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治初期“立身出世思想”强大影响力管窥

2016-10-20姚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0期
关键词:武士道儒教

姚丹

摘 要 在明治时期的日本,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自助论》、福泽谕吉的《劝学篇》促进了立身出世风潮的进一步高涨,依靠个人的聪明才智就可以“立身出世”——这一个人层面的立身出世观印刻在了人们的心中;另一方面,儒教、武士道的影响此时也并未消退,通过明治国家、天皇制的建立,武士和国民之前对大名的“忠”转化为对国家的“忠”。由于该意识渐渐在年轻人中扎根、发展,上述个人层面的“出世”就与国家层面的“出仕”层叠起来,进而被合法化、合理化。本文旨在探讨“立身出世”思想在当时如何固化为“出世”,并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深刻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力图对明治初期的社会现实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立身出世 儒教 武士道 出仕

中图分类号:K0 文献标识码:A

1明治初期所标榜的立身出世主义

为了将日本从落后的封建国家改造成能够与西方并驾齐驱的近代国家,明治政府不得不“两条腿走路”。为了追求在国际社会的“富国强兵”与在国民内部的“立身出世”,将培养具有平等身份的近代国民视为当务之急。在这种近代社会教育观的影响下,倡导“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勿使人心倦怠”的《五条御誓文》(明治元年)以及倡导“学问乃立身之财本”的《学制被抑出书》(明治5)相继颁布,打破以往的“身份相应”,大力鼓吹“实力相应”时代的到来。一时间,日本政府以及民间的有识之士全部致力于对西方文化和希望教育制度的吸收、引进,无论以往的身份、门第,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可以在社会上博得崇高的地位和名声。这种立身出世的理念演变成普通百姓的一般性常识。

近代的国民,必须具备平等的身份。为此,明治政府引入西方的政治制度,实施废藩置县、四民平等、职业选择自由等,一扫以往的封建制度,不断推进改革的进程。在此基础上,为了文明开化,以男女有平等的求学权为国民教育建设的目标,继承自江户末期以来重视实学的优良传统,设立文部省(明治4),颁布了效仿西方的学制(明治5)。特别是在教育中加入通过实学实现出世的西方立身出世观,给孩子和年轻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例如,明治17年文部省发表的毕业歌,从明治到昭和期,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被广泛传唱。在毕业歌《敬仰您的尊贵》中有“是您的不断鼓励,让我立身成名”的感慨,在《寻常小学读本》等教科书中,鼓励立身的内容也比比皆是。以行政权力为后盾的国民教育给社会思潮和日本人的思想带来重大影响。

此外,民间有识之士的推动作用也不容忽视。给明治青年精神形成带来重大影响的著作无外乎是众所周知的中村正直的译著《西国立志篇》(明治4)和福泽谕吉的著作《劝学篇》(明治5.02~明治9.11)。相对于借用西方伟人、英雄的传记将成功所必须的勤奋、克己、果敢、节约等作为美德进行详细介绍的《西国立志篇》而言,以“天不造人上之人,亦不造人下之人”开篇的《劝学篇》打破了封建社会身份制度的同时,也宣布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勤奋而立身出世的竞争社会的到来,这导致近代日本人对立身出世的梦想寄予了强烈的希望。

综上所述,通过政府的主导和民间的推进,立身出世真正成为时代的口号,激励着广大青年。以当时小学生的投稿杂志《颖才新誌》为例便可一目了然。明治10年度,这本杂志的投稿中,直接表达“勤奋·学习”的文章占绝大多数,“在其他主题的投稿中,反映推崇勤奋刻苦的禁欲主义、对立身出世的欲求的文章也不少”①。由于教育界的推崇和社会上沸沸扬扬的影响,年轻人形成了走上立身出世之路的精神准备。他们不顾自己的门第和出身,怀揣着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而出世的梦想展开人生的新篇章。在这个意义上,说日本通过以立身出世主义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战略实现了近代化也不足为过。

