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探析
2017-11-29詹淑华
詹淑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小学阶段要达到不少于145万字的阅读量。随着课改的推进和发展,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特别关注。但在农村收效并不明显,仍存在以下现象:教师不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要求读每本书都要写书摘或写好词好句;不信任学生,过于包办,多是由教师指定阅读的书本;太多的外在动机,影响了学生读书的兴趣。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自由选书,还给阅读权利
让学生拥抱阅读,就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要培养阅读的兴趣,自由选书是关键!笔者和学生一起依据推荐书目难易程度,定出每本书等级:容易、刚好、挑战。接着由学生来选择,是想要看难一点、具有挑战性的书,还是想看轻松、合自己胃口的,甚至是随意从班级图书角抓到的一本书,都是可以的。一周后,笔者问学生阅读哪个等级的书,让学生对自己阅读书籍的难易度有一个自我评价的标准。如果学生一直回答在阅读“容易”等级的书,他会反思要不要换看一本“刚好”的书;如果学生一直回答在阅读“刚好”的书,他会反思要不要换看一本“挑战”的书。这样一方面委婉提醒,一方面给一点小刺激激励,最终达到让学生拥有自己决定选书的权利。一个月过去,学生阅读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班级规定的20分钟阅读时间里,学生有的手捧书本面带微笑;有的聚精会神,仿佛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有的伴着书中的情节脸上露出愤怒、惊讶的表情……阅读,完全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教师只是引导和示范的角色。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有选书的自由,这样他们就会将阅读负担变为阅读乐趣。
二、課外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确,小学生阅读最多的就是课本里的课文,但数量有限,如果及时向学生推荐相关课外书籍,就能“反其三”。同时,阅读是学生个体化行为,命令式的、任务式的要求容易打击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呢?
1. 内容引诱法。根据课本内容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书中主要人物的一些有趣事件,描述其中一则故事的内容梗概或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了《刷子李》这篇课文后,学生正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赞叹不已时,笔者紧接着出示这段话:快手刘变戏法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个白瓷小茶碗,四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出神入化。然后提出:“他是如何变的呢?你们猜猜。”在一一否定学生的答案后,笔者出示了《俗世奇人》一书,告诉学生想知道结果就借这本书读,里面还有很多奇人故事呢。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阅读中感受奇人的魅力。学生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魅力,主动去阅读,这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 时机切入法。聪明的教师善于把握时机,在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往往讲到引人入胜处便停住,吊起学生的“胃口”,学生便会主动去借书来“填饱肚子”了。例如在教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时,笔者朗读了一段萧红回忆她寂寞幼年时的片段,学生听后一脸茫然,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天真可爱、自由快乐的少女,竟然会是那种状况。这大大激起了学生要一读原著的欲望。事实证明:这样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随时随地介绍有关书籍给学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座行之有效的桥梁。
3. 资料激趣法。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搜集相关资料。上课伊始,笔者先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接着学生便利用搜集到的资料介绍有关三国中的人物:有学生介绍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有的学生认为司马昭野心勃勃,有的述说兄弟相残的曹丕……笔者再根据学生说的,挑选与本节课有关的人物突出的特点进行简单介绍。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欲望,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阅读资料的习惯。
三、开展活动,提高阅读兴趣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更加广泛开展阅读活动,让所有的学生认真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阅读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活动中教师的引导点拨,胜过无数次的空洞说教。
1. 读书交流会。定期开展各种趣味盎然的读书活动,能让学生保持读书的热度。笔者根据高年级学生的读书现状和能力,开展了以“故事大王献艺”“手抄报展评”“演讲比赛”“课外阅读好不好” 等为主题的辩论活动。比如,笔者还曾结合“5·12”地震开展了以“地震中的英雄”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学生阅读报刊,收看新闻,阅读空间瞬间扩大,他们搜集到大量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后,笔者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这样的阅读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又拓宽了他们的阅读范围。
根据课外阅读目标,形成固定的每日阅读活动内容。比如,开展“今日格言”活动,由学生轮流搜集格言,每天推荐一句。搜集者在黑板报的固定板块写下格言,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推荐给大家的理由,其他同学记录整理。一学期下来,每位同学至少能积累理解一百条格言。笔者趁热打铁,在学期末安排了一次积累名言总结。有的学生写道:“记录名言的本子是我一笔不小的财富。”有的学生写道:“每次在搜集推荐的过程中翻阅书籍、整理发言,这种收获是无法用数字表示的。”还有的学生写道:“看到同学们认真倾听我分享推荐名言理由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讲课,特别有成就感。”这些阅读实践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2. 师生交流会。教师参与阅读,更容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师生同读《鲁滨孙漂流记》后,开展“我怎样读《鲁滨孙漂流记》”“我心目中的‘鲁滨孙”“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鲁滨孙在荒岛上27年是怎样度过的?”“《鲁滨孙漂流记》成语知多少”“《鲁滨孙漂流记》精彩故事回放表演”等系列交流活动。活动中师生既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个人的阅读方法。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所读内容的了解,也进一步调动了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兴趣的有效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己任,努力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增强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福建省大田县城关第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