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017-11-29张雪莹栾桂芝大连民族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辽宁大连116605
张雪莹,栾桂芝,宋 君(大连民族大学 体育教学研究部,辽宁 大连 116605)
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张雪莹,栾桂芝,宋 君
(大连民族大学 体育教学研究部,辽宁 大连 116605)
在阐述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对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背景与分类整理的基础上,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开发思路、开发的目标与途径、开发策略方面制定了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对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的设计提出了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辽宁省
一、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渊源
辽宁省建制最早源自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多元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冲突与协调的过程中,构建了多样的民族文化生态系统和宗教信仰文化,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格局,形成了以村寨变迁、民族迁移为主要传承范式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特质。早期脱胎于生产劳动、社火习俗、宗教信仰、节日庆典的民间传统体育在现代化转轨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大众化”→“小众化”→“消失”的演化逻辑,加速了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自我消亡与文化变异[1]。文化的演进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2]。辽宁省传统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过渡也自然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但是,体育文化的转换并不是完全的否认和扬弃,而需要有选择性地加以开发和利用,挖掘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人文教育价值,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以解决现代新式体育功利化教育的危机。
二、 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1.斯坦豪斯的“过程”模式理论
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强调过程学习,而不应当过于注重学习目标或结果,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中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3]。斯坦豪斯在对目标课程教学进行分析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过程课程模式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程序的原则,而非终极目标,课程开发是注重过程,不应当从描述目标为起始,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目标不断加以修复、调整、改进。斯坦豪斯的过程模式反对教育的工具理性,主张内在价值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文化信息,并将教育过程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系统,以克服行为主义和机械主义教育倾向,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理解力,肯定课程的内在价值。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于依托社会路径,而忽视了学校教育空间的传承机制,单一路线的传承范式也成为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因此,发挥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价值与体验价值,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指导理念,以解决当下学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操作问题。
2.施瓦布的“实践”课程理论
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源自实践,并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总结经验,丰富体育课程教育理论。施瓦布最早提出“实践”课程模式理论,认为实践课程的哲学意义在于挖掘学生的“实践”兴趣,强调学习行为的本质意义,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创造者,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需要解决课程设计的模式结构与学习体验的心理结构之间的矛盾关系[4]。实践模式理论作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探索课程和创新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需要从实践层次上挖掘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优势,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特色,传承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构建多样化的学校体育教育生态空间,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3.多元智能理论
体育文化的高度开放性与兼容性,世界各国民族体育文化也很容易发生碰撞和交流,使不同人种、宗教和社会阶层的群体通过体育媒介达到一种协调的共生关系[5]。但是,受到西方强势文化、强权文化、霸权文化的侵蚀,中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属性被削弱,“西学东渐”也成为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有甚者,新生的一代已然忘却了民间传统体育究竟为何物,形成了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空间的多元文化不对称关系,从而影响着现代教育对象智力结构的完善。加德纳教授最早提出多元智能教育观,强调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智力的广泛性与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认知过程,构建多元的智力符号系统。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多民族体育文化的智能整合,挖掘本土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构建具有区域性体育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加强体育教育的多样化与灵活性教育,形成多元的评价观,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发挥民间传统体育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背景与分类整理
1.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背景
2012年12月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对辽宁省民间村寨文化的发展也提出了指导性的要求:“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指出:“着力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实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2016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2016]20号文件《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政策性文件也表现出辽宁省对村寨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高度重视,对于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因此,在这一背景之下,需要转变传统的以宗教祭祀、社会仪式、节日庆典为主要传承场域的话语模式,通过与体育课程的合理架构与对接,加强校本化传承机制建设,构建新的文化空间和传承范式,形成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自觉。
2.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的分类整理
截止到目前为止,辽宁省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0项。在辽宁省村寨变迁的过程中,民间传统体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文化场域环境的变迁需要寻求新的文化传承路径,因此,以村寨文化为逻辑起点,通过历史研究法,结合田野调查法,对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进行分类整理,探索适合辽宁省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体系。通过整理,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名录,见表1:大致分为舞蹈类、武术杂技类、文化娱乐类、军事类、生产生活类和宗教祭祀类六大类。在众多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中,舞蹈类、文化娱乐类和宗教祭祀类的体育项目较多,其中,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民间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抚顺地秧歌、本溪全堡寸跷秧歌、兴城满族秧歌、复州、凌源、海城、辽西高跷秧歌、本溪太平秧歌、铁岭伞灯秧歌、金州梅花螳螂拳(六合棍)、辽阳逍遥门武功、大刀张举刀拉弓。具有宗教祭祀类性质的辽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主要以庙会、社火、婚礼、寿礼等为传承空间,如:本溪社火表演的武秧歌、武社火,义县社火习俗表演的竹马舞和旱船舞,大石桥迷镇山庙会习俗表演的竹马舞、旱船舞、抬杆等,喀左天成观庙会上表演的中幡、马叉、花钹等。
四、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1.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范畴是文化空间的变迁,传统的代际传承、社火传承、庙会传承、宗教传承、节日习俗传承文化空间断裂,被新的校园文化传承空间所取代,民间传统体育与校园体育的融合还需要一个选择性的适应与改革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嫁接或移植,如:大刀张举刀拉弓校本化改造,可以通过对器材,运动形式的改造,另外,把多种舞蹈的运动方式相互结合起来,亦或是不同项目类属之间的结合(舞蹈与武术的结合——武舞)等,以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的发展需求。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遵循“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理念,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校本课程建设依据,遵守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丰富学校体育文化内涵,而不是实现辽宁省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态回归。
2.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
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按照一定程式的开发思路,才能实现对课程的有效控制,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具体的开发思路,如图1:第一步,根据水平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划分方法,分别制定小学(水平一至水平三)、初中(水平四)、高中(水平五)、大学(水平六)的校本课程目标,并根据各个水平的要求,制定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的学期、单元和课时教学计划,然后,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体育教学水平目标实施校本课程教学,最后,达到校本课程目标、辽宁省体育课程目标和国家课程目标的要求。
