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桥上走一遭
2017-11-30文卿
文卿
人们经常将彩虹比喻为桥。桥的灵感或许也是来自彩虹。不过人类第一座桥的诞生肯定不是为了欣赏,不是为了创造艺术,而是实用,是需要,像江东桥。
江东桥古称虎渡桥,又名通济桥,是一座多孔梁式石桥,位于漳州市龙文区与龙海市交界处,横跨九龙江北溪下游。当年两岸峻岭对峙,万壑并趋,江面宽阔,流水滔滔,进寸退尺,仅靠舟来渡江是非常危险的,需要一座桥来完成两岸的飞渡。江东桥的前身是一座浮桥,那是宋绍熙元年(1190)间的事,但“摇荡掀簸,过者凛容”,过一次桥要鼓足勇气。重修是早晚的事。二十四年后就建石墩木桥,又过二十三年,木桥被火烧了,漳州郡守李韶倡议并带头捐资,还有僧人四方去募捐,许多人集资相助,建了石梁桥,当时桥东西还各有一座亭。工程于宋嘉熙二年(1238)二月动工,淳祐元年(1241)三月落成,历时三年,费钱三十万缗。漳知州黄朴为之作《虎渡桥记》:“计其长二千尺,址高百尺,酾水一十五道。梁之跨于址者五十有八,长八十尺,广博皆六尺有奇。东西结亭,以憩往来者”。桥的工程浩大,如果当年有通桥仪式的话,一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现在东西还是各设一个亭,飞檐翘角。去的时候正当午时,阳光炽热,桥上无人,亭中无人。许多年前并不这么安静。
一座桥也有它的传奇。据清光绪《漳州府志》卷之六记载,江东桥也是一路坎坷,土匪海盗都破坏过,被洪水冲跨过,屡坏屡修,清康熙十八年,总督姚启圣修过,二十四年,水师提督施琅修过,四十八年,提督蓝理也修过,到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还有修缮记录。史书记载的有近20次之多。2004年至2006年,国家拨专款对其也进行修缮。不中断一座桥的历史,历代接力延续它坚固它,可见它的不可或缺。现在江东桥虽然已不通车,但做为文物保护单位,仍然是一种必要的存在。
历经岁月的浸渍,江东桥依然脉络清晰,它超越了实用的价值,变成一种观赏艺术,让人回味让人探寻,它焕发的光芒比彩虹更眩目。那靠西岸公路桥下,尚存的五座老桥墩及九块残墩基等是让人浮想联翩,而且总会想重达二百吨的石梁,八百年前的工匠们如何把它们架上波涛汹涌的急流之上的?还有那个传说是真的吗?最初桥墩屡建不稳,后来循着老虎泅水过江时停歇踏过的礁石,就石垒墩,桥墩非常坚固了。当然也有说虎渡桥的由来可不是这样的,仅是因为江东桥那段溪流古称柳营江,原是通津渡口,而江东桥在郡之寅方,寅属虎,所以才叫虎渡桥。不管如何,虎渡桥的名称似乎更有气魄更具传奇色彩。
有时人们更愿意相信传说,神奇而美妙。
江东桥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谜。有专家曾稽考宋史及根据《癸辛杂识》作出推测,认为江东桥是以大木为车,运置于大型船舶,后以浮运法利用潮汐涨落,安装在石墩上。听起来挺靠谱,人类就是善于利用大自然的力量。不过我自私地觉得永远找不到谜底也没有关系。没有谜底的谜永远有一种诱惑。
到江东桥的人们第一时间就看看那重量级的石梁,还从颜色上对比和判断岁月的痕迹。除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石梁,细心的人还会注意到桥墩是舰首形,减缓水流冲击力,这便是古人的智慧。桥墩为大石条横的纵的,相互垒加、咬合和支撑,其间长出茂密的植物,有的甚至高过桥面。
千帆過尽,斜晖脉脉水悠悠,曾经热闹的江东桥路人稀少。宋代陈让在《重修虎渡桥记》留下这样的文字描述江东水:“东奔如雷霆,入地深不可测,则立址于重涛悍流之中,似非天匠鬼工,莫能措手。”不可想象,但现在桥下的流水已经没有往日的气势,看来很平和。一条小船在桥下捕鱼,船小倾斜,似乎捕到鱼了,是鲈鱼吗?