2促使形成明治立身出世主义的日本风土

首先是儒学的直接影响。儒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被江户时代的武士阶层所接受并落实下来,其后又与尊皇攘夷思想相结合,成为明治维新的原动力之一。加之维新后,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饱尝了作为实践西欧民主精神的自由民权运动的威胁之后,明治政府在汉学者元田永孚等的主导下,于明治23年颁布了《教育敕语》。《教育敕语》内容虽短,但却是以天皇向国民直接讲述的形式,倡导忠君爱国,指出国民的忠孝心是“国体的精华”、“教育的渊源”,强调“孝行”、“修业学习”、“德器成就”、“义勇”、“博爱”、“公益世务”、“遵法”等12项道德。以儒教的道德思想为基础的天皇制教育,将以往偏向于作为武士道德来宣扬的儒学以政府主导的形式推荐给全体国民,并一直作为国民的道德规范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个人的才能奉献给国家的思想在日本人心中扎根下来。进一步地说,受到儒学影响的年轻人,正如前田爱所指出的一般,他们认为“失败既是个人问题,也是‘家的问题,社会上失败被认为是耻辱的。反过来,恰恰是这种耻辱的意识,成为立身出世主义心理上的发条,不断鼓舞着他们”②。江户时代,由于身份制度的限制隔断了积累起财富的商人对政治的渴望。进入明治初期,没落士族子弟不仅仅将本意为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个人社会地位、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思想停留在个人层次上,而是将其与社会甚至是国家层次的富国强兵、加入列强队伍相联系,将“家”的复兴和奉献国家合二为一。

其次是暗藏着武士道精神的儒学思想的影响。“武士道是扎根于日本传统中的武家文化精神。作为大和民族的灵魂和道德支柱,给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带来极大影响”③。特别是众所周知的江户幕府将朱子学作为官学进行强化的结果,“儒教对武士道的形成,其影响比任何一种宗教、哲学的影响都大。可以说,武士道是武士学习吸收了中国儒教文化,并有选择地将其日本化的产物。”④然而如关立丹论述的:中国的儒教讲求“仁”、“义”、“礼”、“知”、“信”,把“仁”作为人道的中心,讲求德治。与中国重视“仁”的儒教不同,日本的儒教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重点在于强调“忠”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忠”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于是,中国与日本儒教差异越来越大。⑤

明治维新之后,由于《征兵告谕》(明治5)的颁布,参与军事不再是武士享受俸禄的同时所具有的特权,而是强制国民担负起服兵役的义务。明治15年,将“忠”推向首位,以“我国军队世世代代为天皇所统率”为开篇的《军人敕谕》下赐到陆海军军人当中,成功将曾经对藩主尽忠的旧武士转化为为国家、天皇尽忠,报效祖国的新武士。另外,《军人敕谕》不仅被信守为军人的精神支柱,在民间也得到普及,对国民精神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正因为明治维新终究不过是一场政治改革,以天皇制为象征,日本的国体不但没能摆脱封建的影响,反而为了确立近代国民国家,效仿德国,进行了一连串的政治操作。例如通过神道的国教化(明治3)、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22)以及《教育敕语》(明治23)等的颁布,天皇被绝对化,形成的“近代天皇制有别于俄国的沙皇主义和普鲁士王国,拥有绝对专制的、军事的、警察一般的特性”⑥。在这种状况下,天皇变身为“君”,国民变身为“臣”。借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不论出身地选拔有能力的精英一族的社会条件已经具备。

效仿中国,在日本平安时代曾短时间试行过科举,但一方面参加考试者多半是下级贵族,合格者充其量上升到中级贵族。与此同时,高级贵族子弟享受官位的世袭制。因此,科举的引入并没有冲击到当时的贵族政治。从院政期开始,官职的世袭制得到进一步推进,科举制伴随律令体制的崩溃而被废除,并未给日本历史带来重大影响。与之相对,到了“发现三百列藩皆兄弟,千万人民一国民,日本国家的思想在此油然而生”⑦的明治时代,参照“科举”的官僚录用制度不仅成为必要,而且其可实施的社会条件也已成熟。因此,政府于1894年参考科举制颁布了《内阁制度》(明治18)随后又颁布了《文官考试的试补和见习规则》(明治20),高等文官考试制度得以完善。

