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线建设中川渝地区冶金企业发展与布局探析

2017-11-29王毅

关键词:中川冶金工业专区

关键词:三线建设;川渝地区;冶金企业;西南地区;工业布局;产业结构;中心城市;基础工业

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三线建设,是我国内地开展的以备战为中心、以军工为主体的经济建设。三线建设对川渝地区冶金工业的发展与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三线建设中建成投产的企业,极大地增强了川渝地区冶金工业的实力。同时,在“靠山、分散、隐蔽”的战略布局方针下,冶金企业主要分布在重庆、攀枝花及其周边地区,呈资源配套型分散布局,改变了川渝地区冶金工业集中于重庆、成都等中心城市的分布格局,使其沿攀西地区拓展。

中图分类号:F12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7)05-0077-06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Layout of Metallurgical Enterprise in

SichuanChongqing Region during the Thirdline Construction

WANG Yi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

Key words: Thirdline Construction; SichuanChongqing region; metallurgical enterprise; southwest of China; industrial layout; industrial structure; central city; basic industries

Abstract: The Thirdline Construction, which was carried out in mainland China from the mid 1960s to the early 80s, was intended to be a preparation against war, with military industry as main form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irdline Construction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and layout of metallurgical industry in SichuanChongqing region. The Metallurgical enterprises, which completed during the Thirdline Construction, enhanced the strength of metallurgical industry in SichuanChongqing region greatly. The principle of layout of enterprises was “mountain housed, disperse and hidden in distributio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which, the metallurgical enterprises were mainly placed in Chongqing, Dukou(now Panzhihua) and the adjacent areas, depending on the resources. This layout change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metallurgical industry in SichuanChongqing region, with Panxi Region as the main location.

20世纪80年代,随着档案资料的解密,学界开始了关于三线建设的研究。纵观学术界近三十年来有关三线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战略决策、调整改造等方面。关于三线企业布局的研究比较少,仅有少数论文在研究工业遗产时有所涉及〔1〕。因地理位置和工业基础等方面的原因,川渝地区成为全国三线建设①的重点地区,而三线建设又改善了川渝地区的工业结构,完善了川渝地区的工业布局。本文以冶金工业(包括不直接参与生产任务的研究所)为例,依据历史资料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三线建设中川渝地区冶金企业的发展与布局。

一、三线建设中川渝地区冶金企业发展

冶金工业是指对金属矿物的勘探、开采、精选、冶炼以及轧制成材的工业部门。其中生产铁、铬、锰及其合金的工业,称黑色冶金工业,又称钢铁工业;生产非铁金属及其合金的工业,称有色冶金工业。冶金工业是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部门,也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以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为中心的冶金工业是川渝地区三线建设的重点行业。1964年10月,冶金部派西南工作组驻重庆,负责川渝地区冶金工业的建设规划。从1964年到1978年,国家对川渝地区冶金工业建设的投资达44.73亿元,占新中国成立后川渝地區冶金工业36年总投资的65.39%,占同期全国冶金工业投资的10.5%〔2〕。在大规模的投资下,先后迁建、新建、改扩建②了一批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详见表1和表2)。

表1和表2反映了三线建设中川渝地区主要冶金企业的建设情况及其内迁情况,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

从57家企业的建设方式来看,三线建设中川渝地区的冶金企业以新建为主,26家新建企业约占46%,攀枝花钢铁公司和西南铝加工厂是其主要代表。其中,攀枝花钢铁公司是西南地区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的攀钢,使西南地区的钢产量在全国的比重由原来的4%上升到12%〔3〕。攀枝花冶金矿山公司、泸沽铁矿等均是为攀枝花钢铁公司配套建设的。1959年,中央决定在甘肃省兰州市西的红古城建西南铝加工厂,后因厂址工程地质条件差未实施。三线建设中,为建设该厂先后在川渝地区、陕西及贵州等地踏勘了48个厂址,最后将其定在了重庆市巴县西彭镇③。该厂主要生产航空、航天用的大规格铝合金材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成的大型铝镁钛合金加工厂④。改扩建的冶金企业endprint

管加工车间、冷轧冷拔车间及两座平炉迁出成都市,建立分厂〔6〕,该厂后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迁建的冶金企业相对比较少,约占23%。迁建企业14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川渝地区冶金工业的实力。以长城钢厂为例,1965年,由上海第五钢铁厂、上海钢管厂、上海带钢厂、抚顺钢厂、大冶钢厂等内迁部分组建,是当时冶金部在西南建设的高温合金和特殊钢生产基地,战略地位较高,规模较大,后来发展成为国内大型特殊钢生产企业。

从表2所示的企业内迁方式来看,川渝地区冶金工业系统的内迁单位以部分内迁和技术支援为主。来自一、二线地区B11的内迁单位为川渝地区冶金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内迁重庆的单位为例,鞍钢中厚板轧机的内迁,不仅使重庆钢铁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速度提高了,且产品优质,成为冶金部三线建设的样板工程〔2〕。抚顺钢厂、上海重型机器厂及太原钢铁公司内迁的设备,使重庆钢铁公司第四钢铁厂成为当时西南最完善的薄板厂〔7〕。上海901厂金属粉末车间的内迁使重庆冶炼厂开始生产铜、镍、铅、锡、铝、钴等有色金属粉末,且年生产能力为296吨,填补了西南地区有色金属粉末生产的空白。表3较详细地统计了重庆市冶金工业内迁单位的情况。

