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大学生加强体能训练的对策研究

2017-11-28陈补林

少年体育训练 2017年4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师资身体素质

陈补林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37)

促进大学生加强体能训练的对策研究

陈补林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37)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保障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而体能训练是具备良好身体素质的基础。体能训练的目的是有意识地发展大学生的基础身体素质和专业身体素质、增强机体活动能力,为生活、学习和未来的工作奠定物质基础。科学系统地体能训练有助于提高身体各器官的系统功能、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改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促进素质提高和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大学生降低身体和心理的疲劳感,有利于大学生应对各种复杂困难的环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率。体能不足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家针对这种情况,已经实施了体能测试等手段来强力推进,但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如体能训练器材缺乏、专业师资缺乏、教学手段单一等。然而,在我国教育投入持续增加、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问题想要解决也是非常容易的,通过增加专项资金投入,训练器材、专项师资都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了巨量的教学资源,可供参考和遴选。实际上,阻碍高校体能训练有效推进的最关键因素在于大学生缺乏体能训练习惯,国家采取强制性的体能测试,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学生进行一些针对性地体能训练,但其所能产生的效果却十分令人怀疑。要想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体能素质,关键还要依赖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大学生的体能训练习惯。

1 大学生体能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主动进行体能训练的意识淡薄

人类具有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能够影响和推动人的行动。大学生群体具有追求身体健康的意识,这是多数大学生能够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因,但大学生群体普遍缺乏体能训练的意识。体能训练与一般的体育锻炼不同,体能训练对动作结构、训练量和强度都有特定要求,这些特定要求会使人体产生不适应,不适应的表现在于会产生疲劳和疼痛,从而使人体自发地产生抵触和规避。因此,大多数人都不会主动地进行体能训练。其次,大学生群体缺乏强制性的管束,使得这种主动体能训练的意识更加淡薄。而主动体能训练意识淡薄的缘由要归咎于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上。受传统“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我国学校系统普遍不重视对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文化成绩一直是学校系统最为重视的指标,至于体育则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学生家长也基本秉持类似的态度,认为只有文化成绩才是孩子未来的保障。对于不谙世事的学生而言,他们如同一张白纸,学校教师和家长在上面涂抹什么,这张白纸就会呈现出什么。因此,在学校系统多年的浸染下,在家长不断地敦促下,学生群体早已养成“重文轻武”的思想,对于又苦又累的体能训练,多持抗拒的态度,对体能训练的意义更是持有鄙夷的态度。体能训练是良好身体素质的基础,而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是有效学习的前提,还是健康生活的保障,更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迈向成功的阶梯,是对未来高质量生活进行的投资,大学生群体对体能训练缺乏有效地认知,造成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1.2 体能训练缺乏科学的指导

大学生体能训练普遍缺乏科学的指导,典型的表现就是对体能训练的理解有偏差。许多教师一提到体能训练,就立刻联想到持续性的大强度训练。与此同时,在进行体能训练时所运用的训练方法也比较单一,如提到力量训练就是杠铃蹲举,提到耐力训练就是跑圈,提到速度训练就是冲刺跑等,而且为了彰显这些方法的有效性,教师往往倾向于勤练、多练。但训练方法的单一性会使训练产生枯燥和乏味,而训练负荷、间歇控制的不合理又使训练效益大打折扣,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热情。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普遍缺乏对练习次数、组数、间歇时间的科学计划,且训练计划的制订缺乏科学严谨性和系统计划性,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具备专业体能训练知识的师资较少,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监控设备协助教师进行科学系统地体能训练。在欠缺必备师资和科学监控设备协助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的体能训练呈现出诸多违反运动基本原理的状况。例如,有些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完成5 000m跑,这种安排不仅不符合运动恢复的一般原则,还容易导致过度疲劳,进而产生运动伤害事故;在某些体能训练中,教师只注意对学生身体一侧肌群的训练,而忽视对另一侧肌群的训练,这种训练方法容易造成肌群力量的不均衡发展等。

2 大学生体能训练习惯养成的对策

2.1 加强理论教育

(1)教师要积极向学生阐释体能训练对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以及身体素质对高质量生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明白,身体是自己的,锻炼身体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2)教师要教授学生体能训练的一般原则,学生只有了解了体能训练的一般原则,才能增加体能训练的科学性,不仅可以提高体能训练的效益,也有助于降低运动伤害事故。体能训练的一般原则包括动作先易后难、负荷先小后大、先有氧后无氧、先热身后训练、恢复也是训练。在实践中,一般做法是:先练习简易的动作,后训练复杂的动作;先练习负荷小的动作,后练习负荷大的动作;先提高有氧基础,再提高无氧能力;先进行灵敏柔韧的热身,再进行速度、力量、耐力方面的训练;体能训练后应针对性地进行放松练习。(3)教师要向学生灌输主动体能训练的意识,促其形成终身体育习惯。

2.2 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性

(1)高校要加强对专业体能训练师资的培养。这意味着各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在培养体育师资时,需要开设体能训练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提高师资对体能训练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师资对体能训练发展新理念的了解,掌握医疗保健、测量评价和计划制订在体能训练中的运用。与此同时,各高校还要加强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大学生的体能训练主要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进行的,体育教师在大学生体能训练过程中肩负着主导作用,要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性,体育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体能训练知识,而专业的体能训练知识的获得有赖于专业学习、自我钻研和职后培训。(2)教师应合理利用资源,积极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训练质量。大学生的体能水平参差不齐,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能训练时,需要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应在教学内容、负荷强度和要求方面有所区别。在体能训练过程中,遇到场地器材受限时,可进行分组轮换,最大限度地发挥训练资源的效能。(3)高校要尽可能地为大学生的体能训练提供物质保障。既包括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也包括体育训练监控、分析、建议、指导等软件配套,还包括开设社团活动等体育氛围营造等。总之,要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性,教学、训练、科研的融合是关键。

[ 1 ]于正鑫,倪锐.浅谈大学生开展体能训练的必要性[ 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4).

[ 2 ]金凤延.体育教学和体能训练原则及内容的理论分析[ J ].亚太教育,2016(18).

[ 3 ]王东亮,赵鸿博.现代大学生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指导[ 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 4 ]王葵.高校大学生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研究[ J ].人才资源开发,2015(18).

G807.4

A

1674-151X(2017)04-111-02

2017-02-07

陈补林(1971~),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师资身体素质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