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在元代的一种新用法
2017-11-28李为政
李为政
“不争”在元代的一种新用法
李为政
(南昌师范学院 中文系,江西 南昌330032)
元明两代白话文献中盛行的“不争”一词,有“不争辩”“不差”“不用说”“不要紧”等义,另外,还产生了一种新用法,即作语气副词,表示对现实语境或假设语境中已然事件的确定和强调,近似于“确实”“真的”。之所以这样释义,一是因为它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统一性,避免随文释义;二是在于它的来源可以得到清晰的说明;三是对于它多出现于主语前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不争”;元代;语气副词
元明两代白话文献中盛行“不争”一词,有“不争辩”“不差”“不用说”“不要紧”等义:
(1)妇人更不争多寡,将缆拴在傍水的桩上,笑嘻嘻径入庄屋里去了。(《西游记》第五十三回)
(2)我有钱也不争这一文,今日未曾发市。(《三遂平妖传》第九回)
(3)刚才说了许多辛苦,不争这一些羊肉,就牛也该宰几个请你。(《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六回)
(4)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水浒传》第十六回)
(5)不争你杀了他楚使命,则被你送了我也汉随何!(《汉高皇濯足气英布》第一折)
(6)不争俺弃却周天子,永别离老弟兄,交谁忧念四海生灵。(《辅成王周公摄政》第一折)例(1)是“不争辩”义,例(2)是“不差”义,例(3)是“不用说”义,例(4)是“不要紧”义,但更为常见的则是例(5)(6)这种在元代产生的新用法。这种新用法的特点是“不争”一律用在句首,后面紧接一个复杂的VP或SVP,且其意义不能用“不争竞、不争辩”“不差”“不用说”“不要紧”来解释。这种新用法的“不争”虽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但对它意义的阐释却难以令人赞同。本文的目的就是利用确凿的证据来详细论述它的真正含义。
一、已有论著和词典对“不争”释义存在的问题
由于新用法的“不争”在元代的使用频率较高,且含义比较隐晦,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少论著和词典均对它进行了释义,但都存在着问题。下面以其中的《诗词曲语辞汇释》[1]《汉语大词典》[2]《元语言词典》[3]《宋元语言词典》[4]《近代汉语大词典》[5]《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6]《戏曲词语汇释》[7]《百例“不争”辨确义》为例来说明[8],具体情形见表1:
表1 8种论著和词典对“不争”的释义
以上8种论著和词典对元代产生的这种“不争”的解释共有9个义项:“不该”“不仅”“不料”“只因为”“不要紧”“姑且不论”“差一点儿”“如果”“若非”,这9个义项实际上都是错误的。这9个义项虽然在特定的例子中可以讲得通,但不具备普遍性,其中任何一个义项都不能普遍地适用于所有的“不争”句,是典型的随文释义:
(7)不争这楚天臣明道破,却把你个汉随何谎对脱。(《汉高皇濯足气英布》第一折)
(8)不争你劈手夺银,显得我也惨,他也羞,你也狠。(《公孙汗衫记》第一折)
(9)不争背母抛爷,却须违条碍法。(《公孙汗衫记》第二折)
(10)不争你个晋文公烈火把功臣尽,枉惹得万万载朝廷议论。(《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第四折)
(11)不争三二千虎豹离窝峪,情取那四十万豺狼卧道途。(《诸葛亮博望烧屯》第二折)
(12)不争你救驾擎王,后来入庙升堂,仗着青龙刀安社稷,凭着赤兔马定家邦。(《诸葛亮博望烧屯》第三折)
以上各例中,“不仅”只能解释例(12),“姑且不论”“差一点儿”“若非”“如果”一个也不能解释,“不该”只能解释例(8)(9)(10),“不料”“不要紧”“只因为”只能解释例(7)~(10)。
由上可见,已有的9个义项中并无任何一个能够普遍地适用于所有的“不争”句,因而有随文释义之嫌,“不争”的意义需要作新的解释。笔者认为,上述新用法的“不争”是作语气副词用,表示对现实语境中或假设语境中已然事件的确定和强调,近似于“确实”“真的”。采用这种释义,一是它可以完美解释所有新用法的“不争”,二是它的来源可以得到清晰的说明,三是对于它多出现于SVP前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二、新用法“不争”的具体意义