三线建设中川渝地区冶金企业主要生产与国防工业配套的军工用材,其主要生产情况见表4。

从表4内容可以看出:重庆钢铁公司生产的航空轴承钢、无发纹钢、超低碳不锈钢、梯型弹簧钢、三阶梯炮管、“80钢”系列钢材、“704”炮管钢、防弹钢板、复合钢板、高温合金中板等均是原子弹、导弹、飞机所需的钢材。攀枝花钢铁公司生产的216履带钢和矿用11号工字钢是当时国家急需的军品。成都无缝钢管厂生产的原子能电站用26米特长无缝钢管、地下核试验用管、各种火炮零件用管等均是国防重点工程、常规武器生产及科技尖端项目急需的特长、特大、特厚的专用钢材。

此外,随着冶金企业内迁或新建的勘查机构、建设公司等,也为川渝地区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以成都冶金勘察公司、第十八冶金建设公司及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为例,其中,建于1965年的成都冶金勘察公司是当时川渝地区唯一的冶金勘察单位。1965年,由重庆钢铁厂、重庆特钢厂的基建施工力量合并组成的第十八冶金建设公司,担负着重庆冶金工业的基建施工任务。第十九冶

金建设公司担负着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任务,该冶金公司是当时全国冶金建设公司中人员最多的企业,仅从武汉内迁的职工就达18988人。后来,随着鞍钢、本溪钢铁公司、马鞍山钢铁公司、辽宁杨家杖子矿务局、东北二井巷公司、广西大厂矿务局等的职工内迁,到1972年末,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的职工达45683人〔2〕。这批内迁人员在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中功不可没。

二、三线建设中川渝地区冶金企业的布局

影响冶金工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经济技术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及政治军事条件等。而三线建设中川渝地区的冶金企业在布局上既受政治军事条件、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又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三线建设中川渝地区B14冶金企业的分布特征有:

以重庆、攀枝花为中心呈资源配套型分散布局。冶金企业分散分布于重庆市、成都市、自贡市、绵阳专区、乐山专区、西昌专区、渡口市、江津专区、内迁专区、达县专区、雅安专区及凉山州。同时,冶金企业在重庆市、渡口市及其周边地区分布较密集。这种布局形态主要受矿产资源分布格局的影响,川渝地区的煤、铁矿石、钛、钒等主要矿产资源在分布上呈现出一种“大分散”与“小集中”相结合的特征。矿产资源在万源、广元、乐山、綦江、自贡等地分布较分散,在渡口、西昌及凉山州一带分布较集中。其中,凉山州和渡口市是矿产资源分布的密集区,其地矿产资源储量约占川渝地区矿产资源总储量的93%〔8〕。与其他工业相比,冶金工业对煤、铁矿石等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大。以钢铁工业为例,钢铁工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煤、铁矿石、石灰石及其他辅助材料。其中煤和铁矿石的消耗量最大,一般炼一吨生铁,需含铁量50%以上的铁矿石2吨、炼焦煤2吨、动力用煤2吨〔9〕。因而,新建大型钢铁企业必须有大量的煤铁资源作保障。加之煤和铁矿石体积笨重,不宜长途运输,钢铁工业须接近原料地和燃料地。冶金工业的工业特性与川渝地区历史时期形成的资源分布格局使三线建设中的冶金企业依据资源在分散布局的同时偏集于攀西地区。

同时,冶金企业在重庆分布密集和重庆钢铁工业基础有直接关系。由29兵工厂和中国兴业公司合并组建的重庆钢铁厂、由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第24工厂改建的重庆特钢厂,为重庆冶金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三线建设时期新建了江津钢铁厂和西南铝加工厂。

此外,建设方式不同,冶金企业的分布也差异较大。迁建的冶金企业主要分布在重庆市和乐山专区,新建的冶金企业主要分布在重庆市、渡口市、西昌专区及凉山州,改扩建的冶金企业主要分布在重庆市、成都市及达县专区。从整体上看,三线企业改变了川渝地区冶金工业的布局,使其不再局限于重庆一隅,形成攀枝花、重庆、成都三大钢铁生产基地和乐山、达县、内江等钢铁生产片区。

