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太平洋战争末期对日军行为特征剖析
2017-12-01韩玉春
韩玉春
通过太平洋战争末期对日军行为特征剖析
韩玉春
日本军队虽然采用欧洲近代军队的形制,却称自己为“皇军”。在太平洋战争末期中,日军在装备极差,作战环境极其艰苦,供应短缺的情况下,仍能顽强抵抗,与美军作殊死战斗,给美军造成巨大伤亡。看到战局无望是便作自杀式袭击。在战争中日军投降人数极少,多数是宁愿“玉碎”不做俘虏。一定的行为总会有一定的原因,本篇文章主要从太平洋战争末期的两场战争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分析日军在战场中的各种让世人感到惊讶和不解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
太平洋战争 日军 自杀式袭击 玉碎 皇军
日本是位于东北亚的岛国,资源稀少。在战时,日本信奉支撑天皇制的国家神道,是日本发动战争的思想工具。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取消了武士阶层,但是武士道精神却保留了下来,并且国家将其灌输到了军队之中。因为资源短缺,所以日本的战略资源准备不充分,在战术上一直采用“速战速决”、“短期决战”这样的战术。
美军进攻冲绳之前,在1945年1月处于内外交困的日本大本营相继制定《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和《决战非常措施实施纲要》,指导思想是:阻止并挫败盟军向日本本土逼近,确保台湾、琉球、小笠原和南千岛群岛等地的安全,为日本本土的防御创造有利条件。[1]在这总思想指导下日军出台了“天”号作战和“决”号作战计划“天”号作战计划旨在利用一切手段阻止盟军登陆本土,“决”号作战计划则准备在日本本土进行拼死抵抗。“天”号作战计划的行动方式是:集中可以投入使用的陆基飞机特别是特攻飞机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但在美军还未登陆冲绳岛时,日本就派出大量陆基飞机进攻美军混编舰队,但损失惨重,导致战役还未开始,“天”号计划,就没法实行。1945年1月美军正式进攻冲绳岛后,日军在海上发动了10次名曰“菊水特攻”(实质上是“天”号作战的缩小版)的空中总攻击。日军用特攻战斗机向美军发动自杀式攻击企图“一机换一舰,名传千秋”,这是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最大的一次海空战。
从这里可以看出,日军在战术上希望以“速战速决”、“快速决战”的方式将敌军的有生力量进行歼灭。究其背后原因,根本上是日本已经穷途末路,战争资源极度匮乏。日军幻想“一机换一舰”,企图打一场高效率的战争,一方面表现出,日军战备资源拮据,另一方面过于依赖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企图利用士兵的不怕死的精神弥补物质上的不足。
日军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是在物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能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用精神力量弥补。而这种精神力量就是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的核心就是死,果断地去死,在战争中,常常能看到日本士兵的自杀式袭击,在硫磺岛战役中有很多这样的实例。
在硫磺岛战役中,日军常常突然从地洞中钻出冲向美军,实行自杀式袭击;或是身上绑满炸药躺在地上装死,等美军坦克一过来就引爆炸药。在硫磺岛被完全占领前夕很多日军部队向美军发起集体自杀式攻击,伤残士兵在地道中多以用手榴弹自爆的方式“玉碎”。栗林忠道最后率残部向美军发起自杀式冲锋,最后在重伤的情况下不忘向东京皇宫的方向跪拜然后切腹自杀。
在12世纪末,武士道随着武士阶级的产生而产生,1252年禅宗传入日本。禅宗强调主观能动性,仪式简单,在坐禅中严格进行自我约束,锻炼自我克制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性格,是心如木石,这种灭却人性的克己主义精神正合适武士的职业。所以当时武士纷纷参禅,把它当作锻炼自己意志的一种手段。他们认为,通过特殊的修行使其精神变成至高无上、压倒一切的东西,做出奇迹来。在硫磺岛战役中,面对食物短缺、作战条件异常艰苦、被美军重重包围时,这种顽强的主观能动精神愈发表现出来,美军原计划用5天攻克硫磺岛,却用了36天。到了江户时代中期,随着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武士道也成了封建统治思想的一大支柱,此时武士道开始理论化体系化。武士道理论的始祖山鹿素行推崇中国的儒学为“圣学”、鼓吹“忠恕、仁义”。他的弟子大道寺友山说“要做一个武士的话,首先从大年初一吃早点到除夕夜晚都要考虑到死”,把死当作武士的首要任务,山本常朝也在《叶隐闻集》中给武士道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武士道就是把死当作家常便饭。”明治维新以后,武士阶级虽然不复存在,但是武士道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有了新的发展,比如1882年明治天皇发布了《军人敕谕》明确指出陆海军军人应有的生死观,即“军人应以尽中节为本分,要意识到义比山岳还重,死比鸿毛还轻”。[2]但是武士的死并不是随便的,死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南北朝时代日本的武士道把朱子学作为自己的主要内容,尊王勤王思想在武士头脑中扎根。楠木正成的“七生报国”的忠君爱国思想成为武士道精神的典范。[3]朱子学的大义名分论作为武士道的重要内容,对武士的影响可谓深入骨髓。武士认为:为主人而死是天经地义的事。到了近代民治维新以后,虽然武士阶层消失了,但是武士道精神却进一步发展。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两位“军神”----桔周太和广濑武夫。他们的“忠魂奕奕永报皇恩”和“七生人间报国恩”的精神被当时的宣传机器大肆宣扬,助长了军国主义气焰,起到了极其恶劣的作用。1941年1月8日,东条英机向陆军发布《战阵训》,露骨地强调军人要为天皇而死,鼓励士兵在在战争中倒地时欢呼“天皇陛下万岁”而死去。
