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待学生发问的思考

2017-12-01牛菊霞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学相长

牛菊霞

【摘 要】本文以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向老师“发问”入手,从如何看待学生“发问”和如何善待学生的“发问”两个方面阐述了“发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教学相长,提高学生水平,同时促进老师发展。

【关键词】发问;重要途径;兴趣的先兆;教学相长

从事数学教学近二十年,有时会在学生的问题前卡壳了。“让我再想想吧”,我从尴尬中解脱出来,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出现了后浪推前浪的趋势,这是对我多年教学的慰籍;忧的是我的知识储备与反应能力已呈现出不能满足学生要求,不适应教学需要的苗头。回顾多年的教学实践,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研究学生“发问”方面还很欠缺。如今,当我被学生的问题难住,陷于尴尬境地时,我不能不对此做出思考。

一、如何对待学生的“发问”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是双向活动。教师通过“问”等形式,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有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课中提问,诱发思考;课尾提问,承上启下等形式。但这种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教师往往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首先,“发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学与问”,要边学边问。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确保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被动客体”。所以,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并向教师“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获取知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教师不可能预测到每种情况。如何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具有一定的驾驭能力。教师应及时捕捉到教学过程中闪现的教学契机,准确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同时,教师还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其次,“发问”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先兆。

兴趣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在学习中总离不开思和问。只要学生敢问、会问,至少说明学生已经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也只有敢问、会问的学生,才能产生内在的推动力,才能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主动权。一般来说,爱“发问”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勤于动脑,各方面的能力也较强。不少学生由原来的学习差向学习好转化的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征兆是“发问”多了,因此,“发问”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先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只是教学上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看待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发问”,提出新问题,是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同时在学生“发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发问”还有助于教学相长。

学生的“发问”丰富多彩,有时让教师很难回答。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加强业务自修,钻研教材,广泛查阅资料,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因此,教师回答学生“发问”的过程,是教师自身重新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认识的过程。我曾一是回答不了学生的如下问题:“已知线段a,如何求作线段b,b=a?”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终于明白这实际上涉及到著名的古典几何三大作图难题之一——化圆为方的问题,即求作一个正方形,是它的面积等于一个已知圆的面积。

二、如何善待学生的“发问”

韩愈在《师说》中早就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当今时代,已经不存在“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式人物。教师要面对众多学生,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要求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能有一个满意的回答,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合理的。

学生都具有好奇的心理和丰富的想象。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珍惜学生“发问”的权利,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充分调动学生“发问”的积极性。当学生问“为什么”时,个别教师总是以“这是规定”,“以后学了就知道了”来搪塞。这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将大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发问”,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应以热情的态度,信任的眼光,尊重的口气对待学生的“发问”。学生提出问题需要一定的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大胆提出问题。即使学生的“发问”再简单再可笑,教师也要耐心讲解,并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发问”。师生是平等的,老师能提问学生,学生怎么不能向老师“发问”?我平常在教学中就是这样鼓励学生向老师“发问”的学生的。而且在课堂内外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突破教学内容大胆提问,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对老师和学生有不同看法的问题允许相互保留意见。

其次,要指导学生“发问”。问题要提到点子上,才能达到“问中求学”的目的。对老师的解答,学生自己也得认真琢磨一番,决不能满足于老师的答案。老师的答案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要弄清之所以然。这样的问,才能使自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然,一遍听不懂,还可以请老师再讲一遍。如果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自己一点也不动脑筋,看起来很省事,但容易养成依赖思想,也不利于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样,即使自己问的再多,别人答的再好,也不过是问时清楚,问后糊涂,劳而无获。

最后,在教学中,要创造学生“发问”的机会。一是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设悬激疑,启发思维。二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情谊,增强学生“发问”的勇气,为学生“发问”创设佳境。

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角度来看,问题意识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常常意味着创新的开始,没有问题的发现和探究也就谈不上创新了。作为教师,不怕学生提出问题,不怕学生提问题难住你,只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深度和广度,才是促进教师学习的动力。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新奇和敏锐,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一旦教师不被学生看重,麻烦可真不少,因为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锁链。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你想给学生“一碗水”,至少教师要有“一桶水”。而只有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与业务能力足够时,才能静候学生的“发问”。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这样一个理念要落实在教学行为上需要有多种方式,正确对待和鼓励学生提问也是其中的一种。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引导者、知识的探究者上。曾听我校一位从教三十年的市级优秀教师感慨地说:“从教三十年了,还没跨出甘肅省一步,仅靠大学所学的知识苦苦耕耘着。虽还能应付,但已不自如。”这位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高级教师道出了他的无奈。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教学改革此起彼伏,若不及时给自己“充电”,就适应不了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提问的同时,要加强自身多方面的修养,如果总是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教师的威信等都会在学生心目中大打折扣。要不断学习,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使自己永葆活力,有魅力。同时,让所教的学生有更高的起点,更广的知识面,最后,师生走“共同富裕”之路。

猜你喜欢

教学相长
论述要逐层递进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三层论述 逐层递进
教学相长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儒家“教学相长”思想与当代教师专业发展
关于初中数学校本作业的研究报告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应用的教学实践探索
敢拼才会赢
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