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今世界武器装备的最新发展(上)

2017-11-30李大光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30期
关键词:氢弹机动弹道导弹

李大光

武器装备是军事发展的最直接推动力量,是军事力量发展建设最活跃因素。因此一直以来武器装备发展都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特别是美俄等军事强国总是引领着当今世界武器装备发展的潮头。经过68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工业化国家,规模之大、体系之完整令世界为之惊叹。

一、核武器仍然是大国重器

最近一段时间朝核危机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美国总统特朗普关于要搞核重建的言论又闹得沸沸扬扬。可见核武器仍然是当今大国之重器。

(一)核武器小型化

一直以来,有核国家从其战略需求出发积极推进核武器小型化研究。当前可以确定拥有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的国家: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的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毁伤破坏效应的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武器(第一代核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聚变武器(第二代核武器,即氢弹,分为两级和三级式)和中子弹(第三代核武器)。一直以来核武器不仅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也是国家地位的象征。

核弹小型化是全世界核武器發展的一个难题。弹道导弹能飞行上万公里,精度高且突防能力更好,一出现就广受好评。但是如何能让弹道导弹的威力更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核弹装到弹道导弹上面去。而要把数吨重的核弹装到弹头上面去就必须把核弹变小,美、苏、法都先后破解了核武器小型化难题。中国从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66年10月进行核武器小型化实验只用了两年时间。

而在核武器发展过程中,中国是五个核大国中核试验次数最少的国家。截至1998年5月底美国进行了1032次核试验,苏联和俄罗斯进行了715次核试验,法国进行了210次核试验,英国进行了45次核试验(注:英国现役核武器源自美国现役装备),中国自主发展核武器也仅进行了45次核试验,其中包括23次地上核试验和22次地下核试验。

(二)氢弹

氢弹又称聚变弹。1952年11月1日美国进行了世界上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世界上第一个热核聚变装置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岛爆炸成功。自美国第一次氢弹试验成功已经过去六十年有余,至今除了美国之外只有俄罗斯、法国、中国和英国四个国家都能够独立制造氢弹。

1961年10月30日人类制造破坏力最大的爆炸装置代号为“伊凡”当量为5000万吨的“沙皇氢弹”在苏联核试验场空爆成功。这颗“沙皇氢弹”的热核反应所产生的电磁扰动3次传遍全球。这是世界上最为剧烈的一次核爆炸!核爆炸后4000公里以内的所有的飞机、导弹、雷达、通讯等设备全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苏军整个通讯失去联系的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美军驻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岛上的北美防空司令部的电子系统大都受损,雷达无法操作,通讯中断。由于太过恐怖,对环境破坏太过于严重,从此以后世界各国再未进行过如此疯狂的核试验。

1966年12月28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当量30万吨的氢弹原理试验。

由于氢弹技术比较复杂,需要大量维护人员和维护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维护和保养费用极大,由于聚变材料和装药的寿命很短,导致氢弹的储存寿命太短,成本太高,核大国已经逐渐不再发展新的氢弹,转而发展价格比较便宜的原子弹和中子弹。

(三)中子弹

中子弹实际上就是增强了中子辐射的氢弹,它只产生少量冲击波和红外线,但释放大量中子束,中子可自由逸出,使放射性沾染的范围比较小。中子的贯穿能力极强,能够轻易穿透装甲车辆、建筑物、砖墙去杀伤人员而装甲车辆、建筑物和武器却能完好地保存下来。因此作为一种战术核武器中子弹只杀伤敌方人员,对建筑物和设施破坏很小,也不会带来长期放射性污染。因此中子弹是最具有实战价值的一种小型核子武器。

1988年12月29日中国成功地测试了中子弹。1999年5月25日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悍然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硝烟还没有散尽,美国国会却抛出另一份所谓的调查报告——《考克斯报告》,诬蔑中国通过窃取美国军事技术而危害了美国的国家安全。报告指责中国二十多年来在美国国家核武器实验室窃取了七种核弹头和中子弹的机密,还诬称中国是在窃取美国核弹头W70中子弹的设计机密后才试验了自己的中子弹。鉴于美国《考克斯报告》的诬蔑,中国1999年7月15日宣告拥有中子弹。

我国核武器五十年的发展中颇多可圈可点之处。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四)美军大规模升级核武器

尽管冷战已结束,但是作为世界头号核大国,美国在新型核武器的研发方面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每一年度的国防预算都专门分配大量的资金用于核武器的研究,力图在全球核武竞争中形成更具有优势的核战略威慑。

