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锅庄舞的广泛传播探究藏族民间舞蹈的社会性

2017-11-30刘婵娟

群文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锅庄民间舞蹈藏族

刘婵娟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通过形体的动态形象来传承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千姿百态的表演形式,蕴藏着中华各民族的文化精神、朴素的哲学观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青海是民族民间舞蹈的富矿区,从历史的考证中就有古老的舞蹈记忆。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考古发现彩陶盆内壁绘有3组,每组5人,共15人的舞蹈彩陶盆。在1995年青海同德县宗日文化遗址再次发现了一个分两组,一组为11人、一组为13人的舞蹈彩盆。两件稀世珍品的出现,震惊中外文化艺术界,改写了中华文化艺术史,它以翔实的物证,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已在河湟谷地开始踏歌起舞,有着丰富的文化精神生活,青海也成为民族民间舞蹈起源地之一。

一、藏族民间舞蹈锅庄的历史探源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历史最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它与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羌人有历史渊源的关系,在古人完成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后,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逐渐形成了强大完整的民族群体,并在公元7世纪建立了吐蕃王朝,有着丰厚发达的畜牧和农耕文化。特别是在民族民间艺术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藏族主要聚居于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因居住地而有卫藏、康巴、安多三大方言区,藏族全民信奉藏传佛教,而且极度虔诚,所以藏族民族民间舞蹈还有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

藏族分布在不同地区,但民族歌舞存在着共同性,藏族民间舞蹈有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和寺院舞蹈,形式多种多样,舞蹈名称因地区方言之别,所以记音和用字也不一样,民间舞蹈风格存在差异,在整个藏区普遍流行的民间舞蹈有:卓(锅庄)、依(谐)、果谐、堆谐、热巴、则柔等。其中尤以“卓”(锅庄)舞最为盛行。

卓,是藏语对舞蹈的泛称,汉语音译为“锅庄”(以下统称“锅庄”)。据藏学学者研究,它的产生和古代吐蕃时期盟誓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当时大小奴隶主与首领赞普间常进行盟誓,当宣布誓言时,为了充分表达感情,增强信任,往往辅之于手舞足蹈以激动人心。清《皇清贡图》记述了藏族男女卓的风俗:“男女相悦,携手歌舞,名曰锅庄。”清《钦定大清会典》记载,清高宗(乾隆)平定金川(四川境内)是获得“番乐”,并把它作为宫廷乐舞“列于燕乐之末”,其中“大锅庄”(锅庄)的跳法是“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而舞”,而清人李心《金川镇记》中记述藏人“俗喜跳锅庄嘉会”,“男女纷沓,连臂踏歌”。从以上的考证中,说明锅庄舞的特点与青海新石器时代的舞蹈彩陶盆对舞者的记录有惊人相似之处。锅庄舞的传承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藏族地区还存在着变异。自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宗教意识渐淡,藏区社会制度的进步,锅庄舞的流传形式和内容也开始发生大的变化,逐渐以群众性、自娱性为审美特征,流传于整个藏区。锅庄舞有舞必歌,以歌伴舞的形式,男女舞者列队形成弧形,相互牵手、对唱而舞。歌唱内容有赞美大自然、歌颂家乡的:金色的草原/是我可爱的家乡/牛羊壮来马儿肥/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这就是我的故乡;有表现吉祥、欢聚、婚俗的:今天我们欢聚在一起/跳起欢乐的锅庄/祝我们大家幸福、吉祥/手捧洁白的哈达/祝福新郎新娘情意美/祝愿白发到老/唱起吉祥的颂歌/祝我们幸福永久/祝祖国繁荣昌盛;有反映生产劳动的:美丽的木雅是美丽富饶的地方/农牧业发展矿业兴旺/雪山上吉祥的国旗飘扬等。锅庄舞一般由当地最好的歌舞能手做排头领舞领唱,歌曲不重复,过去在藏区逢盛大喜庆节日,锅庄舞经常从傍晚跳到拂晓,甚至连跳数日。锅庄舞节奏有慢有快、快慢相济,舞与歌的节奏紧密配合,无乐器伴奏。锅庄舞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歌为主,顺时针略带动作慢走;第二类是节奏舒缓轻柔,舞姿飘逸、優美;第三类是节奏欢快,舞姿豪迈热烈,激情奔放、洒脱。锅庄舞的风格一以贯之藏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即:松胯,上身前倾和颤膝的基本形象,它和藏族群众的劳动生活习惯,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宗教心理、宗教礼仪以及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锅庄舞蹈动作的创作过程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带有强烈的艺术创造性和表演性、自娱性和继承性。

