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 有意实践
2017-11-29施茂枝
施茂枝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重要性。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本期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文章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从2016年秋天开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逐年推出,其特点和亮点之一就是大幅度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当下,我们迫切需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存在,并进行自觉的、有意识的实践,否则,教材增加了传统文化内容,也不能真正转化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完善。
一、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样态
一般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祖宗创造的具有继承活性的历史遗产”,是“祖先创造的物质文化和隐性的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世代承继并汇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包括思想、历史、道德、民俗、法律以及文学在内的各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样态主要如下。
(一)汉语言文字里的传统文化
这里的“汉语言文字”,主要指汉字和汉语词汇。语言文字被称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汉字和汉语词汇在记录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受其影响和渗透,烙下了传统文化的诸多印记。
1. 汉字文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符号,古老的汉字忠实地记录民族灿烂文化,而其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字的形体结构反映了中华文化的诸多特征。如,象形字是汉字的母体,直观描绘外物,显示汉民族思维的直觉性、整体性。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造字和认字中的由形及义。即便是音译外来词,我们也往往为这些表音字加上表义符号,如把“师子”变成“狮子”,等等。而汉字的结构就如同镜像,也反映着文化演进和文明进程的痕迹,如“册”“籍”“签”“簿”“牍”“版”“卷”记录了书籍演进的历史。
2. 汉字书法。汉字的书写有书体、笔法、章法之美。汉字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被视为世界艺术史的奇葩。两汉以来,书法创作深受哲学思想影响,产生了大小、轻重、疏密、浓淡、刚柔、虚实、离合、方圆、曲直等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在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汉字之美,努力表现汉字之美,便在学生心田上播下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种子。
3. 汉语词汇。语言的词汇系统最敏锐也最直接地反映其民族的文化心理,而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深刻地影响其语言词汇。汉语词汇部分源自古代,尤其是成语,多从古代沿袭而来并固化,也就更多地蕴含传统文化的信息。比如,“玉”集众美于一身,以“玉”为语素词,大多表示美德、美貌、美好的风度和出众的才华,如“玉洁冰清”“玉树临风”等。“龙”是汉民族图腾,汉语里包含“龙”的词语大多是褒义词,如“生龙活虎”“龙腾虎跃”“藏龙卧虎”等。
部编版语文教材将大量增加古诗文。古诗文以文言为工具而写成,文言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特点,特别是词汇特点,积累一批最常见的文言词汇,这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题中之意。
(二)汉语言文字创造的文化产品
以汉语言文字为工具创造的传统文化产品,或塑造人物形象,或记录历史、民俗,或表达古代哲学思想,等等,概而言之,就是记录传统文化现象,体现传统文化精神,即产品的内容是传统文化。由于漢语言文字的独特性,造就了文化产品样式的独特性,产品的样式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1. 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国学经典。一般认为的国学经典,包括“经史子集说蒙”。“经”是儒家经典作品,“史”是经典的历史著作,“子”是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集”是由《全唐诗》《全宋词》等为代表的历代散文、骈文、诗、词、曲以及文学评论等经典著作,“说”是《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历代小说,“蒙”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古代蒙学教材。当下通行的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均有数量不等的来自国学经典的课文,而部编版教材更将大幅度增加,体裁也更加多样。不仅课文选编来自这些国学经典的文章,在“日积月累”和“语文园地”等栏目中,也有一些出自经典的名言、格言、警句等让学生记诵。
2. 表现传统文化的现当代作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是时文,但是,它们有的以反映民族传统习俗为主题,如《北京的春节》等;有的内容与传统文化有关,如《姥姥的剪纸》等;有的记录历史人物故事,如《文成公主进藏》《西门豹》等;有的介绍历史文物、建筑,如《秦兵马》《长城》《各具特色的民居》等;有的是现代人改编的古代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有的是现代人改编的古代寓言故事,如《坐井观天》等。此外,在“日积月累”“语文园地”里,还有经现代人改编的各类成语故事等。
3. 独特的文学艺术手法。正如汉字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典文学独特的艺术手段也是。特别是古诗词,节奏、韵律、意象别具一格。古诗词的众多意象深具民族性,更被称为民族意象文化。如“折柳”表达离情,“明月”表达思乡,“秋风”表达“哀愁”,“菊花”表达高洁,“落花”表达美好事物的凋零,等等。古诗词的格律,包括平仄、押韵、对仗等。其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存在对仗的运用,而现代文也常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另外,还有专门的对对子课文。
二、有意识地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实践
面对新形势,广大教师必须在全面认识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而自觉和有意识的突出标志,就是把握传统文化教学的几个原则。
(一)以意为主,以形为辅
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小学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学中,特别是在记录传统文化的课文教学中,应以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为主,以感受课文的独特语言形式为辅。根据我们的课程设计,语文课程以阅读为中心,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此类课文的增加。学习此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领悟不同文本所体现的情怀或文化精神——坚定赤诚的爱国情怀、仁爱共济的善念、坚忍不拔的意志、饱含真意的亲情友情等,亦即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神为主,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感受“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当然,根据学段目标和学生实际,适当引导学生领悟记录传统文化文本——特别是古诗文的优美语言形式,不但可以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适段而为,有机渗透
适段而为,即要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纲领,以语文课程学段目标为主要依据,以所使用的教材为主要凭借,结合考虑每个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合理确定本学段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和目标。以识字写字教学为例,第一、第二学段主要是“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三学段主要是“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汉字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要教多少、教到什么程度,既取决于它们对于学生识记音形义的帮助有多大,也取决于某个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多强。近期,有人动辄在第一学段讲汉字字理,而不管现在的字形有没有字理,不管这些字理对于识记字音、字形、字义的作用,不管这些内容学生能否理解,这就违背了适段而为的原则。有机渗透,是指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时机,适度、适量地传播传统文化,避免进行大容量的系统传授。以口语交际为例,可以结合具体的交际情境和交际对象,适度渗透传统礼仪教育,但不必系统教授传统礼仪。再以识字写字教学为例,每个字都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系统传授,对实现本学段目标而言绝无必要,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言绝不可能,对完成识字写字以外的教学任务而言则是灾难。
(三)立足课内,综合实践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理所当然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但语文又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结合课内阅读教学,开展拓展性的古典名篇、名著课外阅读活动,还可以结合教材相关主题,开展以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四)辩证思维,忌夜郎自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加强和完善传统文化教学时,要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看待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而不能固步自封,泥古不化。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要有文化自尊,但不能唯我独尊,要学会尊重域外文化,博采众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