上文说过,“不争”为语气副词,表示对现实语境中或假设语境中已然事件的确定和强调,近似于“确实”“真的”。
(13)不争你拽金环呀地把门关上,闷煞人也瞎大王。(《泰华山陈抟高卧》第四折)
(14)知我着忙,不争如此颠狂。(《泰华山陈抟高卧》第四折)
(15)不争你杀了他楚使命,则被你送了我也汉随何!(《汉高皇濯足气英布》第一折)
(16)不争这楚天臣明道破,却把你个汉随何谎对脱。(《汉高皇濯足气英布》第一折)
(17)不争汉中王这一遍无行径,单注着刘天下争十年不太平!(《汉高皇濯足气英布》第二折)
(18)不争你话儿亲。自评自论,这一交直是狠,亏折了难正本。(《诈妮子调风月》第一折)
(19)不争你劈手夺银,显得我也惨,他也羞,你也狠。(《公孙汗衫记》第一折)
(20)不争背母抛爷,却须违条碍法。(《公孙汗衫记》第二折)
(21)不争你个晋文公烈火把功臣尽,枉惹得万万载朝廷议论。(《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第四折)
(22)不争咱粮又催税又催,那其间敢禾不收麦不熟,枉併的他一家家逃走,岂不怕笞杖徒流。(《霍光鬼谏》第三折)
(23)不争你动起刀枪,天下慌慌,正应道龙斗鱼伤。(《严子陵垂钓七里滩》第一折)
(24)不争你恋着个石季伦千钟富,怎发付陶朱公一叶舟。(《陈季卿悟道竹叶舟》第三折)
(25)不争三二千虎豹离窝峪,情取那四十万豺狼卧道途。(《诸葛亮博望烧屯》第二折)
(26)不争你救驾擎王,后来入庙升堂,仗着青龙刀安社稷,凭着赤兔马定家邦。(《诸葛亮博望烧屯》第三折)
(27)不争随顺了妖娆,闷着头自想念不合神道。(《张千替杀妻》第三折)
(28)不争玉楼巢翡翠,便是锦幄闭鸾凰。(《李太白贬夜郎》第一折)
(29)这三朝,恰定交,不争咱一日错翻为一世错。(《关大王单刀会》第一折)
上述17例中“不争”均为语气副词,其辖域也各不相同。例(13)中“你拽金环呀地把门关上”是现实语境中已然的事件,其前的“不争”是对它的确定和强调,等于说“你确实拽金环呀地把门关上”;例(14)中“如此颠狂”是现实语境中已然的事件,其前的“不争”是对它的确定和强调,等于说“确实如此颠狂”。剩下的15例也都可作类似分析(见表2)。假设语境的用法如下:
表2 示例(15)—(29)中“不争”的释义
(30)不争你举哀声,敢把咱全家诛杀。(《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第三折)
(31)不争剖开亡父新丘冢,不交人唾骂微臣业骨头,勋业都休。(《霍光鬼谏》第三折)
(32)不争您剖棺椁,戮尸首。这一纸独角敕把老臣搭救。(《霍光鬼谏》第三折)
(33)不争俺弃却周天子,永别离老弟兄,交谁忧念四海生灵。(《辅成王周公摄政》第一折)
(34)不争你这般呵送的我有家难奔,平白里更待要燕尔新婚。(《张千替杀妻》第二折)
(35)不争二更前后成连理,俺哥哥知道呵敢九伯风魔哎吊了脊筋。(《张千替杀妻》第二折)
(36)不争你儿不招,把哥哥送了,枉惹得普天下英雄笑。(《张千替杀妻》第三折)
上述7例中“不争”均为语气副词,其辖域也各不相同。例(30)中“你举哀声”是假设语境中已然的事件,是假设“你举哀声”已经存在了,会有一个怎样的结果,其前的“不争”是对它的确定和强调,等于说“如果你真的举哀声”;例(31)中“不争剖开亡父新丘冢”是假设语境中已然的事件,是假设“剖开亡父新丘冢”已经存在了,会有一个怎样的结果,其前的“不争”是对它的确定和强调,等于说“如果真的剖开亡父新丘冢”。剩下的5例也可作类似分析(见表3)。
表3 (32)—(36)中“不争”的释义
以上例(13)至(36)为《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曲词部分的所有用例,例子中划双横线的部分是“不争”的辖域。从中可以看出,将“不争”释为“确实、真的”的解释力非常强,放在具有普遍性的上下文中文从字顺。
三、新用法“不争”的来源
语气副词“不争”源于先秦表“不争辩”的状中结构“不争”:
(37)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韩非子·五蠹》)
(38)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吕氏春秋·孟夏纪》)
