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 优化教学
2017-12-01蔡秀蓉
蔡秀蓉
【摘要】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方面出发,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目的的一门社会实践类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要求逐渐提升,该课程紧密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切实从学生角度出发,贯彻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本文主要通过实际的教学经验分角度的来探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方式,提出可借鉴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教学方法 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102-02
在道德至上的当代社会,不管是多么出类拔萃的大智慧也无法弥补一个人在道德方面的缺失。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思想道德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这门课程的本身特性决定了其教学氛围不应是刻板的程式化教学,作为老师,应该在小学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学生印象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思想道德的养成成为一种生活品质,而不是古板的教学科目。
一、围绕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对新鲜事物始终保持着好奇心,思想品德的养成也在这个阶段成大体趋势,在这个阶段,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积极的去引导去纠偏。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授课者,应围绕课本,将课本内容灵活化生动化,学生的学习热情方能更好的调动起来。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段和价值观,因此老师的教学重点也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思想道德养成有良好的精神走向。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执教老师,我打破了传统的以老师授课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我认为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学生的课堂体会远远比老师的谆谆教诲获益得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中心往往是照本宣科,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迷茫感和疲惫感也会增多,这对教学过程来讲是非常不益的。因此,我首先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相对轻松的授课环境,让他们作为课堂参与主体获得直接的课堂体验,教材上为我们的教学过程提供了非常多的教学案例,作为老师,我们应避免照本宣科,应围绕教材,将教材内容生活化真实化,把学生的融入度和参与感提升起来。
二、开放式教学,教学轻松化
小学生因其年龄特性,对一些空泛、抽象的知识内容是有限的。而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从其本质上来讲它不是一门学科,它不应被教育包装化变成 “赤条条”的量化教育。眼观现在的教育形式,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经与小学生的实际体验脱节,教学形式也局限在了课本中。思想品德的养成不是教条式的规则教育,是触及内心的自我思考。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应该在良好的引导下舒展绽放。除此,在课堂中,我提倡学生角色扮演,将教材中的教学案例幻化成在场的同学,学生有了参与感,学习热情也就提升了。通过这种角色扮演,情景代入,学生对于这门课程不再是抗拒,也不会觉得枯燥无聊,并且通过案例再现,我发现学生去思考了,这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
三、打破传统评价体系,评价动态化
分数化的考核模式对于小学教育来讲过于刻板化,学生往往忽略了学习当中的思考过程,一味的去追崇分数,这对教学目的来讲显然是不乐观的。因此,我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考核体系,不去用分数量化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以动态的眼光去观察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
因此,在设计课堂作业的时候,我设计了很多开放式题目。这些题目旨在反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態度以及对教材知识的掌握能力。而开放式作业更大程度上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趋势,发现问题及时纠偏,我想,这才是这门课程的真谛。
结语:
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但良好的教学引导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作为一门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实践类课程,对老师的教学策略也需要全方面多方位的去考量。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去挖掘去学习,去挖掘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去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老师的良好引导,能够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掌握基本的社会实践以及生活常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作为执教者,应围绕教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生活,采取积极动态的考核模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朱小燕.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2]王树旺.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J].文教资料,2009,(28).
[3]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李湘春.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