图1 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
3.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与途径
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既要符合学校体育教育的一般目标,即:现代体育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增强学生体质,学习体育保健和营养学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体育兴趣、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体育打基础[6];另外,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区域性民俗特质,这一特性也表现出教学目标制定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途径:首先,要展开具体的社会调查工作,全面调查整理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了解学生对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师资、场地器材等资源现状;然后,调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水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需求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最后,确定民间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制定较为完善的教学计划。
4.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校本化建设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需要发挥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在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课余运动训练和民间传统体育竞赛活动中的优势,不断丰富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实现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推广。具体的开发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对于课程内容的开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民间传统体育基础理论课程、运动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竞赛、表演),各内容课程比重可以设置为理论20%、技术技能40%、实践40%。体育教师也要根据学校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软硬件资源优势,在对其进行创编和改编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内容。具体项目的选择以趣味性、健身娱乐性的特色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为主。
其次,校本课程的开设方法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项目。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中小学开设方法应当以趣味性,对技能要求较低,具有普适性的项目为主,而高校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法可以选用必修课、选项课、俱乐部等多种形式。
第三,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方面,对于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需要摆脱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唯一标准的评价观,转向多角度的多元综合评价。减少终结性评价,突出强调过程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同时,还要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重要作用,采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以及理论知识评价、运动技能评价和竞赛、表演评价等。
五、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的设计
1.校本课程的设计原则
首先,因地、因校制宜原则。辽宁省民族众多,尽管经过近现代的民族迁徙、人口流动、异地安置等人类学事相,但依然表现出“小聚居”的特点。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起源于民间,并在民间得以流传、演变,“小众化”的民间传统体育依然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差异[7]。加上,各级各类学校软硬件课程资源的差异,学生学习心理的差异,身体素质发展的差异,这就决定了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做到因地、因校的不同来确认校本课程内容。
其次,多样性原则。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按照“大课程小教学”的观念,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实践,不是为了实现文化本身的原生态回归,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发挥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民族、多资源优势,选择更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不断丰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不同民族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对于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存在不同的心理需求,除了按照地域性原则来确认实施项目以外,还要保证所设计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教师、学生和学校实际,使教学内容更具可操作性。
2.确定教学目标
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契合国家体育课程目标的标准和要求,是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延伸和拓展,同时,又承载着传承、传播辽宁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责任,这就需要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自觉,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基础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尊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个性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学生个体成长的基础上,掌握民间传统体育的相关技术,树立终身体育观为教学目标的设定依据。
3.选择教学内容
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的选择需要在遵循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选择趣味性较强、技术动作的掌握简单、便于课堂组织教学的体育项目。另外,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教师的能力结构、专业技能特点,以及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如:舞蹈类可以借助现代的一些音乐元素,在音乐的伴奏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还需要选择一些力量性、耐力性运动项目,如:角力、滑冰、雪地走等,同时,要注重把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融入课堂,如:赛威呼、踢行头、毽球、铜锣球、跑马城等,这些游戏性的活动项目可以安排在课堂的开始或准备部分。通过不同的教学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辅助和保障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4.组织课堂教学
辽宁省民间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传统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重点对场地、器材进行合理化改造,如:大刀张举刀拉弓可以利用较轻便的器材替代大刀,狩猎可以对场地、组织活动方式进行创新性改造来组织课堂教学。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还要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乡土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教案,组织校园民间传统体育竞赛活动,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授课模式,才能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
[1] 白晋湘.民族民间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21.
[2] 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24-29.
[3] 龚坚.土家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 王冬.清昭陵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研[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20-23.
[5] 何胜保.融摄与对话:《周易》哲学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发微[J].体育科学,2013,33(10):93-97.
[6] 孟祥玉,刘丹,包维.辽宁省新宾县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55-59.
[7] 邵荣,柯玲.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思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27(6):744-746.
(责任编辑 董邦国)
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andTraditionalFolkSportsCultureinLiaoningProvince
ZHANGXue-ying,LUANGui-zhi,SONGJun
(P. 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This paper states theor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regarding traditional folk sports culture.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nd the sorting for the curriculum sources, it provides the guiding thought, the purpose and strateg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formulates development models for traditional folk sports 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Some personal views are presented as well.
traditional folk sports cultur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iaoning province
2017-01-16,
2017-09-28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JG16DB076)。
张雪莹(1978-),女,辽宁营口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2096-1383(2017)06-0649-05
G80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