菊池信太郎指出,“明治初期的官吏任用制度,主要是以猎官对策为目的而设立的,在文部省管辖下的帝国大学计划进行官僚养成”⑧,实现了“特定学校的毕业生,换言之就是作为学历证明的毕业证书的拥有者被赋予了免除考试或无需通过考试而任用的特权”⑨,通过此举错,“将学校与职业这二者的考试制度结合起来,实现了所谓的‘学历主义”⑩。作为国家与民众间沟通的渠道,明治政府开创了官僚制。这给当时的社会精英青年,特别是帝国大学的毕业生一个“末了要么是博士要么是大臣”的梦。

在立身出世是国民教育的目标甚至是新道德的时代,“只知道做官,而不知道自己兴办事业” 的大有人在,他们“只着眼于政府,认为不是政府的事就决不可做。有了这样的成见,就只想达到他们平生所抱‘青云直上的志愿” ,结果“洋学家们全都出入宦途,自己举办事业的屈指可数” ,“青年学生只读了几本书就想做官” ,陷入了“举世人心风靡,羡慕官、依赖官、害怕官、谄媚官” 的社会现实。立身出世之路被固定在追求“功名”换言之即为追求“出仕”之上。比起个人的自立,更重视体面,走上仕途才是他们的最高理想。这种明治初期的“立身出世”观自然也成为使当时自我觉醒的青年受到挫败的、不可逾越的屏障。

注释

① 前田爱.明治立身出世主义的系谱从<西国立志篇>到<归省>(前田爱第二卷《近代读者的成立》[M].筑摩书房,1989(5):97.

② 前田爱.明治立身出世主义的系谱从<西国立志篇>到<归省>(前田爱第二卷《近代读者的成立》[M].筑摩书房,1989(5):99.

③ 新渡户稻造.武士道[M].岩波书店,1984(10).

④ 金翰钧.论日本武士道的源流及其演变[J].时代文学,2008(2):120.

⑤ 关立丹.武士道与日本近现代文学——以乃木希典和宫本武藏为中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10.

⑥ 松尾章一.近代天皇制国家与民众·亚洲(上)[M].法政大学出版局,1997(6):199.

⑦ 田中彰.通往近代天皇制的进程[J].吉川弘文馆,2007(3):6.

⑧ 菊池信太郎.从<桐阴文库>中看明治初期高等教育和管理任用[J].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育学研究室《研究室纪要》第33号),2007(6):101.

⑨ 天野郁夫.[增补]考试的社会史[M].平凡社,2007:219.

⑩ 天野郁夫.[增补]考试的社会史[M].平凡社,2007:207. 福泽谕吉.劝学篇(第四篇)[M].岩波书店,1942:44.同上.

参考文献

[1] 飛鳥井雅道.『文明開化』[M].岩波書店,1985.

[2] 色川大吉.『明治精神史(上)(下)』[M].講談社,1978.

[3] 平川祐弘.『和魂洋才の系譜――内と外からの明治日本――』[M].河出書房新社,1987.

[4] 丸山真男.『福沢諭吉と日本近代化』[M].(区建英訳)学林出版社,1992.

[5] 劉岳兵.『明治儒学と近代日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 張崑将.『徳川日本「忠」「孝」概念の形成と発展』[M].華東師範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武士道儒教
图书易学与儒教建构:喻国人思想研究
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道统的宗教化:王启元儒教思想研究
“武士道转型”诠释的新体系
——读张崑将《电光影里斩春风——武士道分流与渗透的新诠释》
新教与儒教的义利观对资本主义的作用——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思
井上哲次郎武士道论考
儒学与儒教分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