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情境教学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
2017-11-29罗志成
罗志成
著名语文教育学者朱绍禹曾经说:“教师存在的作用主要在于创设一种便于学生高效学习的情境。这不仅要凭借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要凭借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品格;而想要达到良好的学习氛围,必须要让学生能够有广泛思考的空间和自由。”这里所说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它主要是作为教师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手段和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欢快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够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探索的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导语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好戏观开头。”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都必须设计一个好的开头,也就是要设计好课堂导语,这是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它是每一位教师创作一首优美动听的教学乐章的前奏。高效的导语情境创设,就如一束光照亮学生的心扉,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快乐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一课,笔者在新课讲解之前向学生们展示了一组雪山、平原、高原、荒漠、草原、戈壁的照片,供同学们欣赏。同学们欣赏完之后纷纷对这些风景秀丽的大好河山赞不绝口:原来这就是西部啊,这就是中国版图上一块块神奇的存在!接着笔者向学生介绍西部:西部作为世界文明史上贯通东西方之间文明的重要交通要道,现如今,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在许许多多建设者勤劳汗水的浇注下,又重新展开笑颜,焕发出勃勃生机!教材的第一单元主要围绕走进西部这一单元主题,让我们一起打开我们的课本,迅速浏览第一单元的主要目录,看一看书中向我们介绍的西部景物有哪些。当学生说到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古典优雅的丝绸之路、坚忍不拔的大白杨、横跨世界屋脊的杰作——青藏铁路时,笔者就向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在朗读这一组课文的时候,不仅要把握文中的主要内容,而且还要联系上下文,感受文中优美的语句和发人深省的句子,思考这样写能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要是碰到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跟老师同学共同讨论。大家一起追随作者的脚步,深入西部,去感受和体验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最后,笔者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草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老舍,那么草原对于他来说,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同学们不妨走进文章,去感受作者笔下辽阔的草原。”通过创设导语情境,教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全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欢快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新课标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个性特长,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水平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唱独角戏”,不仅占用了大部分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要努力创设欢快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一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在上课之前搜集一些关于感动中国相关人物的信息。上课时,筆者先问学生:“同学们的信息都搜集得怎么样了?你们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搜集的呢?”多数学生回答主通过在网络上找资料。笔者就说:“同学们刚刚也探讨了自己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和方法,非常不错。你们也都知道,进入了21世纪之后,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这个时代的信息和我们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当今社会信息覆盖量越来越多,信息传播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人们搜集和获得信息的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广。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开,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笔者先让学生朗读这一单元的导语,体会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学生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迅速地概览阅读材料,然后小组讨论组织怎样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参照哪些资料以及如何去获得这些资料等,最后在班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创设欢快的生活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激烈讨论以及联系课本内容,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在欢快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勇敢质疑,深入地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和思维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创设探究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运用相关的教学照片、教学实物及各种现代教学媒介,创设多种探究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在开始新课教学之前,笔者问学生有没有听过《天路》这首歌。学生纷纷表示都听过这首歌,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在嘴里哼这首歌的调调。笔者就播放了这首歌,并且给学生展示了青藏铁路的照片,让学生一边听着歌曲一边看着巧夺天工的伟大杰作,然后问学生是否受到青藏铁路的震撼,对青藏铁路的了解又有多少。学生回答之后,笔者向学生们展示了一幅青藏铁路的地图,让他们结合课本中“一条长长的……雪域圣城——拉萨”这句话了解青藏铁路的雄伟壮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提示进行自主学习。笔者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并且进行思考:文章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同桌交流的方式探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技术人员是如何战胜这些困难的。在学生讨论时,笔者对个别重点句子进行了引导。比如,“风火山一带……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笔者问学生:“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什么时候遇到过这种情况?”学生纷纷回答到从来没有过。笔者就进一步引导:“那么你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环境有多么的恶劣,在那么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他们还能创造奇迹,我们不应该向他们致敬吗?”学生们热情高涨,表示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太伟大了。笔者又播放了一段关于青藏高原的视频资料: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900多米,平均气温-7 ℃,冬季最低气温低至-41 ℃,空气中所含氧气成分只有普通平原的50 %,被称为“生命禁区”……视频播放完之后,笔者让学生进行讨论,筑路大军在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时是怎样做的,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最后将讨论的结果用自己的话语组织,在全班进行简单的交流。
综上所述,教师要勇于创新,创设高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体会思想感情,掌握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城县朋口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