由于美国现有核武器在2030年之后难以使用,因此美国抓紧推进核武库更新换代,特别注意加强核武器的灵活性、精确性和易替代性的改进。2017年9月美国空军授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雷声公司9亿美元的合同,设计一种可携带核弹头的远程导弹(LRSO)。其实在2016年美国空军就给了洛克希德和雷神公司大约9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开发由B-52、B-2和B-21轰炸机携带的核导弹。此外美国海军也积极推进核导弹潜艇(SSBNs)的现代化升级改造工作,计划在2021年开始建造新的“哥伦比亚”级潜艇。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未来七年内大规模升级核武器耗资可能高达3840亿美元。

二、军事航天技术打造天军利器

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改变战争的形态,使军事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空中扩展到外层空间,成为争夺战争主动权、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

(一)军事航天系统与工程endprint

军事航天系统包括军用航天器、航天器运控系统和航天器应用系统。军事航天工程是为建设军事航天系统而实施的航天工程,因此除了军事航天系统外,还须同时建设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器发射场和回收着陆场、航天测控系统等航天工程支持与保障系统。

中国的军事航天发展是从1956年开始的。如今中国航天技术和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六号和长征十一号已经成功首飞,形成了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的运载火箭型谱。目前中国航天开发的目的已经不再单纯为了研制弹道导弹的技术,而是将目光投向构建各种卫星网络、空间站和月球开发等领域。

(二)返回式卫星

返回式卫星具有广泛的军事用途,各个航天大国都曾利用返回式照相侦察卫星用作军事侦察及国土普查用途。此外返回式卫星还是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先导。由于宇航员必须采取与返回式卫星相似的方法返回地面,因此只有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才能为载人航天打下基础。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掌握了返回式卫星技术。

返回式卫星回收技术十分复杂,必须突破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技术、卫星再入防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在五十年前航天技术刚刚起步的时候,这些技术无疑是一道世界性难题。美国曾经经历了12次发射失败的惨痛代价,苏联也在交了13颗卫星失败的高昂学费才实现了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回收。

1974年11月5日中国第一颗试验型返回式卫星起飞后不久在惊心动魄的爆炸声中箭毁星亡。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二颗返回式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于11月29日成功返回,但返回舱再入大气层时裙部烧坏。1976年12月7日中国第三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在轨运行3天后成功返回。第三颗返回式卫星回收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到目前为止中国共发射25颗返回式卫星,另外神舟飞船、嫦娥三号、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等任务也相继发射成功,这些都为“空间实验室”成功返回地球家园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载人航天器

载人航天是指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从事各种探测、试验、研究、军事和生产的往返飞行活动,目前仅美、中、俄三国拥有自主载人航天能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也叫“921工程”,它是以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的工程为标志。按照“三步走”战略,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我国完成了无人飞船的必要测试。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中国人成为遨游太空的常客。“天舟一号”无人货运飞船在2017年4月发射升空并成功完成与“天宫二号”完成推进剂补加试验,标志着“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圆满成功。9月17日在经过五个月的飞行后,“天舟一号”完成任务后按计划与“天宫二号”完成分离,再入大气层后烧毁。“天舟一号”的任务是我国空间实验室任务的收官之战。此战之后我国将在太空正式建立自己的空间站。

(四)卫星导航

目前拥有卫星导航技术的国家和集团主要有四个:即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中国(北斗)、欧盟(伽利略)。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军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目前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

我国分三步走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启动北斗系统第三步建设,即北斗三号系统建设,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

当前北斗系统已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时空信息服务,15颗卫星在轨稳定运行,5颗新一代北斗卫星已经完成在轨调试,即将入网工作。在此基础上,2017年将发射6—8颗卫星,至2020年将前建成世界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服务能力。

三、机动发射导弹是现代战争利器

弹道导弹的机动发射主要是在地面机动、水面机动、水下机动和空中机动四种发射方式。

(一)洲际弹道导弹

洲际弹道导弹具有比中程弹道导弹、短程弹道导弹和战区弹道导弹更长的射程和更快的速度。其中陆基战略弹道导弹、海基潜射战略弹道导弹和空射战略核武器共同构成了一个大国完整的“三位一体”战略威慑体系,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拥有国为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日本、以色列、印度、伊朗,另外朝鲜的洲际弹道导弹也在研制中。

美国的洲际导弹技术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由于陆基洲际导弹在敌方首次核打击中存活的概率并不高,所以美国并不十分重视陆基洲际导弹的发展,而对海基和空射战略核武器投入更大。

