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语用”,回归语文教学之本的四点做法

2017-11-29罗立新

新教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渔夫句式词语

罗立新

纵观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发现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追求教学情境的生动,学习形式的多样,表面上入情入境,学生们学得不亦乐乎。然而,“种了别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多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环保课……丢弃了语文教学之本。针对这种“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现象,崔峦先生发出了“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呼声。其实,语文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锁定在理解品味运用语言上。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落实“语用”,努力回归语文教学之本。

一、抓关键词语,运用词汇知识指导词语训练

语言准确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恰当地表现客观事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中的“语用”教学资源要进行有效的选择,挖掘出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精当之处,指导学生理解、感悟作者准确、鲜明、生动的用词方法,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尤其要抓住课文中学生理解不正确、容易用错的词语,或表现课文中心意思的关键词语,或用得贴切、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或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创设“语用”情境,采用仿说词语,找近义词、反义词,词语归类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词语的运用技巧。比如笔者教学《穷人》这一课,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紧扣描写渔夫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渔夫的善良。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2~26自然段,找出关键字“熬”。

第二步,由浅入深,选择字义。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熬”的意思。

第三步,让学生给“熬”找近义字,然后将这些近义字代入句子,通过朗读,体会“熬”字的深刻含义。①“我们总能挨过去的!”(被动)②“我们总能挺过去的!”(一时)③“我们总能熬过去的!”(预示渔夫、桑娜他们今后的日子会更艰苦;从中可以体会到渔夫的善良:他们下决心一定要收养孩子;用词准确)

经过反复的对比阅读,推敲品味,学生都认为第③句用“熬”字表达了渔夫艰难困苦、辛酸无奈的日子,同时,把渔夫勤劳、善良,不向困难低头,敢于担当的美好心灵抒写得淋漓尽致。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笔者抓住了关键字“熬”,引导学生找近义字代入原句,比较阅读,反复咀嚼,披文入情,学生自然而然就感受到“熬”字的妙处。这样的教学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抓关键词,品味文本深处的含义”的阅读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内涵,也丰富了他们的词汇积累,增强了他们用词的准确性。

二、抓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运用恰当的修辞等知识进行句式训练

唐朝大诗人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好词佳句在文学描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句子训练时,要将以下几种句子、句式作为重点学习和训练的对象:①表达中心意思的句子。②含义深刻的句子。③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恰当修辞方法的句子。④地位重要的句子——指在文章结构层次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提纲挈领的总起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收束全段的小结句等。训练时,可采用仿写句式、句式变换等形式。比如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教学第一自然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时,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特点,感受作者运用排比、层叠的句式,在描绘三个春景中,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随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仿造例句,写一组排比句,表现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这样,采用仿写句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排比句的训练,有效地落实了“语用”教学。

三、找准读写结合点,有效组织读写训练

葉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要指导学生从“读”中学习表达,掌握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在写作时要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在阅读中所学到的方法,通过练习,形成技能。平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善于利用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续写、扩写、改写等训练。例如教学《花钟》以后,笔者让学生展开想象,训练把一种花写具体。笔者是这样引导的:“各种各样的花儿不但形象美,而且有很多用途。同学们,你们愿意做一朵鲜花吗?假如你就是一朵花,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呢?请大家以花的身份,来自我介绍一下。”经过启发,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表达的效果很好。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尽量要求在课内完成,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相机进行点拨。训练时,一般采用仿说(写)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片段(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的细节描写),等等,但要避免机械模仿。这样坚持下去,可促使学生读写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抓谋篇布局,进行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等训练

一篇文章主要由主题、材料、结构、表达四个要素构成,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在段落、篇章方面,我们要抓的训练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总起分述、首尾呼应、对比烘托、托物言志、细节描写等写作方法;②总分、并列、顺承、因果、转折等典型段落;③朗读背诵、标点运用、复述大意、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等知识和能力。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有一个环节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师引导:敬爱的老班长就这样永远离开了我们……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第二步,体会文章的表达之妙:文章能够给我们以深刻影响,不外两种手段。一是以情动人,一是以理服人。作者在字里行间对《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富有感情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深深打动和感染了我们。

第三步,像这样以一件物品(托物言志)体现人物精神的文章,还有如《周总理的睡衣》,请大家回忆并思考:①护士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②这件打补丁的睡衣,体现了周总理与邓妈妈的什么精神?③这篇短文的写法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相似之处?

第四步,你的哪件物品也有特殊的意义?说一说,写一写。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从中学习了“以一件物品体现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梅仙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渔夫句式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渔夫和小猫
渔夫之利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一枚词语一门静
特殊句式
天皇版“渔夫”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