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刺配合运动针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观察
2017-11-28郭庆祺容智文赖火特
郭庆祺,容智文,赖火特
(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东莞 523325)
报刺配合运动针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观察
郭庆祺,容智文,赖火特
(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东莞 523325)
目的观察报刺法配合运动针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采用报刺配合运动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治疗10次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肘疼痛VAS评分、ADL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2星期后VAS评分及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ADL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为 93.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报刺配合运动针法是一种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有效方法,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针刺疗法;报刺;运动针法;肱骨外上髁炎;VAS;ADL;刺法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肱骨外髁征候群、肱骨外髁骨膜炎等,相当于中医学的“肘劳”。中医学认为“肘劳”属“伤筋”“痹证”范畴,多由劳累汗出、营卫不顾、寒湿侵袭肘部经络,使气血阻滞不畅;或使筋脉损伤、瘀血内停、血不荣筋等均能导致肘部经气不通,不通则痛[1]。近年来,笔者运用报刺配合运动针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31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31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均为我院中医康复科住院部及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期间治疗组脱落3例,中止1例;对照组脱落4例,最终共纳入统计6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与《骨科学》[2]中有关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标准。①起病缓慢,有明显损伤史;②肘关节外侧疼痛尤其在前臂旋前背伸、提、拉、推、握拳时疼痛更明显,疼痛沿伸腕肌向下放射,严重时不能持物;③局部皮肤无炎症,肱骨外上髁、桡骨颈部及沿伸腕肌走向有局限而敏感的压痛点,肘关节活动无影响;④伸肌腱牵拉试验(Mills征)阳性[3]。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患者意识清醒,无失语、智能障碍,能理解配合临床治疗;③年龄18岁以上,65岁以下。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不能配合治疗方案的安排及相关要求;③既往肱骨外上髁处有手术史,肘关节的骨关节病,前臂病理性、神经性、血管性的病变,骨结核,骨肿瘤,前臂局部感染,类风湿关节炎,凝血病,合并有心脑血管等疾病;④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1.5 脱落标准
纳入病例在接受手法治疗时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严重并发症及其他不宜继续进行试验的状况,试验中自行要求退出或未完成整个疗程的病例,均视为脱落。
1.6 中止试验标准
发生下列情况时受试者应退出试验。①对试验中的治疗无法耐受或发生与治疗方案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反应;②疾病加重需要手术治疗或其他治疗;③研究者认为继续进行试验可能会对受试者造成损害;④治疗过程又接受其他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首先在健侧小腿足阳明经所过之处寻找压痛点,取最痛点1~2点。患者取坐位,皮肤消毒后常规进针,提插捻转得气后嘱患者活动患侧肘关节,进行前臂旋前、背伸、握拳等动作,节奏由慢到快,用力不宜过猛。在患者运动患肘过程中,报告疼痛点,先刺 1点,提插捻转得气后出针,再嘱患者运动患肘,报告下一疼痛明显处,刺之,如此重复3~4次,以使小腿针刺部位留针达20 min后出针。每日1次,每星期5次,治疗2星期后观察疗效。
2.2 对照组
根据《针灸治疗学》[4]中关于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处方,主穴取阿是穴、曲池、肘髎、阳陵泉;由于肱骨外上髁位于肘外侧手阳明经所过之处,故配穴取手三里、三间。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毫针进行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2 min,静留针20 min后出针。每日1次,每星期5次,治疗2星期后观察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VAS评分
采用 VAS评分评估患者肘部的疼痛程度,使用100 mm视觉模拟标尺法,0为无痛,10为最痛。
3.1.2 ADL评分
ADL评分包括梳头、洗脸、刷牙、解扣、系皮带、提物、拧毛巾、穿衣8项,每项分为0~4分,不能完成为0分,帮助下完成为1分,部分完成为2分,完成动作时间延长为3分,正常完成为4分,满分为32分。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以上指标评定。
3.2 疗效标准
根据ADL评分采用尼莫地平法对疗效进行评价。疗效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前评分] ×100%。
痊愈:疗效指数≥80%。
显效:疗效指数为50%~79%。
有效:疗效指数为25%~49%。
无效:疗效指数<25%。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星期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 VAS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星期后 治疗2星期后 治疗前后差值治疗组 31 6.90±1.68 3.58±1.631) 1.23±1.091) 5.68±1.892)对照组 31 6.68±2.06 3.65±1.281) 2.13±1.311) 4.55±2.42
3.4.2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治疗前ADL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起病情况较为严重。两组治疗1、2星期后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2星期后 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星期后 治疗2星期后 治疗前后差值治疗组 3 1 1 2 . 8 4 ± 3 . 9 3 2 0 . 5 2 ± 2 . 4 7 1)2) 2 6 . 4 5 ± 3 . 1 6 1)2) 1 3 . 6 1 ± 4 . 7 4 2)对照组 3 1 1 4 . 6 5 ± 5 . 3 1 2 0 . 8 7 ± 3 . 7 9 1) 2 6 . 2 3 ± 3 . 9 9 1) 1 1 . 5 8 ± 5 . 1 9
3.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4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为93.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西医学认为,肱骨外上髁炎的发生是由于桡侧腕短伸肌肌腱与腕长伸肌肌腱和肱骨外上髁之间反复挤压摩擦,导致桡侧腕短伸肌起点产生微撕裂[5-6]。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肘关节外上部疼痛及旋前功能受限,给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目前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疼痛,提早恢复肘关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针刺疗法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上取得显著疗效,然而针刺方法多样,本研究结果表明,报刺结合运动针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较常规针刺具有明显优势。
报刺法,属于传统针法的一种,出自《灵枢·官针》中“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这种针法先在病痛处的某一点针刺,留针,然后再用循按的方法寻找新的痛点,起出第一针,再针刺新的痛点,如此类推。该法寓意为疼痛所报之处而刺,是一种适应于十二经病变的针刺手法,临床适用于痛无定处的疼痛性疾病。本法能激发人体经气,加速气血运行,促使经气畅通,气至病所。临床主要应用于各种痛症及风湿痹证,并取得良好疗效。吴乃桐[7]采用直抬报刺法治疗坐骨神经痛 60例,疼痛缓解有效率达96.67%。李和平[8]用报刺法为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1例,总有效率为92.6%,结果表明该法不但有迅速止痛效果,同时可改善受限骶髂关节的功能活动。刘发青[9]认为报刺是有效治疗游走性疼痛的方法。孟红等[10]结合报刺法选取阿是穴治疗急性腰扭伤亦取得较好疗效。林红[11]认为报刺适应于风湿痹证,应用该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0例,总有效率为96.67%。