与美国相比俄罗斯虽处于劣势,但俄罗斯另辟蹊径。首先是增大射程,最远可达14000—15000千里,可打击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其次是增加核弹头当量,如俄罗斯亚尔斯导弹总当量达到1500万吨TNT当量,新发展的萨尔马特最大当量达到3000万吨TNT当量(是广岛原子弹的1500倍,有巨大的威慑力)。

(二)潜射弹道导弹

海基核潜艇的潜射洲际弹道导弹是目前生存力最强的核打击力量,它可藏在大洋深处从敌人意想不到的位置发动核攻击。海基潜射战略弹道导弹武器系统是目前最尖端军事技术之一,也是战略弹道导弹中技术难度最高的,同陆基导弹相比需要克服更多的技术难题。海基潜射战略弹道导弹武器系统包括核动力潜艇技术和水下弹道导弹发射技术两个组成部分,缺少任何一项都无法研制成功。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国、中国、英国和法国掌握此项技术。

从现有技术数据来看美国的“三叉戟Ⅱ”型潜射弹道导弹比较先进。俄罗斯正在研制的“布拉瓦”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在投射质量、打击精度和其他一系列技术指标上均无法与美军装备的“三叉戟Ⅱ”导弹相比,尤其在稳定性上,“三叉戟Ⅱ”型导弹自1989年至今已有140次以上的成功试射,而“布拉瓦”导弹至今仅有的十几次试射还有一半失败了。endprint

中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经研制成功巨浪-1型弹道导弹,而最新型号的巨浪-2型导弹也已经研制成功。巨浪-2型导弹的射程远远超过巨浪-1型导弹,对出水姿态的要求也更加苛刻,这种导弹的研制成功,意味着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获得更大的突破。另据外电报道中国最新型的巨浪-3洲际导弹已经在032型潜艇上进行测试。

(三)空射弹道导弹

由于空射弹道导弹在空气稀薄的高空飞行,所承受的动压相对较小,结构强度要求相对降低,可以适当减轻弹体结构重量。同时高空大气压力变化较缓,有利于提高导弹发动机工作效率。因此高空发射弹道导弹具有扩大导弹射程、增加导弹发射灵活性、增强战略突防能力等优势。

空中机动发射方式具有发射费用低,准备时间短,机动性、隐蔽性好等一系列优点。美国、俄罗斯、中国对空射弹道导弹都处于研发阶段。

(四)巡航导弹

巡航导弹能够自陆地、船舰、空中与水面下发射,主要用于对严密设防区域的目标实施精确攻击。目前只有美、俄、中等少数几个国家具有攻击距离在2000公里以上的远程巡航导弹打击能力,比较知名的巡航导弹有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俄罗斯萨姆(AS-15)空射对地巡航导弹和中国的红鸟系列巡航导弹等。

据外电报道“红鸟”巡航导弹是中国研制的巡航导弹系列之—,共发展出红鸟一型、红鸟二型、红鸟三型,射程也由最初的6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

(五)铁路机动弹道导弹

导弹列车的正式名称是“铁道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系统”,是指将远程弹道导弹安装在专用的铁路列车上,在铁路列车上进行发射的铁道机动型弹道导弹。铁路机动发射作为一种发射方式,最大优势是连续机动速度可达80—100公里/小时,而且机动距离远,导弹列车一次可机动转移1000公里以上,可以做大范围的机动,便于摆脱敌方侦察手段的跟踪。理论上,铁道列车导弹可以随时在任意一个铁道线上发射导弹,需要动用数十倍于打击固定发射井所需的侦察和火力资源。

2017年7月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宣布,俄国防部正在加紧研制新一代“铁路导弹作战系统”,恢复生产苏联时期的导弹列车并将装载俄罗斯第五代洲际弹道导弹“RS-28”。俄罗斯媒体认为,一旦“幽灵导弹列车”开始服役,将成为俄罗斯的重要“杀手锏”,有效制衡美国的军事优势。

中国的导弹列车是2006年2月中旬在央视新闻联播中亮相的。2015年12月5日美国情报部门监测到中国从铁路列车上进行了一次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这次试验发射表明中国正以东风-41导弹为基础,发展类似俄罗斯的铁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系统。(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氢弹机动弹道导弹
What Are the Different Types of Robots?
飞行员杨国祥投掷氢弹失败,放弃逃生机会与氢弹共存亡
机动三轮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金正恩视察“可搭载在洲际弹道导弹上的氢弹”
海军航母编队启航执行机动训练任务
氢弹,不过如此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