例(37)中的“不争”为“不争竞”之义,后面没有带宾语;例(38)中的“不争”为“不争辩”之义,后面带了宾语VP。表“不争竞”的“不争”与表“不争辩”的“不争”意义相近,但略有区别,前者是就非言语的行为而言的,后者则是就言语而言的;前者与语气副词“不争”没有演变关系,而后者则有。“不争VP”的意思是“在VP上不必争辩”,这里的VP一般为正反两方面的事物,如例(38)中的“轻重尊卑贫富”。正由于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事物,所以才有争辩的可能性,至于争辩的结果,则是未知的,因为争辩这种行为本身就被否定了。如“不争轻重尊卑贫富”,既然在是轻是重是尊是卑是贫是富这个问题上不必争辩了,那么相应的答案当然是未知的。
到了宋代,产生了一种新的“不争VP”。其意义仍然是“在VP上不争辩”,VP仍然为正反两方面的事物,但相应的答案在说话人看来是已知的:
(39)此其不争为区区之论,以开是非之端,是以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子思论》)
例(39)中“不争为区区之论”的意思是“在是否为区区之论这个问题上不必争辩”。之所以不必争辩,是由于是否为区区之论乃一种主观判断,在听话人看来可能还需要争辩,但在说话人看来,为区区之论乃确定无疑的事实,根本无需争辩。在这种情况下“不争”仍然可以理解为表“不争辩”义的状中结构,此时“此其不争为区区之论”意思是“这些话在是否为区区之论这个问题上不必争辩”,但也可被重新分析为表确定强调义的语气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确实、真的”,此时就成了“这些话确实为区区之论”。这里的“不争”恰好处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这是副词的典型位置。也就是说,在理解上是两可的。
“不争”真正变为一个表确定强调义的语气副词是在元代,其条件是“不争VP”中的VP不再是主观判断,而是客观事实,不管是在说话人还是在听话人看来,VP都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根本就没有争辩的必要:
(40)不争你拽金环呀地把门关上,闷煞人也瞎大王。(《泰华山陈抟高卧》第四折)
(41)不争这楚天臣明道破,却把你个汉随何谎对脱。(《汉高皇濯足气英布》第一折)
(42)不争汉中王这一遍无行径,单注着刘天下争十年不太平!(《汉高皇濯足气英布》第二折)
(43)不争你话儿亲。自评自论,这一交直是狠,亏折了难正本。(《诈妮子调风月》第一折)
(44)不争背母抛爷,却须违条碍法。(《公孙汗衫记》第二折)
(45)不争你个晋文公烈火把功臣尽,枉惹得万万载朝廷议论。(《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第四折)
(46)不争咱粮又催税又催,那其间敢禾不收麦不熟,枉併的他一家家逃走,岂不怕笞杖徒流。(《霍光鬼谏》第三折)
(47)不争你动起刀枪,天下慌慌,正应道龙斗鱼伤。(《严子陵垂钓七里滩》第一折)
(48)不争你恋着个石季伦千钟富,怎发付陶朱公一叶舟。(《陈季卿悟道竹叶舟》第三折)
(49)不争三二千虎豹离窝峪,情取那四十万豺狼卧道途。(《诸葛亮博望烧屯》第二折)
(50)不争你救驾擎王,后来入庙升堂,仗着青龙刀安社稷,凭着赤兔马定家邦。(《诸葛亮博望烧屯》第三折)
(51)不争随顺了妖娆,闷着头自想念不合神道。(《张千替杀妻》第三折)
(52)不争玉楼巢翡翠,便是锦幄闭鸾凰。(《李太白贬夜郎》第一折)
(53)这三朝,恰定交,不争咱一日错翻为一世错。(《关大王单刀会》第一折)
先看例(40)~(53)这些用在现实语境中的例子。“不争”后面所述的均是现实中的客观事实,而非主观判断,不管是在说话人还是在听话人看来,必然如此,均无争辩的必要。“不争你杀了他楚使命”意思是“你确实杀了他楚使命”,“不争这楚天臣明道破”的意思是“这楚天臣确实明道破”,可见此处“不争”已语法化为表确定强调义的语气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确实”。
(54)不争你举哀声,敢把咱全家诛杀。(《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第三折)
(55)不争剖开亡父新丘冢,不交人唾骂微臣业骨头,勋业都休。(《霍光鬼谏》第三折)
(56)不争您剖棺椁,戮尸首。这一纸独角敕把老臣搭救。(《霍光鬼谏》第三折)
(57)不争俺弃却周天子,永别离老弟兄,交谁忧念四海生灵。(《辅成王周公摄政》第一折)
(58)不争你这般呵送的我有家难奔,平白里更待要燕尔新婚。(《张千替杀妻》第二折)