运动针法是在针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原理而创造的一种新型的针刺治疗法。运动针法强调以“动”贯穿治疗过程,可迅速起到疏通经络气血的作用,达到“通则不痛”“以动为用”的效应,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相关实验研究[12]表明,通过各种运动,可有效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推动着机体内部的一系列变化,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充分发挥良好和谐的治疗作用。张蕴[13]通过运用多靶点阻力运动针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疼痛缓解率达 95%。孙大明等[14]比较运动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运动针法治疗肩周炎疗效优于常规针法治疗,具有有效率高、复发率低的优点,适合临床推广。卞蓉民[15]的研究表明运动针法结合常规针刺对颈型颈椎病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治愈率达73.5%。运动针法强调了机体的各部功能锻炼,改变了传统针灸单一、静止的治疗状态,大大提高了针灸的治疗效果。实践证明运动对针刺止痛作用有明显的影响。在行针留针时配合运动,可使经气迅速抵达病所,因此尤适宜于与报刺疗法结合运用,即在运动过程中寻找痛点,诱发痛点,并针刺痛点,以达到迅速通经活络止痛和改善运动障碍的目的。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运动针法又能使痉挛紧张的肌肉得到舒展,松开粘连韧带,增强弛缓肌肉的张力,促进局部组织的解剖复位及血液的循环,加速水肿、瘀血的吸收、消散,促使功能障碍的恢复[16-18]。
报刺与运动针法在治疗范畴上具有相似的优势病种,对于筋伤疼痛方面疾病,选用报刺结合运动针法作为治疗方法,在进行运动针法的过程中诱发痛点,从而在痛点上应用报刺,将报刺和运动针法有机融合及优化。此法的意义在于“以动为用”,能有效保证关节的康复效果,起到动静相随、相辅相成的作用,从而促进经络气血畅通。
综上所述,报刺配合运动针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显著,将报刺与运动针法有机结合。经统计分析,报刺配合运动针法的临床疗效、止痛效果及改善生活活动能力的作用均显著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提示报刺配合运动针法在筋伤康复治疗方面具有优势,无不良反应,具有简便、有效、安全的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1]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第 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13-215.
[2] 邱贵兴,荣国威.骨科学[M].第1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5.
[3] 刘云鹏,刘沂.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04.
[4] 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M].第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6-37.
[5] 付战利,张延平,柏龙文.经皮等离子低温消融压痛点治疗顽固性网球肘[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7,5(2):22-23.
[6] Bunata RE, Brown DS, Capelo R. Anatomic factors relased to the cause of tennis eblow[J].J Bone Joint Surg Am, 2007,89(9):1955-1963.
[7] 吴乃桐.直抬报刺法治疗坐骨神经痛60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4,17(3):37-38.
[8] 李和平.以痛为输报刺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4):37-38.
[9] 刘发青.报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2):1543-1544.
[10] 孟红,尚秀葵,佟秋芬.合谷透后溪加阿是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观察[J].针刺研究,1998,23(4):290-291.
[11] 林红.报刺法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3):39-40.
[12] 王启才.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探析[J].中国针灸,2002, 22(10):683-684.
[13] 张蕴,毛翔.多靶点阻力运动针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1):75-76.
[14] 孙大明,陈骞虎,宋贵珍,等.运动针法与常规针法治疗肩周炎的比较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11): 68-69.
[15] 卞蓉民.运动针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2):1216-1218.
[16] 黄城琳,黄培冬.运动针法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4(17):33-35.
[17] 刘波.孙申田教授运动针法的整理和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7):39-41.
[18] 袁庆东,李佳,冯晓东,等.巨刺运动针法治疗颈源性肩周炎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 (34):3825-3827.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Successive Trigger Needling plus Motorial Needling for External Humeral Epicondylitis
GUO Qing-qi,RONG Zhi-wen,LAI Huo-te.Dongguan No.8People’s Hospital,Dongguan523325,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uccessive trigger needling plus motorial needling in treating external humeral epicondylitis.MethodSixty-two eligible subjects with external humeral epicondyliti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31 cases each.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successive trigger needling plus motorial needl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rdinary acupuncture. The two groups were both treated once a day. After 10 sessions of treatment, the changes of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scores were observed,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i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VAS and ADL scores were changed significantly respectively after 1-week and 2-week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P<0.05).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changes of VAS and ADL scor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8% in the treatment group versus 93.5%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Successive trigger needling plus motorial needling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in treating external humeral epicondylitis, and it can improve the ADL.
Acupuncture therapy; Successive trigger needling; Motorial needling; External humeral epicondylitis; VAS; ADL; Needling methods
1005-0957(2017)11-1352-04
R246.2 【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7.11.1352
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20162142)
郭庆祺(1979—),男,主治医师,Email:40337437@qq.com
赖火特(1981—),男,主治医师,Email:18441287@qq.com
2017-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