三、结语

三线建设中川渝地区的冶金企业增强了川渝地区冶金工業的实力,改变了川渝地区冶金工业集中于重庆、成都等中心城市的分布格局。20世纪川渝地区的冶金工业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建设: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川渝地区的冶金工业基础很差,达县、涪陵、江津、乐山等地有几个私营小铁厂,生产少量制造铁锅、犁铧之类的生铁,有色金属工业基本上是空白的。抗战时期向重庆内迁了几个兵工厂,生产少量钢铁、钢材,为川渝地区冶金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改组了国民党遗留下来的部分兵工厂,使川渝地区的冶金工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经过“一五”期间和“大跃进”,川渝地区冶金企业猛增到689个〔10〕。“大跃进”改变了川渝地区冶金企业布局集中于少数地区的情况,但因在生产过程中不讲科学、不顾质量、浮夸作假等现象而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第三次是三线建设时期,建设了重庆钢铁公司、攀枝花钢铁公司、西南硬质合金厂、长城钢厂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点企业,使川渝地区冶金工业的门类进一步齐全。同时,这批冶金企业依托资源分散布局,使川渝地区冶金工业沿攀西地区拓展,布局进一步合理化。endprint

注释:①

学界以1964年中共中央提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作为三线建设开始的标志,而三线建设结束的标志有三种说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1979年国民经济调整、1980年第5个五年计划结束、1983年中央确定三线调整改造政策。因三线建设中川渝地区的冶金企业到1980年为止已建设完成,故本文以1980年为三线建设结束的标志,不包括1980年之后的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时期。

②“新建”是在三线地区新建企业,“改扩建”是对三线地区原有的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或扩建,迁建是将一、二线地区的企业搬迁到三线地区,迁建有四种形式,即:全迁、一分为二、部分内迁、技术支援。

③洛阳有色加工院院志编纂办公室编《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志》,1988年印,第16页。

④西南铝加工厂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南铝加工厂厂志(1959-1984)》,1987年印,第1页。

⑤根据以下资料整理: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省志·冶金工业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綦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綦江县志》,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江津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江津县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达县市地方志工作委员会编《达县市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乐山市市中区志》,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版;《当代四川》丛书编辑部编《科学电子城绵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成都市志·冶金工业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年版;重庆无缝钢管厂厂志编写小组编《重庆无缝钢管厂厂志(1966-1984)》,重庆无缝钢管厂厂志编写小组1986年印;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重庆市志》(第四卷),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⑥建于1958年,初为成都量具刃具厂的钢铁车间,1960年改名沙河钢铁厂,1963年改名成都黑色冶金实验工厂,1965年改名成都冶金实验厂。

⑦前身是1958年12月建于乐山专区公安处的中川铁厂,1966年改名大渡河钢铁厂。

⑧1972年从西昌迁入渡口,与攀枝花钢铁研究院合并,后又分开,本文按初次搬迁地统计。

⑨建于1958年,初名四川省地方國营红旗钢厂,1962年初下马,1965年对其进行技术改造。

⑩根据以下资料整理:洛阳耐火材料厂志编委会编《洛阳耐火材料厂志(1956-1984)》,洛阳耐火材料厂志编委会1986年印;洛阳有色加工院院志编纂办公室编《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志》,洛阳有色加工院院志编纂办公室1988年印;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省志·冶金工业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当代四川》丛书编辑部编《文化旅游名城乐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聂仁主编《自贡硬质合金厂志(1964-1985)》,自贡硬质合金厂1989年印;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乐山市市中区志》,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版。

B11一线地区是指沿海和边疆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线是一线与三线之间的区域。当时划定的三线范围大体是:甘肃乌鞘岭以东、山西雁门关以南、京广铁路以西和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南、湖北、山西的西部、广东的北部、广西的西北部,共计13个省、自治区的全部和部分地区。

B12根据以下资料整理:重钢志编辑室编《重钢志(1938-1985)》,1987年版,第183-184页。

B13根据文献〔2〕第56-158页相关资料整理。

B14三线企业的大规模建设始于1965年,本文以1965年川渝地区的行政区划为研究的空间范围。川渝地区包括四个省辖市、十二个专区、三个自治州,即成都市、重庆市、自贡市、渡口市、温江专区、绵阳专区、内江专区、宜宾专区、乐山专区、江津专区、涪陵专区、万县专区、南充专区、达县专区、雅安专区、西昌专区、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

B15作者根据资料自绘。

参考文献:〔1〕

王毅.三线建设中重庆化工企业发展与布局初探〔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5,(2):36.

〔2〕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省志·冶金工业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6,56-57,46,66.

〔3〕宁志一.从历史的比较中看四川跨越式发展〔J〕.四川党史,2000,(4):22.

〔4〕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攀钢志(1986-2005)〔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

〔5〕达县市地方志工作委员会,编.达县市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98.

〔6〕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成都市志·冶金工业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14.

〔7〕綦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綦江县志〔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384.

〔8〕刘清泉.四川省经济地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4.

〔9〕刘再兴.中国工业布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194.

〔10〕中共四川省委研究室.四川省情〔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378.

(责任编辑:叶光雄)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川冶金工业专区
冶金工业出版社铸造专业图书推荐
冶金工业出版社铸造专业图书推荐
冶金工业出版社铸造专业图书推荐
冶金工业出版社铸造专业图书推荐
活动专区
活动专区
景泰至中川高速公路路线方案论证
活动专区
活动专区
RECURRENCE FOR WEIGHTED TRANSLATIONS ON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