二、锅庄舞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功能

锅庄舞是藏族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文化艺术,它受到藏民族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具有鲜明的藏民族风格和地域色彩,它和藏族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着藏族群众的气质性格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因为是藏族劳动群众的集体创造,因而又被藏族群众集体享用,每个爱好者都能参与表演,这也彰显着藏民族是一个团结和谐的民族。虽然锅庄作为舞蹈艺术,有其一定程式,固定动作规范性,但它又区别于过去宫廷舞蹈和现代专业舞蹈表演的严格程式规范,参与舞蹈在大致的舞蹈元素规范下,舞姿造型、动作幅度可以因人而异,这也就形成锅庄舞丰富多彩的个体表演性,群体舞蹈中的个体即兴发挥使表演者的个性、情趣、舞技得以充分的展示,突出彰显群体舞蹈中舞者的个性化,使锅庄舞便于在表演中丰富,在广泛传播中提高。这也是锅庄舞最受藏族群众喜爱,并流传最为广泛、历久弥新的主要原因。

锅庄舞有很强的自娱性,它是藏族群众自我娱乐活动,广大群众自觉成为舞者,共同投入、舞者相悦、观者快慰、皆大欢喜,娱乐中民族文化艺术得到传承,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人的精神和情操得到陶冶,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人们的功能和作用,在娱乐中随风潜入,寓教于乐。藏族群众是一个心胸豁达、热情奔放、性情豪放的民族,每逢喜庆节日和吉祥的事情都要对酒当歌、载歌载舞,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民族,自然能创造出灿若星辰的民间歌舞,而能歌善舞者肯定不计其数,所以在藏族群众中普遍流传着“能说话就能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的谚语。而这种普遍的自娱性,为锅庄的世代流传、日积月累,不断丰富提供了丰厚土壤。

锅庄舞是藏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奇葩,有着绵延不断的传承性。锅庄舞积淀着藏族群众的传统观念,蕴含着藏族文化因素的不同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嬗变。锅庄舞翔实地用肢体语言记录藏族的祭祀、宗教、习俗、娱乐等活动,成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特别是作为活态传承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当今全世界都在不遗余力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它的生命力在被不断注入新的生机、新的活力。endprint

三、锅庄舞将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

锅庄舞传播、发展,随着时代变迁,正在传承中被赋予新的使命。民族文化是传统的,更是当代的,更是这个时代活跃的精神脉动。首先,现代的藏族锅庄舞已成为连接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特别是在多民族聚集地区,由于锅庄舞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价值,正在被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所喜爱和接受,各民族群众学习锅庄舞,体现出民族文化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流、融汇。也验证着那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名言。特别是在倡导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借鉴、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藏族锅庄舞这种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已成为群众性文化城市消闲文化、农牧区群众民俗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大众普及性文化,它对满足各族群众娱乐性文化需求,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锅庄舞在人们注重运动健康作为时尚的当今,已成为一种大众强身健体时髦的运动方式,它对推动民族地区人们的身心健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之间、农业区和牧业区之间的生活差距逐渐缩小,全球经济一体化、娱乐通俗化也在加快。而在全球一体化加速的当今,人们更渴望守望文化的多样性,守望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锅庄舞在多民族聚集地区被广大各族群众所普遍接受和喜爱,充分证实民族文化艺术的顽强生命力,更加证实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中国人要坚定文化自信,优秀民族文化要海納百川、兼容并蓄,只有善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才能让民族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藏族锅庄舞不仅成为青藏高原文化一张亮丽的名片,更重要的是它发挥出了促进文化旅游、拉动社会文化消费的作用。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改变了人们生活的价值观念。“人富思文”“人富思乐”,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而旅游又离不开文化。这些年,在青藏高原方兴未艾的旅游文化中,藏族锅庄舞成为游客了解藏文化和青藏高原的一个窗口,游客们被这种“圆的歌舞,圆的文化,圆的历史”所深深吸引,从城市广场舞中的锅庄,到各民族庄园和景点,到农牧区的篝火晚会,以及各种节庆、喜庆活动中,人们跳锅庄舞转动起来的时候,手臂挥出了心的动律,脚与大地接触,踏出的是心的节律。锅庄舞从远古走来,从农牧区走来,保持着其原生态的缩影,正成为非物质文化成功保护的典型代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挥出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重要社会功能。endprint

猜你喜欢

锅庄民间舞蹈藏族
调皮捣蛋的诗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锅庄舞在小学体育活动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跳起锅庄舞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演变》《藏族少女》
一位藏族老阿妈和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