(59)不争二更前后成连理,俺哥哥知道呵敢九伯风魔哎吊了脊筋。(《张千替杀妻》第二折)
(60)不争你儿不招,把哥哥送了,枉惹得普天下英雄笑。(《张千替杀妻》第三折)
再看例(54)~(60)这些用在假设语境中的例子。例(54)中的“你举哀声”、例(55)中的“剖开亡父新丘冢”、例(56)中的“您剖棺椁,戮尸首”、例(57)中的“俺弃却周天子,永别离老弟兄”、例(58)中的“你这般呵”、例(59)中的“二更前后成连理”、例(60)中的“你儿不招,把哥哥送了”,均是假设中的客观事实,而非主观判断,不管是在说话人还是在听话人看来,必然如此,均无争辩的必要。“不争您剖棺椁,戮尸首”意思是“如果您真得剖棺椁,戮尸首”,“不争俺弃却周天子,永别离老弟兄”的意思是“如果俺真得弃却周天子,永别离老弟兄”,可见此处“不争”已语法化为表确定强调义的语气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真的”。“如果”这个意义是由语境承担的,与“不争”本身的含义无关。
四、新用法“不争”多出现于SVP前的原因
笔者在《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曲词部分一共找到了24例“不争”,只有5例是用于VP前,剩下19例均是用于SVP前。多用于SVP前,这是“不争”在句法上的最大特点。近代汉语中的另一些表确定强调的语气副词如“果然”“必然”“必定”“定然”等同样可以出现在SVP前:
(61)已而,果然赵遣直省官传语曰:“以督府事忙,请只与参政、胡枢密理会。”(《三朝北盟会编·绍兴甲寅通和录》)
(62)当日相逢非草草,果然恩爱成烦恼,稳整征鞍归去好。(《全宋词·赵长卿·渔家傲》)
(63)观君面色,必然心有所求。(《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
(64)或是反军与谋将,必然军将有灾危,谨守贼欺追。(《全唐诗·易静·兵要望江南》)
(65)且到十二日会喜之时,必定那公主出来参拜父母,等老孙在旁观看。(《西游记》第九十四回)
(66)内中有认得是寇员外送行的,必定身边有物;又见行李沉重,白马快走,人心不足,故又来邀截。(《西游记》第九十七回)
(67)他若不见机,弄到当官,定然我们占个上风。(《醒世恒言》卷三十四)
(68)那人既有不死之药,定然自己吃过,不该死了;既死了,药便不验,要这方也没用。(《醒世恒言》卷三十八)
但“果然”“必然”“必定”“定然”仍以用于VP前居多,用于SVP前并不常见,因为出现在VP前是副词的典型位置。“不争”却恰恰相反,在SVP前的频率远高于在VP前,而出现在SVP前是连词的典型位置。可以说,虽同是副词,但“不争”的虚化程度更高于其他成员,更接近于连词。之所以“不争”能够常出现在SVP前,是因为它常用于因果语境(如例(15)(17))和假设语境(如例(33)(35))中,结果沾染上了少许表原因和表假设的色彩,具备了一些表因连词和假设连词的特性(尽管并未完全转变为表因连词和假设连词),因而能够大量出现在SVP前,以致不少学者误认为它本身就可以表原因和假设。
五、结论
各家对“不争”的解释出现偏误的根本原因在于随文释义,对于随文释义的缺陷和应该如何阐释虚词,学者们早有深刻认识。杨荣祥说得非常透彻:“训诂学讲虚词,往往一个虚词有多种语义和功能,这是不科学的。虚词是语法功能成分,其作用是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对虚词的研究,就是要通过归纳分析其所有分布,解释它到底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9]这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虚词研究的目的在于弄清楚各个虚词的基本功能,而基本功能本质上是对一个虚词的概括性解释或统一性解释。
据此,笔者把元代产生的这种新用法的“不争”释为语气副词,表示对现实语境中或假设语境中已然事件的确定和强调,近似于“确实”“真的”。之所以这样释义,一是在于它能够合理解释所有不能用“不争竞、不争辩”“不差”“不用说”“不要紧”来解释的“不争”,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统一性,避免了随文释义,显然要优于前文所说的那9个义项;二是在于它的来源可以得到清晰的说明,它是由表“不争辩”义的状中结构语法化而来的,语法化的关键在于VP的主观性消失,变得完全客观;三是对于它多出现于主语前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正因为它常用于因果语境和假设语境中,从而沾染上了少许表原因和表假设的色彩,具备了一些表因连词和假设连词的特性,所以可以大量地位于SVP前。
