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神经刺激器定位法在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2017-11-30朱敏捷
朱敏捷
(江苏省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 启东 226200)
浅论神经刺激器定位法在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朱敏捷
(江苏省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 启东 226200)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法在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0月~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上肢手术时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进行麻醉的3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我们随机将这30例患者分为A组(15例)和B组(15例)。术中对这两组患者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对A组患者采用异感定位法定位其臂丛神经,对B组患者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法定位其臂丛神经,然后比较两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率、麻醉起效的时间、镇痛持续的时间及探寻异感的次数。结果:(1)B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率为93.33%,A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率为8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更短,其镇痛持续的时间更长,其探寻异感的次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法定位其臂丛神经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提高其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率,缩短其麻醉起效的时间,延长其镇痛持续的时间,减少探寻异感的次数。
神经刺激器定位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效果
上肢手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手术类型。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对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实施麻醉。而成功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关键则在于定位患者臂丛神经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过去,临床上多采用异感定位法对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定位,但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刺激器定位法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技术可有效地定位患者的臂丛神经,从而能提高其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为了进一步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法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我们对2014年10月~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上肢手术时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进行麻醉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0月~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上肢手术时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进行麻醉的3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我们随机将这30例患者分为A组(15例)和B组(15例)。在A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8:7,其年龄区间为30~65岁,平均年龄为(43.23±6.12)岁。其中,有进行上臂手术的患者6例,有进行前臂手术的患者4例,有进行手掌手术的患者3例,有进行肘部手术的患者2例。在B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9:6,其年龄区间为28~66岁,平均年龄为(44.21±5.98)岁。其中,有进行上臂手术的患者5例,有进行前臂手术的患者5例,有进行手掌手术的患者4例,有进行肘部手术的患者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术前30min为两组患者肌肉注射0.5mg的阿托品和0.1g的苯巴比妥钠。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密切观察其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并为其开放良好的静脉通路。为患者静脉滴注剂量为5ml/(kg·h)的氯化钠注射液。在对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前5min为其静脉输注1mg的咪唑安定和0.05mg的芬太尼,使其保持镇静。在此基础上:(1)对B组患者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法定位其臂丛神经,具体的方法是:采用神经刺激器和Stimuplex D15刺激针对患者的臂丛神经进行定位。选择患者锁骨上2~3cm前中斜角肌的间隙进行穿刺,置入刺激针。将神经刺激器的初始电流设为1mA,将频率设为1Hz。调整刺激针的角度,当患者的上肢出现明显的肌颤反应后,将电流降至0.3~0.5mA[1]。此时若患者仍存在肌颤反应,则表明神经定位有效。为患者注入1~2ml的麻药进行试验,如果其肌颤反应消失,且不存在其他的不良反应,则为其注入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和浓度为0.25%的布比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对A组患者采用异感定位法定位其臂丛神经,具体的方法是:选择患者锁骨上2~3cm前中斜角肌的间隙进行穿刺,用7号针头垂直进针,然后调整针头的角度,当患者的上肢出现放射痛且痛感直达其手指时,为其注入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和浓度为0.25%的布比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率。(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镇痛持续的时间及探寻异感的次数。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成功率的比较 B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率为93.33%(14/15),A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率为80%(12/15),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镇痛持续的时间及探寻异感次数的比较 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更短,其镇痛持续的时间更长,其探寻异感的次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镇痛持续的时间及探寻异感次数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的时间、镇痛持续的时间及探寻异感次数的比较(±s)
组别 患者(n) 麻醉起效的平均时间(min) 镇痛持续的平均时间(min) 探寻异感的平均次数(次)A 组 15 4.23±1.56 162.34±20.35 3.54±1.78 B 组 15 3.67±1.23 188.76±31.23 2.01±1.24 t—6.43 9.14 6.12 P—<0.05 <0.05 <0.05
3 讨论
过去,临床上对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多采用异感定位法定位其臂丛神经。但此方法存在定位臂丛神经不够准确的问题,难以精确地找到患者的臂丛神经,从而易导致其麻醉的效果不理想[4]。另外,在不断定位与寻找异感的过程中,会对患者的臂丛神经造成一定的损伤[5]。近年来,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刺激器定位法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技术通过神经刺激器所产生的刺激波,刺激患者上肢的臂丛神经,使其上肢出现明显的肌颤反应,从而可精确地找到其臂丛神经的具体位置[6]。另外,此方法不会对患者的血管和神经造成较大的损伤,安全性较高。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率更高,其麻醉起效的时间更短,其镇痛持续的时间更长,其探寻异感的次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临床上对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法定位其臂丛神经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提高其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率,缩短其麻醉起效的时间,延长其镇痛持续的时间,减少探寻异感的次数。
[1] 文四成,陈潜沛,罗培生. 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3(29):3878—3880.
[2] 谢涛,肖金苗,张立东,等. 应用神经刺激器经皮电刺激引导定位在肌间沟臂丛N阻滞中的应用[J]. 微创医学,2013,05(8):569—570.
[3] 康志宇,王庚,朱丰,等. 不同剂量地塞米松用于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15,05(12):81—85.
[4] 章蔚,方才,周维德. 神经刺激器辅助肌间沟臂丛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 临床骨科杂志,2010,04(13):448—450.
[5] 徐玲玲,于晓昌. 高频彩超引导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临床应用[J]. 社区医学杂志,2012,17(10):39—40.
[6] 李志强. 神经刺激仪定位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01(28):37—39.
R614
B
2095-7629-(2017)2-00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