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江苏原生态民歌方言特征及与其相适应的演唱方法
2017-11-30姚婧
姚婧
摘要:本文阐述了江苏原生态民歌用方言演唱的重要性,以及江苏民歌中方言的特点与普通话做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用不同地区的方言演唱江苏原生态民歌的注意点,旨在对江苏原生态民歌演唱的方言演唱方面做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江苏原生态民歌;方言;演唱方法
一、用方言演唱的重要性
原生态民歌是人类文明在时空中发展繁衍出的一种生命,这种生命应该生生不息,而不是風干的仅仅是一个躯壳的遗产。因此,传承与发展江苏原生态民歌,就应让这些在人们记忆中逐渐消失的歌一代代传唱。既然要唱,如何才能唱好,唱出原生态民歌的原汁原味呢?那么这要先理解歌唱的本质。歌唱,就是歌声和语言相结合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歌唱艺术是文学语言(主指歌词)和音乐语言(主指旋律音调)相互融合,并诉诸于人的发声器官的产物。
各地的原生态民歌都是用当地方言传唱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原生态民歌是方言的载体,是人们通过音乐抒发情感,或叙事的一种方式。中国有句古话“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音”。可见即使是在不同的乡镇,民歌的特点也会不同。不同地域地方风貌、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不同地区各自不同的方言,这就造成了各地区原生态民歌风格的迥异。
如江苏无锡民歌《无锡景》:
我有一段情(呀),
唱拔勒诸公听,
诸公各位静(呀)静心(呀),
让我(末)唱一只无锡景(呀),
絮絮(哪)叨叨(末),
唱拔勒诸公听(呀)。
这是《无锡景》的第一段唱词,词中的“唱拔勒”意思是“唱给”,“絮絮叨叨”是指“仔细”。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这句歌词中,句读处几乎都有“呀”、“末”等衬字,其亲切温柔之感与当地的吴侬软语非常和谐,如果改用普通话来唱,忽略无锡方言的声调特点,就丧失了这首原生态歌曲的地域风格,歌词所表现的委婉韵味就会差强人意了。
二、用不同地区方言演唱时的方法
方言是原生态民歌的根基,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歌词上,而且体现在音调上。方言字又称方言俗字,是汉字在各个时期发展过程中的衍生物。汉语语音的构成要素除声母、韵母外,还有声调。声母、韵母决定着咬字和吐字的着力点,它们直接影响到传达歌词含义的准确性;声调是汉字字音高低、升降的变化,是演唱时发声的基础,它是歌曲旋律的奠基石。清人黄遵宪在《山海题记》中说:“然山歌每以方言设喻,或以作韵,苟不谙土俗,即不知其妙。笔之于书,殊不易耳。[1]”这让我们理解了,用方言演唱原生态歌曲最能表达人们心中真情实感。这些方言中存在着许多较为特殊的词语,即通常所说的“方言词”。而这些方言词语又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规范的字形,因此老百姓便以造字或借字的方式来解决实际需要。这些方言字为了适应各地方言特殊词语的书写记录,由当地民间创造并约定俗成使用开来,它们有的是不见于一般字书的、自造的;有的是本有当用字形未用而另造他字的方言俗字;还有的则是自造而与原有汉字同形的。由于这样一个原因,用方言演唱的原生态民歌是难以笔录的,原生态民歌中的方言词往往找不到相应的文字做记录,即使用同音字记录也不得不辨一辨声韵调,然后才能下笔,不然就会误记。而且误记造成了江苏原生态民歌流布范围小,传颂区域不广的现状。了解了方言声调对于原生态民歌重要性,就为我们传承、发展江苏原生态民歌的工作做了一个铺垫,有了这个铺垫,接下来就应该深入了解我省各方言区语音上的特征,对方言的声调与江苏原生态民歌的关系做具体的研究剖析。
与普通话里的四声,也就是四种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相比,江苏省方言中多出了一个“入声”。常见的倚音之类的装饰音就跟这种特殊语调有关。为了准确地表达歌中方言词的声调,往往在旋律音中间加入一些装饰音,用滑行的方式,把旋律音串接起来,使之切合口头语言的声调和语调的固有特征,这也是江苏原生态民歌的一个特殊规律。在演唱这些滑音时,要注意各方言区或民歌色彩区所具有的风格特色,应该根据不同的风格特色,依情而定这些滑音的效果,这些效果包括快滑音,慢滑音,连滑音多,断滑音少等等,万不可滥用滑音。在演唱方法上,唱滑音前要先储气,即使是在句尾的长音下滑或上滑,都要储好气,不要误会为气不够才下滑,还要注意连贯,依照上下滑动音高的,均匀地滑,适当地移动胸部的支点。
普通话与方言的发音有明显的区别,用方言演唱原生态民歌,不能忽略方言的发音特点,不能满足于唱准旋律,而是要歌词的字义表达清楚,也就是要在咬字吐字上做到准确、清晰,这样才能在保留各地域民歌风格的同时,使人听懂、听清,不致误解,才能使江苏原生态民歌的原貌通过我们的演唱恢复得更真实,更完美。
参考文献:
[1]参见周振鹤,游汝杰著:《方言与中国文化(第2版)》[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74.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