的形象,用横线条表现小鱼探望水草,在水草中穿梭,欢快游戏的情景。跟着音乐的旋律,竖线扭动着它们细细的腰杆,横线欢快地在水草中嬉戏,线条让歌曲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3.用情景增添内涵寓意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视听相结合有利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音乐。如在《魔术师圆舞曲》活动中,教师借助多媒体非常形象的呈现了魔术师变魔术的整个过程:左左右右整理帽子—里里外外检查帽子—轻轻松松施展魔法—随随便便变出东西。教者让幼儿感受魔术师神奇、幽默的表演,为幼儿表现音乐作好了强有力的铺垫,也为音乐增添了内涵寓意。

三、开放运动觉通道,借助动作搭建音乐与幼儿身体的桥梁

动作与音乐一样,都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当幼儿听到音乐时往往会不自觉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对于幼儿来说,身体动作的表达比语言表达更为容易,更富吸引力。身体动作的参与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更富有个性地想象与创造音乐形象。

1.借助體态动作

幼儿园音乐活动,孩子们不仅要用听觉、视觉去感受和表现,同时还要用身体和心灵去感受和表现。如在《挪威舞曲》这一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想象成一粒种子,发芽,生长,先长出了叶子,再长出了枝条。为了保护小精灵,让小精灵能够在树林里更好地游戏,它长呀长,不断的、努力的向空中延伸。有的幼儿或两个或三个或五个合作,长成了参天大树……

2.借助舞蹈动作

在理解音乐的情况下,幼儿喜欢用熟悉的舞蹈动作来表现他们的审美感动和审美创造。如在《喜洋洋》音乐活动中,教师出示饺子引题:“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饺子)“我们都吃过,有谁知道饺子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从擀面皮、剁馅儿、包饺子、煮饺子四个环节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接着,教师播放A段音乐,让幼儿用舞蹈动作表现擀面皮、剁馅儿的过程;播放B段音乐,用舞蹈动作表现包饺子的过程;播放第三段音乐,想象锅里的水沸腾了,创编表现饺子在锅里不停翻滚的动作,最后把煮好的饺子捞起来。

3.借助游戏动作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充分享受积极参与和自由表现的乐趣。

实践证明:人们感知某个事物,开放更多的感觉通道,对感知对象的理解、记忆就会更全面、更丰富、更精确、更深刻。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力,除了最基本的听觉外还要采用视觉、运动觉等其它的感知通道来辅助和加强听觉感知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要努力地引导幼儿的听觉、视觉、运动觉等多种感知觉共同参与,对音乐作品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猜你喜欢

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探析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