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数学课的思维魅力
2017-11-29谢元芬
谢元芬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推进,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教师在讲解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数学教学的过程必须充分体现“数学味”,努力还原数学课的思维魅力。
一、增强感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般来说,数学基础概念以及数学定律都比较抽象,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抽象思维往往较差,从而学习数学比较吃力。基于这个原因,教师在讲解基础概念以及数学定律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感性认识的培养,尤其要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概念的培养,通过相对直观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律。例如,在讲解“角”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察五角星、三角板、扇子等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东西,促进学生直观地了解“角”的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演练,将两根棍子的一端固定在一起,移动其中一根棍子,直观地展示角的一边围绕端点移动能够得到不同大小的角,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让班上学生自己演练。
二、讲解新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学习是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主动学习的过程,原有的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新的知识点则是原有知识点的延伸。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点的时候,应该对老的知识点进行充分复习,为新知识点的讲解做好铺垫,使学生充分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且在新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加减法关系的时候,可以引领学生复习加法的基本知识,在加法复习的基础上,引入对减法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将旧知识和新学习的知识归纳汇总,学生的视野就会得到有效开阔,思维也就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他们对于组织思维活动不够擅长,一般都是具体思维,看到了才能想得到。对小学生来说,把握主旨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要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充分的引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当然,教师也应该精心设计一些数学问题,提出的问题应该能对学生产生启发,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实现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相对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层次分解,不断突破思维障碍。如学生很难理解最大公约数的意义,老师就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公约数字面的意思是什么?16和32都有哪些约数?他们的约数哪些是一样的?”通过这样的讲解,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引导,学生一般都能很好掌握最大公约数的含义。总的来说,老师应该根据教材的重点以及学生常见的问题,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四、说理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展现
语言属于思维工具,小学生的思维在语言的掌握中得到发展。一般来说,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进行,并且通过语言来得到巩固。基于这个原因,教师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应该加强数学课堂中的言语训练。如在讲解“小数以及复名数”的时候,教师就要重视说理训练,上完例题课之后,让学生总结复名数和小数相互转换的方法,并让学生讲解做题过程。总之,小学生的說理训练既能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
五、纠正错误,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
杜威曾经说过:“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答案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不可能很快讲出正确答案,教师可以适当延迟评价,并设计相应的判断题以及选择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探索,自己纠正错误答案。如在讲解反比例应用题的时候,碰到这样的题目:“工厂生产每天的液化气实际使用量 2.5 吨,比计划每天节约0.5吨,这些液化气计划可以使用 100 天,实际可以使用多少天?”这个时候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应该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总的来说,教师要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的过程应该还原数学课堂的思维魅力,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烹调数学课堂的“数学味”,让“思维之花”绽放在数学课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增强感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第二,在学生掌握原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讲解新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第三,数学老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第四,进行一定的说理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展现;第五,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