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创新
2017-11-30齐琦
齐琦
摘要:“互联网+”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对高校师生的学习形态、交往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提高工作者的“主体意识”和网络能力,改变路径依赖,实现路径创新,特别是要做到“四个结合”,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优化学习形态、优化交往形态、提高网络空间治理、发挥传统教育优势相结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性、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创新
“互联网+”,是指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作为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成为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基本背景,正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同样,作为社会思想文化高地,“互联网+”对高校更好地履行职能和发挥使命正在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了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高校必须正视“互联网+”带来的新挑战、新问题,改变以往不合时宜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依赖”。不断推动“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路径创新。
一、充分认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精神生產和思想教育始终受到物质生活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精神生产水平如何、思想教育实效如何,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变革,是否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当今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顺应“互联网+”新形势。准确把握网络背景下高校师生思想运作新特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特征。
深刻认识“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学习形态正在深刻改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导致学习革命。从书籍、报纸到网络的改革不仅是载体的改变,更是传播理念和互动方式的革新。在互联网时代,人类生存状态发生重大改变,人类将有更多选择权利。例如,网络课程对于传统大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这种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得的资源,使传统大学在“知识获取”方面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历史。因此,大学应该不断适应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从知识传授角度而言,应该从教学中心转为“学习中心”。过去整个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是以单向度的“教”为中心的。但是未来不是如此,教师不可能再掌控学习流程和过程。教师的角色会从过去的中心地位,会变成一个陪伴者、指导者、学习伙伴。由单向度的“教”走向双向度的“学”,是未来教育的基本特点。从学习中心的内容来说,它也会从供给制转为按需调制。走向定制化,能够“根据学生的天赋、潜能和个性、兴趣来设计个性化的课程。从补短教育,走向扬长教育,拓展生命的长宽高,培养生命的真善美”。学习评价也日益去标准化、去模式化,正在彰显个性化、人性化。
深刻认识“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交往形态正在深刻改变。“互联网+”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突破了现有局限性,表现为多维性。教师的“固化”身份将不断被打破。教师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下的人际关系,越来越明显地表现为多维性的网际关系。这种网际关系,突破了各种各样的“疆界”和“藩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无限互联”及“无限关涉”。突破了原有的确定性,表现为不确定性。在现实世界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熟人社会”或“半熟人社会”,交往活动受着稳定的社会价值观念的支撑和规约。而在网络世界里,信息的庞杂性、虚拟性特征使得作为行为目的、意义和情感的传播通道并不是清晰可辨、触手可及的,这些都使网络交往易变、混沌。师生交往的意蕴函数不再是直线型的,而是发散型的,师生关系也因此充满了不确定性。突破了原有的秩序关系,日益表现为非中心化。网络交往突破了现实社会行为所具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互动特征,没有了主动者被动者平民之分,没有了作者读者之别,没有了长者幼者之辨,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处于交互主体的主体际界面环境之中。这对传统的教师地位、教师权力带来的冲击是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
在高校中。学习形态和交往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基本形态或两大基石。二者始终不断的变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此,必须正视和顺应学习形态和交往形态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与时俱进加以改进和跟进。唯有改变和顺应,不断提高教育主体工作能力和教育方式实效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
二、增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能力
适应“互联网+”新趋势,关键靠人,靠提高人的能力。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既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教育者不再借助传统的权威身份发号施令,而是成为把关人和传播者。同时,由于网络存在方式对人的主体性的扩展,赋予了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权与主导权。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再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平等地和教育者展开对话和交流,共享信息。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失去“主动”,失掉“主权”,没有“主体”。否则。“存在着解构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的地位,乃至毁掉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提高“主体意识”,增强“教育意识”,注重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要健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体系。一是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由相关工作部门组成网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互联网上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进行宏观协调和指导。组织网络正面宣传、舆情监管和舆论引导工作,保证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具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要利用互联网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积极组建一支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师生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和心灵交流的平等关系。在此基础上,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主要作用,使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更有辐射力和渗透力。三是要形成一支网络技术服务工作队伍,专门负责网络平台的设计、技术的维护、更新等工作。及时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协调网上网下教育内容和活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技术性、实效性。endprint