[1]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3:249-257.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409-410.
[3]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3.
[4]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130-131.
[5]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8:156.
[6]王学奇,王静竹.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156.
[7]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4.
[8]刘瑞明.百例“不争”辨确义[J].绵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46-56.
[9]杨荣祥.“两度陈述”标记:论上古汉语“而”的基本功能[C]∥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编辑部.历史语言学研究:第3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15-716.
A New Usage of“Buzheng(不争)”in the Yuan Dynasty
LI Weizheng
(Department of Chinese,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32,Chin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the popular expression of“buzheng(不争)”had several meanings,such as“no quarrel”, “not bad”, ”needless to say”, ”never mind”and etc.A new usage of“buzheng”,which is a modal adverb,meaning determination for and emphasis on realized events in real context and unreal context,similar to“really”,appeared in the Yuan Dynasty.The reasons for such meaning are:first,it has high degree of generality and uniformity,avoiding explaining the transcription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texts;second,its source can be explained clearly;third,its frequent positioning ahead of the subject in most cases also can be explained rationally.
“buzheng(不争)”;the Yuan dynasty;new usage
H109.3
A
1004-2237(2017)05-0052-07
10.3969/j.issn.1004-2237.2017.05.009
2017-07-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6YJC740041);南昌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NSBSJJ2015031)
李为政(1984-),男,安徽合肥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E-mail:liweizhengsr1@126.com
[责任编辑 许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