江东鲈鱼很是有名。江东桥附近的那条街,人称江东鲈鱼美食街。看了美景品美食。
江东鲈鱼,又称“阔嘴鲈”,因江东桥下附近水域,属九龙江北溪流域,江深水清,淡水长流,所产鲈鱼,远近驰名,变成一种品牌。外地来了朋友,漳州人就会带他们去吃“江东鲈鱼”。江东桥的东南方是月港,月港地处九龙江入海处。15世纪末期至17世纪中期,月港一度“海舶鳞集,商贾咸聚”。月港的海潮推涌会影响到这儿。所以还有另一种说法是鲈鱼因为生长在淡水与海水的交接处,所以区别于其它淡水鱼和海鱼,肉质嫩而鲜美。人们吃的还不止是鱼,还有传说,而且与宋代大文豪苏轼有关。苏轼在《赤壁赋》中夸过松江鲈鱼,“巨口细鳞,乃鲈鱼之上品”。广告有效应。据说宋时漳浦人高东溪取水道回乡,在船仓另装活水仓柜,由松江带活鲈鱼,想让母亲吃个新鲜。当船行驶到江东桥时,高东溪拟将鲈鱼烹之以奉母,其母观此鱼形态活跃美观,不忍食之,对儿子说:“此鱼来之不易,食之今后难得。不如将此鱼投入江中,使之传种,世代繁衍,让后人有此佳品可餐。”东溪便遵母命,将所带松江鲈鱼尽放于江东桥下,从此鲈鱼在此繁衍不绝,遂成江东名品。若传说是真的,那松江鲈鱼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在哪都能生生不息。
站在江东桥上,鲈鱼是看不见的,水面那么宽广,水深几许。远望,周围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江东桥呈现一种静态的永恒的美,建筑也是一种语言,默默传递信息,静静地站在江上,江风拂面,恍然退回旧日时光。
远山近水,寺庙书院等,这些景观不是孤立的。从东向西,云洞岩、瑞竹岩、龙文塔、万松关、江东桥、邺山讲堂等形成漳州东部景观区。漳州市旅游投资集团依托本土优势,围绕“文化、滨海、青山、田园、温泉”五大特色,以全域化发展的思路,综合和对接各县区优质旅游资源,漳州东部景观区就是其中一项。漳州市东部景观区域规划面积约26平方公里,位于中心城区的咽喉要塞和两溪交汇处,高速公路、国道穿境而过,是漳州城市形象的门户和窗口。在这方面,漳州旅投集团旗下的漳州市百龙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做了大量的工作。
岁月的流水依旧从桥洞穿过。那北溪水由西而来,流向海澄流向月港流向大海。当时江面的桥只有一座江东桥吧。但船是多的。云霞满天,渔歌唱晚。某一日就更多了,为了黄道周而来。在江东桥西侧的邺侯山麓,曾有一座学舍书房式古建筑,为明末著名学者黄道周的一个讲学处。黄道周当年在此讲课时,“当道绅耆、八方人士,环江拱听者,日以千艘”,船千艘?也许有夸张,就算是百艘,那阵容也庞大呀。说不定江东桥上还有看江景的人群,看船一只只从桥洞经过,过节似的热闹。黄道周的学问与声望可见一斑。在空旷的江面,水流鸟鸣帆动橹摇,黄道周用什么样的扩音器才能保证声音远播呢?不过这不是我们要考证的。斯人远去,邺山讲堂也湮灭在繁茂的草木里,只有江东桥还屹立在江中。
以后江东桥将如何?百龙公司表示不做大动作,只是拆除周围一些不协调的建筑,建美食长廊和一些配套设施,比如服务中心,方便服务游客。江东古桥本身重在维修保护。
是呀,古桥需要呵护。古桥融合了中国古代力学、数学、美学、材料学等多学科技术的成就,它的价值不单单是指保存了古代的科学技艺,古桥本身还承载和记录着艺术美学和历史背景,折射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走上了江东桥,从这头走到那头,从这个亭走向那个亭。历史长河中,从宋至今只是一瞬,于我们却是沧海桑田,江东古桥留存到现在,非常不易,让我们继续留住江东古桥之美之奇,它是漳州这座城市不可复制的历史记忆符号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