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能力水平。例如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和师德师风,善于运用“互联网+”改造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掌握网络沟通艺术,善用网言网语,构建主流舆论引导圈,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教师可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测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征。評估学生的优势潜能和最佳学习方式,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推送方案,探索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能施教,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帮助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贴近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关注他们的尊严、人格和情感,激发他们自我发展能力和创造力,以新心态走近大学生,以新语态贴近大学生.以新形态引领大学生,以思想新生态塑造大学生。提高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调动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意见领袖”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APP、公众号等,可以由学生党员参与运行,发挥他们的先进带头作用,传播正能量,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推进新媒体人员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和政治思想人员的合作。比如,大数据统计、相关网站的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强化与各学科研究间的协同意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协同,大数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需要协同。”大数据分析的庞大数据处理量仅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研究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要广泛吸纳统计学、计算机信息学、情报学的学者们加入其中,补齐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存在的短板。总之,要做到师生在哪儿,我们的工作队伍就要到哪儿去。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特别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三、创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路径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树立互联网思维,用好互联网带来的重大机遇。特别是要改变路径依赖,实现路径创新,做到“四个结合”,即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形态、交往形态、网络空间治理、传统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实效性。
第一,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优化学生学习形态相结合。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要遵循教育规律和网络特点,符合学生心理需求,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青年学生就会欢迎。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传播模式,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原有的那种刻板呆滞的知识模式、单向刚性的理论灌输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联系学生对于网络世界的所思所想。引导学生的思想舆论。对此,要充分发挥高校优势,从优化学生体验出发,按照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规律进行内容再造,用互动化、交互性的方式来传播学习内容,推进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建设,采用研讨式、互动式教学,在数字化学习、在线课程、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探索,把思想教育内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合在各类课程中。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特点,秉承开放、共建、共享的理念,把学生作为建设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积极性、创造性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
第二,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优化学生交往形态相结合。网络的诞生和普及,影响着人际交往行为方式。在网络交往中,人际关系呈现出自由而平等的特点。这种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因为在网络环境下,交互式的沟通和对话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平等、及时的互动能够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有利于消除原来那种高高在上、不好接近的规训形象。我们需要将社会学上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积极开展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交往相结合,要求教师对不同学生或学生群体进行具体分析,在教育过程中平等地与受教育者进行讨论与交流。通过启发和人情人理的沟通。引导受教育者接受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开展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到“典型事件有碰撞、理论热点有争鸣、道德价值有共鸣、树人成人有共识”。
第三,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提高高校网络空间治理能力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良好的网络空间治理。在这个过程中.要辩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一是正确处理自由与秩序的关系。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网络空间治理应该构建体现自由的法治秩序,谋求自由与秩序的协调发展。实现自由与秩序的和谐统一。二是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当然,形成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网络空间治理就是不断增进一致性、正确对待多样性的过程,善于在多样性中加以正确引领。找到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促进和凝聚共识。三是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同时,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修复网络生态。
第四,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相结合。在网络背景下,并不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不适应了、不灵了。实际上,越是在网络环境条件下,愈发显得传统的面对面、心交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巨大优越性。可以说,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没有变化,也不能改变。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保持和发扬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优势,进一步彰显其精神内核。要致力于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互联网融合,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以真理引导青年学生,以真心润泽青年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现在同样可以说,教育是农业,不是信息产业。因此,高校教师要辩证对待网络问题,不能用网络工作完全替代网下工作,要用脚丈量实情,不断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促进“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校内校外”互动。要不断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改变学生过分依赖网络的现象,引导学生从浏览式阅读到深度阅读,既充分体验网络世界的精彩,更充分体会现实世界的精彩,加强实践、接触现实,不断塑造良好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