为什么日本士兵要称自己为“皇军”?为什么他们战斗赴死要为天皇而死?这是因为日本法西斯通过炮制出来的国家神道这一国家宗教对整个军队和全体国民进行的军国主义思想灌输。下面我们来探寻一下国家神道的渊源。国家神道是由日本的神道教演变而来的,日本神道教迄今大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原始宗教,本身没有教义,没有经典,是地地道道的朴素的、原始的宗教。[4]3世纪古坟时代时神社产生,神社神道开始形成,5、6世纪时我国的佛教、儒教、阴阳道传入日本,神社神道开始吸收这些外来宗教补充教义,初具体系。7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大化改新,日本律令制国家形成,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成,本来作为天皇家系宗教的皇室神道,在此时演变成具有国家的、公家性质的公众祭祀了。[5]从《大宝律令》开始古代天皇制国家的神祇制度开始建立,神祇制度是:把天皇家系的祭祀作为具有国家性质的皇室神道加以制度化,以主要神社为官社,置于朝廷的直接监控之下。古代神祇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日本民族宗教已向古代国家宗教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在把地方供奉的各氏族神划归国家权力控制之下,加以序列化时,还确立了把天皇祭祀的天照大神作为全国最祭祀的最高神的方针。[6]《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神话是古代日本编造出来的政治神话,说天照大神之弟素戋呜尊被逐出高天原(也就是天界),降临于中之国,开拓国土,其后代大国主命乃臣服于皇孙。[7]这一理论为国家神道的神国思想提供了依据。江户时代后期理论神道的一支复古神道出现,本居宣长排斥人的智慧,提倡对于神灵的绝对信仰。本居宣长虽对自己的神道观没有特别的加以发挥,但却认为坦然接受神灵之道、天皇之道乃为人之道。他的未入门弟子平田笃胤制定了系统的复古神道教义,他认为孝道就是崇敬神代众神,忠于天皇。复古神道的特点在于:通过《日本书纪》和《古事记》等古典文献为依据,主张崇拜天皇的绝对化。复古神道在倒幕政争的过程中成为了政治上指导性的意识形态。[8]国家神道是在明治维新时期,把神社神道和皇室神道结合起来而成立的。复古神道在国家神道形成过程中思想上给予巨大影响。[9]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一方面在精神上强化天皇作为现人神的宗教权威,虽然政府表面上承认国民信教的自由,在宪法颁布不久发布了《教育敕语》从精神上完成国家神道的教义,《教育敕语》以天皇制的意识形态系统地教育国民,《教育敕语》依次“下赐”给各学校,成为最具强制力的国民道德规范,它起到了国家神道教典的功能。另一方面政府在祭祀制度上、神官神职的身分上、神社的运营经费各方面都实现了国家的管理,明治政府的国家神道体制日臻完善。从1906年开始正式实行的神社整理到1912年(大正元年),各地无格社及村社约整理了6万5千余社,非公认神社被彻底整理。[10]神社体系基本建成。日俄战后即明治末期由政府所进行的神社整理,是地方改良运动的重要一环,同时也被称为神社史上的“第二次维新”,它对国家神道深入到社会的最末端起了重要作用。[11]国家神道对日本民众的精神束缚在战前可谓是深入骨髓。
结语:日本作为资源小国,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资源少未必无法发展。战后日本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实力一度跃居世界第二,没有战争与侵略掠夺照样可以使国家变得强大。但是支撑战争的思想理论因素直到今天仍被许多日本人所接受,这是极为可悲的。武士道精神和国家神道不是突然形成的,它们有其理论渊源。但是这些理论虽有渊源却是近代化畸形发展过程中被军国主义强拉硬拽形成的欺骗性理论。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真相能让越来越多右翼分子回头。
[1]肖鸿恩,钟庆安.登陆日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郑彭年.靖国神社——日本军国主义的招魂幡[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7.
[3]郑彭年.靖国神社——日本军国主义的招魂幡[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4.
[4]村上重良著,聂长振译.国家神道[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0:1.
[5]村上重良著,聂长振译.国家神道[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0:17.
[6]村上重良著,聂长振译.国家神道[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0:26.
[7]村上重良著,聂长振译.国家神道[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0:25.
[8]村上重良著,聂长振译.国家神道[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0:60-61.
[9]村上重良著,聂长振译.国家神道[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0:18.
[10]郭冬梅.明治末期的神社整理与国家神道[J].日本学论坛,2007(3):52.
[11]郭冬梅.明治末期的神社整理与国家神道[J].日本学论坛,2007(3):49.
韩玉春(1992-),男,山东临沂人,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